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糧食人”的那些事

一位“老粮食人”的那些事

我們現在有進口和國產儀器設備100多臺套,價值達436萬元。

看著這些一路添置起來的滿滿家當,南平市糧油質量監測站站長黃少平,這位在糧食系統埋頭苦幹了40多年的“老糧食人”感慨萬千。

從末流到國家級監測站

南平市糧油質量監測站,位於南平市區水東街道工業路12號,前身是南平市糧油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004年,質監站剛成立時,不過100多平方米的辦公實驗用房,設備價值僅20多萬元。當時站裡的檢測實力,在全市三個質監站中排名倒數第一,而作為自負盈虧的企業,每年的營業收入不過2萬元。


“黃站長一到站裡,就一心想著把業務拓展開,把營收搞上去。”質監站的建站元老、技術員陳珠蓮回憶,為了多給站里拉業務,黃少平主動向省上要任務,去縣(市、區)跑“關係”,硬是從人家的飯碗裡分到了一杯羹。


目前,南平市糧油質量監測站可開展含原糧、成品糧、油料、糧食及其製品、飼料、部分食品等涉及6類產品、110個參數指標的檢驗檢測,抽檢業務拓展到除平潭以外的全省各地,僅去年就完成抽檢樣品1240份,營業收入達120多萬元。


“我們的綜合實力已位居全省前列。”黃少平介紹,2011年質監站摘得“國家糧食質量監測站”這一國字招牌。

引領“企業奔跑”的“火車頭”

1960年出生的黃少平,父母都在糧食系統工作,從小深受父母影響。1979年,不到20歲的黃少平進入峽陽糧站當保管員。在峽陽糧站的五年裡,他幹過檢驗員、調運員。五年後,他調到西芹糧站,一干又是五年。1990年,他到油化廠工作,先後任政保股股長、副廠長、廠長。1997年,他走馬上任糧油食品廠廠長。


2002年,黃少平被調往南平市糧油食品開發公司(同時掛糧油批發站牌子)任總經理。那時,公司已連續幾個月發不出工資,水電費也欠繳一年多,各項負債累計600多萬元。


黃少平迎著困難頂了上去。到任後,他深入調研,找困難、想辦法。他積極向上爭取,將原來的劃撥地轉為出讓地,並新建廠房,通過資產租賃,形成新的營收增長點。


黃少平將新廠房16年的租金一次性收取到位,用這筆錢完成了職工身份置換。職工身份置換了,可80多位離退休職工醫保預交欠款還有50多萬元,如果不及時交清,他們將面臨斷醫的風險。當時,單位的資金已全部用於改革,怎麼辦?黃少平一方面向醫保局爭取緩交,另一方面向市裡、區裡積極爭取。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最終解決了離退休職工的後顧之憂。


此後,企業資產從過去的負債600多萬元轉為價值2000多萬元,每年還有固定的租金收入。

不計得失的“老黃牛”

“別看我們站長給企業賺了這麼多錢,可他到現在連一套自己的房子都沒有。”陳珠蓮介紹,黃少平最多時,身兼好幾家企業一把手,可至今每個月僅拿著3100元的工資,扣完醫社保,僅剩2900多元,比普通的保管員工資還低。“如果不是糧食系統的好傳統,任誰也難堅持。”


事實上,早在黃少平兒時,父母就教育他,“要多講作貢獻,少說要待遇。”當年房改房時,父母堅持要讓給比他們困難的人,雙方都沒有要房子。父母的言傳身教,他銘記在心。


在油化廠工作時,黃少平本有三次機會可以分得房改房,但他都讓了出來。


“這三套房子都在梅園天橋附近,按現在的市值都值幾十萬。”陳珠蓮說,“黃站長的無私奉獻讓我們肅然起敬。”


在工作上,黃少平更是甘當“老黃牛”,帶頭吃苦、衝在前頭。 “他是全省唯一一個自己去採樣的站長。”陳珠蓮說,站裡今年的1000多份樣品,每一份都是黃少平親自採集,“特別是夏天到田間採樣,我們吃不消,都輪換了個遍,只有站長一個人堅持到底。這麼多年來,因為站長忙著出差,忙著業務,連老母親都沒法照顧。”


2018年8月,黃少平的母親因病去世,可剛剛料理完母親的後事,他又忙著去出差抽樣了。


在糧食系統幹了快四十年,再過一年多就要退休了,黃少平為何還要這樣拼?“一方面想為年輕人鋪好路,給他們多留點家底。業務、資金、設備是站裡的財富,年輕人更是。把年輕人培養好,讓我們事業後繼有人,將來才不會有遺憾。”他回答說,“另一方面,檢測報告一字千金、重於泰山,我們不能有負社會所託和群眾們的信賴!”

一位“老粮食人”的那些事

★唱紅歌 頌祖國|“我和我的祖國”新春聯歡會在延舉行

★今天,他奔赴福州捐獻造血幹細胞,為患者送去希望

★今年首場強對流殺到!強降水+雷雨+大風

★知否知否!建陽建盞又火!炏!焱!燚!啦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一位“老粮食人”的那些事一位“老粮食人”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