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今天,我們所要介紹的,是跳秒最為神秘,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跳秒的內在源動力。

儘管跳秒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如此的相同,均體現為一秒一跳,但是在實現方式上,不同的品牌和腕錶卻是天差地別。在這裡,我們將不同的機制按照特定的規律進行歸類,並在每個類別中為大家詳細解讀,便於大家快速理解跳秒這個複雜的結構。(注:類別名稱和部分結構名稱,為避免晦澀難懂,均作了簡易化的命名)

恆定動力跳秒(遊絲牽掣型)

相信很多表友都聽說過“恆定動力”這個詞,往往帶有“恆定動力”結構的,就代表了高級複雜。“恆定動力”的實現也有多種方式,而最為常見的,就是“遊絲牽掣”,也就是說把能量儲存在一根額外的遊絲中,等達到設定的量時,再釋放,這就容易實現每次擒縱系統接收或者釋放的能量是恆定的。恆定動力跳秒,其實就是在擒縱系統分配完能量之後,單獨用一根遊絲將這些能量儲存起來,然後一起釋放給輪系,這樣就實現了跳秒。簡單來說,所有跳秒腕錶,如果跳秒機制中存在遊絲,那麼都可以認為是恆定動力原理。

●Chezard 115/116跳秒機芯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搭載Chezard 116機芯的Doxa腕錶

Chezard應該是最早將跳秒機制在腕錶機芯中實現的機芯廠,可惜的是該廠於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關閉,但它最重要的兩代跳秒機芯(115/116/117、7400/7402),卻深深影響著這項功能在之後一段時間的發展。Chezard 115和Chezard 116為同機制跳秒機芯,曾被大量的品牌所使用,包括Doxa、Werba、Moser、Candino等。

Chezard 115機芯的跳秒機制,是典型的恆定動力跳秒結構。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Chezard 116機芯(115沒有圖中1這個停秒結構,其餘都一樣)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1—擒縱輪行星輪

2—槳形輪

3—獨立秒輪

4—恆定動力遊絲

5—秒針輪

在Chezard 116的跳秒機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圖中標示的1/2/3/4這四個結構。這裡面有幾個特殊的結構,一個是擒縱輪行星輪1,這個行星輪是固定在底部的擒縱輪上的,另一個是槳形輪2,它有六片“槳”,每一片“槳”下方都有一根銷釘。此外,恆定動力遊絲4內側末梢連接著中心軸,這根中心軸就是底部秒輪的軸,也就是說恆定動力遊絲4的一端連接著秒輪,另一端使用和發條連接發條盒壁一樣的方式連接著獨立秒輪3。槳形輪2的底部中心軸齒齧合著獨立秒輪3。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那麼這些組件之間,是如何將連續走動的秒輪,輸出為一秒一跳的呢?

在機芯正常運轉過程中,發條能量通過輪系直接輸出給獨立秒輪3下方的秒輪,該秒輪和擒縱輪直接相連,給擒縱擺輪遊絲系統提供能量。當秒輪逆時針轉動時,配合遊絲擺輪系統的能量分割,驅使擒縱輪順時針轉動,因而擒縱輪上方的行星輪便會順時針勻速轉動,此時依靠銷釘,行星輪的齒就會卡住一格槳形輪的槳片使其緩慢移動。而由於槳形輪並不能快速轉動,因而獨立秒輪3也就相對固定了,但秒輪卻一直在轉動,所以恆定動力遊絲4便會不斷積蓄能量。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當行星輪1走過一定角度之後,銷釘就會脫離行星輪的控制,此時槳形輪、獨立秒輪都得到瞬間的自由,恆定動力遊絲4迅速釋放能量,使得獨立秒輪3快速轉動,槳形輪同時迅速轉動,當轉過一格的空隙後,下一片“槳”的銷釘就會再次被行星輪卡住,這樣就實現了一格的瞬跳。之後獨立秒輪3便會將這一格弧度的能量通過過輪傳遞給秒針輪5,實現指針跳動一格。所以這裡的關鍵,只需要控制槳形輪轉動一格是1秒,也就是說擒縱輪上的行星輪轉過一格是1秒,那麼通過擒縱輪的半徑及齒數和行星輪的半徑及齒數比例控制得當,即可。

