渝中區位於重慶市西南部,處於北緯29°31′50″-29°34′20″、東經106°28′50″-106°35′10″之間,在長江、嘉陵江匯流處。渝中區東、南、北三面環水,西面通陸,為東西向狹長半島。渝中區東、南瀕臨長江,與 南岸區水域相鄰;北面瀕臨嘉陵江,與 江北區水域連界;西面與 沙坪壩區、 九龍坡區接壤。
地質構造
渝中區
渝中區位於新華夏系重慶弧形構造帶, 華鎣山帚狀褶皺束和重慶平行褶皺束過度帶的重慶復向斜部位,其構造骨架形成於燕山晚期褶皺運動。構造形跡從東向西依次為:東西兩側分別為南溫泉和觀音峽緊密背斜,中部為重慶復向斜。重慶復向斜由一系列近於平行的北北東向的平緩褶皺組成,由西向東有金鰲寺(化龍橋)向斜、龍王洞背斜、沙坪壩——重慶(解放碑)向斜、除沙坪壩——重慶(解放碑)向斜呈NE——SW向外,其餘多呈NNE——SSW向展布,並向南轉為SN向。區內褶皺均為緩傾沒的平緩開闊式,軸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廟組砂岩、泥岩組成,褶皺傾沒角2~8°,岩層產狀平緩,傾角3~6°。
地形地貌
渝中區屬 重慶平行嶺谷區,以剝蝕構造地貌為主。地貌類型受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控制明顯,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經長期剝蝕後形成丘陵。在長江、嘉陵江長期流經由上沙溪廟組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層組成的平緩開闊褶皺地區,不斷沖刷、侵蝕河床,在地殼相對上升期,河水下切,岸坡升高。在地殼相對穩定期,河水迂迴側蝕,使沖刷(侵蝕)岸岸坡變陡,常在沖刷岸形成高陡岸坡,在堆積岸堆積大量沖積物質。同時,在風化作用和重力地質作用下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的不斷髮展,使產狀平緩、有厚大砂岩蓋層的軟質泥岩斜坡出現高陡軟基岸坡,如此交替進行,不斷改變河谷形態,岸坡變高變陡形成了渝中特有的谷間剝蝕臺地斜坡地貌。區內地形最高點浮圖關電視塔處,高程為389.1m,最低點為長江出境處的 朝天門碼頭,高程約為167.2m。
氣候特徵
渝中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熱、秋長的氣候特點。據氣象資料顯示,年平均氣溫17.6°C,極端最高氣溫42.2°C,極端最低氣溫-1.8°C;年無霜期341.9天,霧日平均30天——4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088.8mm,最大1518.7 mm(1916年),最小644.3 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佔年總降雨的85%左右,由於降雨集中,常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
水文
渝中區河流屬 嘉陵江、 長江水系,長江由南而流經測區,嘉陵江由西而東入境並在朝天門與長江匯合。長江在黃沙溪入境,往北流經菜園壩、朝天門出境。嘉陵江在化龍橋滴水巖入境,往東經李子壩、牛角沱至朝天門匯入長江。
渝中區
人口
渝中區
2017年,渝中區戶籍人口50.8萬人,2017年末常住人口65.9萬人;城鎮化率100%。[3]
民族
至2009年,渝中區戶籍人口中,漢族人口為66.04萬人,佔總人口的99.28%;回族、土家族、滿族、苗族、壯族、蒙族、彝族等37個少數民族人口為0.48萬人,佔0.72%。
周朝,屬 巴國江州地域,為巴國國都所在地。
秦朝,置 巴郡,屬巴郡 江州縣地域,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
從漢代至清代,區境先後屬江州縣、 墊江縣、 巴縣地域,為郡、州、路、府、省、縣治所所在地。
中華民國時期,1929年正式設重慶市,渝中區境屬重慶市地域;1935年,重慶市下設5個區,第一至第四區在渝中區境;1939年,重慶市下設12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渝中區境;1942年,重慶市下設17個(陸上)區和1個水上區,第一至第八區和水上區的一部份在渝中區境;1946年,重慶市下設18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渝中區境。在此期間,區境一直是重慶市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區境為中華民國戰時 首都和永久 陪都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所在地。
渝中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11月第一區改稱 市中區,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西南軍區所在地,並一直是重慶市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1995年3月,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
2006年6月7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06]118號)批覆同意渝中區將13個街道調整為12個街道。其中,撤銷較場口街道、王家坡街道,設立石油路街道,調整6個街道行政區域範圍,保留5個街道行政區域和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具體為:撤銷較場口街道,併入解放碑街道;撤銷王家坡街道,併入菜園壩街道、兩路口街道;以原大坪街道的煤建新村、茶亭村、民樂村、石油路、金銀灣、虎頭巖和原化龍橋街道的九高路共7個社區設立石油路街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渝中區常住總人口630090人,其中:七星崗街道68872人,解放碑街道64629人,兩路口街道51811人,上清寺街道55903人,菜園頊街道38380人,南紀門街道46862人,望龍門街道41358人,朝天門街道27338人,大溪溝街道66319人,大坪街道81658人,化龍橋街道15806人,石油路街道71154人。
2015年1月8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15]3號)批覆同意渝中區部分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望龍門街道,調整朝天門街道、解放碑街道、南紀門街道行政區域範圍。具體為:將原望龍門街道的巴縣衙門、白象街、二府衙、湖廣會館4個社區劃歸朝天門街道管轄,郵政局巷社區劃歸南紀門街道管轄;將朝天門街道的羅漢寺社區劃歸解放碑街道管轄;朝天門街道辦事處駐地遷至解放東路189號(原望龍門街道辦事處駐地)。調整後,渝中區轄11個街道。
閱讀更多 旭東讀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