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

姑苏西山林屋洞


林屋洞位于苏州西山镇东北部,在林屋山西部。洞口石壁上镌刻着“天下第九洞天”、“林屋洞”、“仙府”、“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等大字。据《云笈七签》等道教经典记载,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为第九洞天,一称“左神幽虚之天”,别称“天后别宫”。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林屋洞号称“天下第九洞天”,俗称龙洞,位于西山东则的镇夏村,是西山风景区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林屋洞出土过唐代的金龙、玉简、神像等道教文物。古人诗千赞:“一山飞峙太湖中,千娇深藏林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出洞登山,山石宛若牛羊,形似犀象,起伏蹲卧,各具神态,称十二生肖石,即所谓的“齐物古观”。曲岩、鳞岩,天成石罅,入地而生,蜿蜒起伏,若断若续。暮眺山鸟归巢,渔帆疏影,村庄袅袅炊烟,冉冉升起,为西山著名胜景“林屋晚烟”。1996年在山顶建“驾浮”阁,高24米,八面三级,琉璃攒尖式,平台内设二层,陈列颂梅、赞梅的书画及摄影作品,为赏梅胜地。山周围遍植梅树,1997年开始吴县市人民政府在林屋洞景区举行吴县太湖梅花节活动,“林屋梅海”成为新的吴中一大胜景,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及梅文化活动基地。

洞外原有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的灵佑观,又称神景宫,有宫廊百间环绕三殿,称百廊三殿,“文革”被毁。南宋李弥大罢平江知府后隐居于此,自号无碍居士,筑无碍庵,又名道隐园,清同治年间曾重修,“文革”时毁,1997年在景点出口处重建道隐园,供游人休息饮茶。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十大洞天分别为:⒈王屋山洞,一称小有清虚之天;⒉委羽山洞,一称大有空明之天;⒊西城山洞,一称太元总真之天;⒋西玄山洞,一称三元极真之天;⒌青城山洞,一称宝仙丸室之天;⒍赤城山洞,一称紫玉清平之天;⒎罗浮山洞,一称朱明曜真之天;⒏句曲山洞,一称金坛华阳之天;⒐林屋山洞;⒑括苍山洞,一称成德隐玄之天。相传,古时有龙居林屋洞内,故洞体似龙,又称“龙洞”,林屋山亦俗称龙洞山。林屋洞历史悠久,历代记载、传说大多与大禹治水有关。古时也有以林屋山来代称整个西山的。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吴地记》载:“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远世莫能测。吴王使灵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禹书。”《郡国志》载:“洞庭山有宫五门,东通林屋,西达峨眉,南接罗浮,北连岱岳。东有石楼,楼下两石,扣之清越,所谓神镇。”《玄中记》载:“吴国西有具区,中有包山。洞庭地下,潜通琅邪东武山。山穴道一名椒山。哀公九年,越败吴夫差于夫椒,即此是也,又名洞庭山。吴大帝时,使人行二十余里而返,云上闻波浪声,有大蝙蝠如鸟,拂杀火穴中,高处照不见巅,左右多有道人马迹。禹治水过会稽,梦人衣玄纁,告治水法,在此山北钿函中,并不死方,禹得藏于包山石室。吴人得之不晓,问孔子云:‘王居殿,赤鸟衔集庭,此何文字?曰:此禹石函文也。”《五符》载:“林屋山,一名包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潜通五岳,号天后别宫。夏禹治水,平后,藏五符于此。

吴王阖闾使灵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真诰》载:“包山下有石室银房,围百里。又有白芝隐泉,其水紫色。”《战国策》载:“句曲山间有灵府,洞庭四开。古人谓为仙坛之灵区,天后之便阙,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杳。众洞相连,七涂九便,四方交达。天后者,林屋洞中之真君。住在太湖包山下,灵威丈人所得灵宝符处也。”林屋古洞,《山海经》、《风土记》等古书也均有记载,足见历史之悠久,洞府之深邃。

唐代皮日休称“金堂似铸出,玉座如琢成”,清代姚承绪称其为“石室滃云气,地轴殷湖声;中空百怪集,诡状难具名;金庭与玉柱,万古留真形。”可见洞内石景之丰富。民国后洞口淤塞,1980年开始清理,洞体挖进500多米,并挖掘出梁天监二年(503年)20名道士居洞生活记载的石碑一块,及唐、宋祭神所用的金龙及青铜鎏金龙7条(现存苏州博物馆)


唐代祭神所用的金龙及青铜鎏金龙

苏州博物馆藏

乐艺会资料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林屋洞


林屋洞,景点面积18公顷,在洞天世界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为石灰岩地下厅式溶洞,其最为独特之处,洞内广如大厦,立石成林,顶平如屋,故称林屋。路平水静,人行其间,似闲庭信步,抬头仰望,虽有钟乳倒挂,但从整体看,则石板一块,有鬼斧神工之疑。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时而狭窄,时而开阔,既幽且深,既曲而折,深幻莫测,扑朔迷离。洞原有雨洞、丙洞、旸谷洞三洞会于一穴,因“文革”中开山采石,现仅存雨洞及旸谷洞两个洞口。洞中有石室、龙床、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隔凡门、石燕、隐泉、鱼乳泉等石景。

林屋洞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是三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海洋中沉积形成的石灰岩,被地表水、地下水长期溶蚀而成。其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石灰岩。石灰岩俗称青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容易被水溶蚀。其次,形成林屋洞的石灰岩,由于受地壳运动挤压,具有发育的节理裂隙,为地表水渗透、地下水流动提供了通道。第三,苏州一带降水丰沛,林屋洞又位于太湖之滨,使地表水地下水犹如一个勤奋的雕刻大师,对石灰岩进行溶蚀雕凿,天长日久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景色奇异、宛如仙境的天下第九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姑苏西山林屋洞




图片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