●積家地球物理天文臺腕錶770機芯跳秒機制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地球物理天文臺系列腕錶,是積家今年的重點產品,之前就已經有,但今年增加了“真秒”和世界時功能,頗受關注。為此,積家特別研發了770跳秒機芯,這款機芯目前為止並沒有詳細的機制解說,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它的專利擺輪和略帶神秘的獨立跳秒結構。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積家770機芯解構圖

但是根據現有的機制圖,它的兩個核心結構1和2與Chezard 115的機制十分相似,但卻不盡相同。770機芯結構2的位置更靠近錶盤中心,它是獨立於秒輪的跳秒結構。同時使用了一根杆簧代替了槳形輪,從而達到跳秒的目的。這套機制的秒輪很特別,它中心軸的上下兩側都有齒輪,連接著兩套走時輪系,一組用以正常走時,一組用來跳秒,發條同時給兩組輪系提供能量。

●Andreas Strehler跳秒腕錶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這是恆定動力跳秒機構目前最為有趣的一種,已經相當複雜,不過比起萬國的恆定動力陀飛輪跳秒機制還是要遜色一些。這個恆定動力跳秒系統,靈感源自於F.P.Journe著名的Souverain陀飛輪,Souverain陀飛輪本身便是恆定動力系統,而獨立製表師Andreas Strehler從中汲取了諸多元素,創造了一個類似於陀飛輪的恆定動力跳秒機制。那麼,這個機制是如何實現跳秒的呢?先來看一下它完整的過程,當然不必要憑這張圖就搞明白,接下來筆者會詳細介紹整個過程。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這個結構外觀上看還是很容易和陀飛輪混淆的,因為Andreas Strehler為了好看,很“無恥”的取消了秒針,還把裡頭指示秒的結構做成了星輪,再加上寶石銷,很容易以為這個是擒縱輪,再加上裡頭還有一圈帶末端曲線的遊絲。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這是它整體的跳秒結構,從剛開始的錶款佈局可以看到,這個結構就是擺輪遊絲系統的“隔壁老王”,中間直接就是擒縱輪。先介紹下名稱:1指的是遊絲,下端和秒輪4直接相連,上端和指示器2相連,指示器2中藍色部分為框架,和遊絲樁通過兩個螺絲固定;3是固定的寶石銷杆,一端連著一顆紅寶石,一端固定在秒輪4的軸上。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此為上圖的軸切圖,1/2/3/4同上圖。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指示器2和寶石銷杆3是分開的,指示器2也沒有固定在秒輪軸上,它是自由的。 那麼這些結構如何相互配合,達成跳秒呢?

首先,當秒輪4接收到發條傳遞過來的能量並順時針轉動時,與之同步的遊絲1開始積蓄能量,寶石銷杆3此時跟隨著秒輪4一同轉動,由於寶石銷杆3的末端紅寶石銷尚未脫離行星輪,因此指示器2並未能轉動。

其次,隨著秒輪4的轉動,寶石銷杆3也在轉動,遊絲1在不斷積蓄能量,直到3末端的紅寶石銷脫離行星輪時,此時指示器2獲得了自由,由於遊絲1的下端相對固定,遊絲的能量只能通過上端連接的自由指示器2來釋放,此時指示器2瞬時轉動。行星輪沿著秒盤框架上的齒輪快速轉動,行星輪的下一個齒轉動一格,剛好又被紅寶石銷卡住。

這樣就完成了一個週期,之後週而復始。由於其間遊絲積蓄的能量較大,因而當指示器2跳動以及行星輪轉動時,很難看清它的細微動作。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在這個系統中,發條傳遞給秒輪的能量,一部分傳遞給了擒縱輪以補償擺輪擺動過程中能量的損失,一部分被儲存在了跳秒遊絲中,以備指示器“跳動”使用,因而實際上兩者共用的是一組能量。由於能量消耗巨大,因此機芯配備了兩個發條盒。這種結構劣勢其實比較明顯,因為能量共用,容易導致控制精準走時的擒縱系統能量不均,跳秒結構容易影響到擺輪遊絲系統的精度,而且過程中損失的能量也較多。

擒縱制動跳秒結構

和之前介紹的這種模式不同,擒縱制動跳秒結構,是通過機芯內部擒縱制動的方法實現跳秒,這裡也有一些不同的機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獨立擒縱跳秒機制。獨立擒縱跳秒指的是跳秒的機制獨立於原先的走時系統,非常重要的衡量標誌,就是能量傳輸是相互獨立,意味著跳秒機制不會影響到正常的走時精度,不會分薄走時發條的能量。這裡最典型的代表就是Grönefeld的One Herz腕錶。

●Grönefeld One Herz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Grönefeld最早推出One Herz腕錶應該是在2010年,當時名叫One Herz 1912,自此開啟了Grönefeld品牌的跳秒時代,並且設立了首個專門以跳秒為特色的大系列——One Herz。而在諸多跳秒腕錶中,之所以這樣一個極為小眾的品牌,能夠憑藉One Herz名聲大噪,不是因為它設立了單獨的系列,而是它的結構堪稱跳秒機制中的典範。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這是Grönefeld One Herz機芯的核心組件結構圖。1—擒縱輪

2—秒輪

3—秒輪軸輪(為方便理解所起)

4—制動叉(共有四個叉瓦)

5—獨立秒輪

6—跳秒過輪

7¬—三輪(過輪)

從結構圖中,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其中它是由兩條能量傳輸鏈的,其中以制動叉4為分界點。即便少了6-5-4這條能量鏈,正常走時依然可以依靠7-2-1繼續下去,也就是說,在這款機芯中,跳秒是額外附加的功能,甚至可以單獨摘掉。這就是它如此被看好的最大特點,當然,這個結構並不是品牌首創,其實它衍生自17世紀的Anchor擒縱系統(即鍾裡面的錨式擒縱),而獨立的能量鏈設想在懷錶時期也已經有先例。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那麼這個結構,又是如何實現跳秒的呢?其實原理很簡單,最核心的組件就是2和3,當1分割完能量後,秒輪2開始按照擒縱輪1的頻率轉動,而秒輪軸輪3和秒輪2是完全同步的,因而秒輪軸輪3也在規律性轉動,而正是秒輪2和秒輪軸輪3齒數之間的比例控制,正好使得秒輪3轉過一格是1秒。機芯頻率為21600vph,頻率為3hz,秒輪2/秒輪軸輪3約為3/1。那麼接下來就簡單了,通過4叉瓦的跳秒擒縱叉4將此頻率直接傳遞給獨立秒輪5就行了。隨後,跳秒輪5就會每秒鐘跳動一格。

●勞力士True-Beat跳秒結構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勞力士為蒂芙尼生產的6556 True-Beat腕錶

勞力士於1954年發佈Ture-Beat以來,雖然並未獲得多麼矚目的成績,但是由於產量稀少,又是勞力士有記錄的唯一一個跳秒款型,所以如今在拍賣會上也很有人氣。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勞力士的Cal.1040機芯,同樣為獨立擒縱跳秒結構,但簡陋了不少,它沒有獨立的能量供應鏈,只是簡單的在原先的秒針輪上進行了改裝,增加了一個用於控制秒針跳著走的擒縱器。如果所示,秒針輪1的上面增加了一個輪2,輪2通過槓簧3和凸銷4來帶動。凸銷4固定在輪1上,並且凸銷和輪2的鏤空圓形空間有一定的活動空間。 具體是,當輪1逆時針轉動時,由於擒縱叉5的牽制,輪2無法移動,所以槓簧3就會隨著凸銷4的移動而彎曲形成彈性勢能。當凸銷4從上端移動到圓形孔下端時,通過內部機制使擒縱叉5放開牽制,輪2得以往前推進,而精確的控制使得擒縱叉5快速的復位,再次牽制住輪2,實現輪2的瞬跳和瞬停。輪2直接連接秒針,就實現了跳秒。但這種情況缺點頗為明顯,以至於損壞之後幾乎就算報廢,難以修復,所以勞力士後期便停止了這款機芯的生產。

棘爪式跳秒

在如今最為常見的跳秒機制中,除了上面提到過的恆定動力跳秒機制之外,便是棘爪式跳秒,這也是著名的頂級小眾品牌Arnold & Son亞諾表常用的結構之一。在文章開頭,我們講過Chezard有兩代最重要的跳秒機芯,一個是Chezard 115/116,一個是Chezard 7400/7402,其中後者就是棘爪式跳秒結構,而且也是目前跳秒機制中用的最多的結構,沛納海唯一跳秒腕錶PAM 080採用的就是以Chezard 7400(7402為其帶日曆版)為原型的跳秒機芯。

●Chezard 7400/7402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繼Chezard 115系列跳秒機芯之後,Chezard機芯廠之後再次研發了一款與115系列完全不同的跳秒機制——7400系列。更為重要的是,7400機芯相比115機芯結構要簡單的多,而且效果同樣出色,因此在推出之後,便被很多品牌採用,之後的風頭更是蓋過了115系列機芯。這套機芯故障率低,成本也低,實際上只是在115機芯的基板上把關鍵的跳秒結構換了,底部的主傳動輪系並未發生明顯變化。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沛納海2001年推出的PAM 080 跳秒腕錶(限量160只)

2001年,沛納海曾發佈過一款18K白金腕錶,編號PAM 080,錶殼尺寸42毫米,內部搭載Chezard 7400手動上鍊機芯,限量160只,這好像也是沛納海唯一一款跳秒腕錶。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搭載Chezard 7400機芯OLMA腕錶

Chezard 7400機芯的跳秒機制,相比較Chezard 115要簡單一些,它實際上就一個核心結構,那就是中間的棘爪。這個棘爪有一根一體式的杆簧,杆簧末端通過螺釘固定在機芯夾板上。上圖機芯中,機芯表面有兩個大小一致的齒輪,中間就夾著這個帶有一個小齒輪的棘爪,棘爪直接鎖住右邊的秒輪,左邊的秒輪則在勻速的轉動,由於兩個齒輪中間的小齒輪和棘爪相連,是可移動的,這就會迫使小齒輪上移,棘爪也會上移,直到移動一個角度之後,棘爪最終脫離右邊秒輪,致使秒輪迅速轉動,也就是在棘爪脫離之時,由於棘爪杆簧的作用,將棘爪推回原位,再次鎖住右邊秒輪。

這個過程其實並不複雜,但也有它的難點,那就是如何精確控制棘爪放開的時間間隔是1秒,這就涉及到複雜的角度、力度計算。這項結構優勢在於成本低,易維修,效果好,但缺點也很明顯,棘爪和齒輪的摩擦非常頻繁,造成能量損耗較多,而且棘爪和齒輪都容易磨損,還會產生金屬屑。

●Arnold & Son亞諾DSTB(Dial Side True Beat)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Arnold & Son 亞諾表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製表品牌,但由於它創意非凡,在高級製表鄰域也頗受歡迎。亞諾表對於跳秒似乎有著偏執的追求,除了高級複雜功能和藝術性錶款之外,估計跳秒腕錶是品牌下最為豐富的產品了,僅僅是不同的款式就接近十款,更別提還有兩套跳秒琺琅套表。

DSTB是其中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款型,2014年為了紀念品牌誕生250週年出過一款,今年換了材質又出了一隻。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應該翻譯為“偏心真秒”,它的魅力在於它將Chezard 7400的棘爪式跳秒結構放到了盤面(這一點和格拉蘇蒂的盤面雙鵝頸微調有異曲同工之趣),然後稍加改進,增加裝飾,使它變得很是撲朔迷離。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1—秒輪

2—制動棘爪

3—制動簧

4—跳輪

5—滑輪

6—制動杆

7—錨形杆

熟悉了Chezard 7400/7402型機芯的運作規律之後,亞諾的這款DSTB腕錶的機制也就非常好理解了。實質上最大的不同,也僅僅在於制動簧。在Chezard 7400機芯中,制動簧和滑輪是一體的,而這裡是分開的;Chezard 7400的制動簧是直的,而DSTB的制動簧是彎曲的,張力方向也是相反的。

在運轉過程中,秒輪1順時針勻速轉動,由於制動棘爪2的作用,跳輪4固定不動,使得滑輪5逆時針轉動,並被迫向下移動,使得制動簧3反向彎曲,形成回彈的張力。當制動叉向6點鐘方向移動一段距離後,寶石棘爪脫離跳輪4,跳輪4受到發條的大扭矩後瞬時轉動,而制動簧3也在同時將制動棘爪2推回原位,再次卡住跳輪4。錨形杆7在整個過程中,只起到平衡和裝飾作用,實質用處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制動杆6固定在制動棘爪2的下方,制動簧則壓在制動杆6上,並且制動簧3本身並不是直的,而是向內側彎曲的,所以當制動叉移動時,制動簧會有向內側回推的彈力。

此外,隨著精度和持久度要求的增加,制動棘爪也從Chezard的金屬換成了寶石,以減少摩擦。

大複雜跳秒——恆定動力陀飛輪跳秒機制

在所有的跳秒機制中,有一種應該是裡面最為複雜的,那就是恆定動力陀飛輪跳秒機制,目前這樣的結構並不多見,只有少數懷錶和極少數腕錶有。其中,2013年,萬國表推出的工程師恆定動力陀飛輪腕錶(這一結構萬國表於2011年時在葡萄牙系列中已有推出),就是非常典型的恆定動力陀飛輪跳秒機制。實際上,雖然同樣為恆定動力結構,但筆者還是將之單獨於開篇所提的遊絲牽掣型恆定動力結構,因為它更復雜,而且它並不是依靠額外的遊絲來實現的。

●萬國表恆定動力陀飛輪跳秒機制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正如“工程師”的真正含義一樣,“用最簡單的結構解決最複雜的難題”,之所以稱之為大複雜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它是之前所提到的Grönefeld One Herz腕錶的獨立擒縱跳秒機制的高度聚合;二,它將此聚合體巧妙的加載到了陀飛輪當中。

神秘且不可或缺的跳秒內在源動力

這是萬國表恆定動力陀飛輪機制核心部件的解析圖。之所以說它是Grönefeld One Herz跳秒結構的高度聚合,是因為它將One Herz腕錶中30齒的秒輪軸輪直接變成了擒縱輪上的三角齒輪,制動叉的一端變成了凹形的槽口,跳秒輪變成了制動齒輪所以它的實質還是增加了一套擒縱制動系統。 然而,它和Grönefeld One Herz不同的是,萬國表的這套系統並沒有獨立開來,而是聚合在了陀飛輪之中,所以最終連接陀飛輪框架的並不是傳統結構中的擒縱輪,而是制動齒輪。所以儘管擒縱輪是連續轉動而非跳動的,但陀飛輪框架卻是跳著轉的,這就是萬國表恆定動力陀飛輪跳秒機制的實現原理。

總結:跳秒機制至今已幾近250年,從簡單到複雜,結構萬千,難以全部論述,這也正體現著機械科學的無限可能。是啊,機械科學的無限可能,它除了是跳秒機制的源動力,難道不也正是整個機械製表行業的源動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