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德國人員輸送裝甲車,機械化理念堪稱引領潮流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在此戰中蘇德兩國裝甲力量直接對抗,這場戰役的結果極大地影響了蘇德兩國乃至世界各國此後對於坦克戰的理解,在戰鬥中缺乏步兵掩護的坦克在突破敵軍陣地後往往會被步兵利用反坦克工事和武器消滅殆盡,本著吃一塹長一智的原則,蘇聯和法國直接取消了坦克集群突擊戰術,將坦克編入了步兵當中,英國人組建了實驗性的純坦克部隊,德國同樣也將坦克編成了集群,此外和坦克協同作戰的步兵,火炮也都必須實現機械化,最後配合航空兵才能發揮最大威力。不過德國此後成立的裝甲師中還是存在著大量的摩托車和卡車的,倒不是德國人不想按著預想的來,只是一下子實在是拿不出那麼多的履帶式車輛。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

淺談德國人員輸送裝甲車,機械化理念堪稱引領潮流

▲251型裝甲車的四種基礎改進型號

作為坦克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當然不甘心用一些沒有裝甲的汽車和摩托車來運送士兵伴隨坦克作戰。所以從1939年開始德國軍隊就陸續換裝了一種新型裝甲運兵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sd.kfz.251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為了能伴隨坦克作戰,該車採用了半履帶的設計,在越野能力上面已經接近於坦克了,裝甲車可以搭載9名全副武裝的步兵,該車在作戰時主要為下車作戰,所以火力並不強,一般為機槍等輕武器,作為一款專門為步兵設計的裝甲車輛,251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當德軍步兵乘坐著251型裝甲運兵車馳騁在蘇俄大地時,蘇聯步兵只能徒步跟隨坦克和部分自行火炮作戰,只有少量的步兵才能乘坐到汽車。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當時的蘇軍也成立了機械化軍,但是其一直沒有大規模研製裝備人員輸送裝甲車的舉動。為了將這一革命性軍種和普通部隊區分開來,德國人驕傲的將它們命名為“裝甲擲彈兵”。

淺談德國人員輸送裝甲車,機械化理念堪稱引領潮流

▲二戰期間很多國家都發展了自己的半履帶車輛,但是二戰結束後這些車輛很快就被放棄了,各國也轉而生產全履帶車輛

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反坦克技術的突飛猛進,這種裝甲車的生存環境也越來越惡劣了,甚至有的裝甲師被打到只剩下裝甲運兵車了,再者251型裝甲運兵車說到底只是一種過渡產品,面對有限的資源,德國人只得生產這種半履帶的戰車應急,這種車輛既沒有輪式戰車的靈活性,又沒有全履帶式戰車的通過性,所以在越野時前面的那對輪子顯得很多餘。因為該車的前輪採用的是蝸桿—蝸輪方向盤操作結構,只能在車輪轉角小於15度時使用,當大角度的轉彎時只能依靠履帶的差速轉向,這種兩套轉向機構疊加到一起反倒起了一種負面作用,在一些光滑的地面時,依靠側滑反作用力的前輪往往會失去作用,到了一些比較鬆散的地形時,接地壓力比較大的前輪就乾脆成為了累贅,陷入泥地成為一種負擔,越野性能和全履帶車輛有著明顯的差距。還有一點就是敞開的車頂了,乘坐在內部的步兵很容易遭受到破片的襲擊,除了頂部該車的底部也沒有裝甲,行走系統很容易在遭受輕微打擊下損壞。

前面也說了251型裝甲運兵車是一種過渡產品,德軍計劃兩年後就用更加先進的全履帶式車輛來代替它,只不過在後來的戰爭中德軍並沒有做好準備,有限的資源以及日益增加的戰損使得德軍不得不把有限的資源劃分給等級更高的坦克,再加上半履帶車輛所需的資源較少,所以新型全履帶裝甲車的研製工作就一拖再拖了。

BMM Kätzchen裝甲運兵車

淺談德國人員輸送裝甲車,機械化理念堪稱引領潮流

▲BMM公司的Kätzchen全履帶裝甲運兵車,可以看到“追獵者”的影子,遺憾的是該車載員室還是敞開式的,前裝甲傾角為60度,車體內傾40度,而且尾部裝甲也有15度的傾角,整車看起來非常整潔美觀

到了1943年年底,新型裝甲車的研製工作終於有了進展,一份新型全履帶人員裝甲輸送車的設計圖被送到了德國武器局,這就是BMM公司的Kätzchen裝甲運兵車(後面我們就簡寫為BMM裝甲運兵車),這輛戰車由大名鼎鼎的38t坦克改造而來。為了盡最大可能的提高可生產性,BMM裝甲運兵車相較於38t最大的不同就是動力系統前置,給乘員艙留出足夠的空間,此外原有的部件都給予了保留,為了減少流彈對潛望鏡的損毀,設計師特意將潛望鏡置於前部裝甲的後部,自衛武器為一到兩挺MG34機槍,乘員室為敞開式結構,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用帆布蓋起來,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乘員的存活率,該車還有3個逃生門。此外較輕的結構設計使得其通過性極強,總之BMM裝甲運兵車渾身上下透著“簡約”二字。

淺談德國人員輸送裝甲車,機械化理念堪稱引領潮流

▲一張BMM裝甲運兵車的尾部圖,可以看到成員座椅很簡易,好像就是從公園搬來的一樣,而且履帶和上層裝甲之間形成的三角形空間也被最大限度的利用起來充當儲物箱

這麼一看BMM裝甲運兵車可謂是良心到爆表,38t潛力巨大的底盤帶來了極高的可生產性,而且本身的實用性也不低,可壞就壞在它使用了38t的底盤。當初一起提交上去的還有一型坦克殲擊車方案,也就是後來的“追獵者”,盟軍與日俱增的轟炸重創了德軍原來的工業設施,三號突擊炮產量越來越底下,作為填補缺口的“追獵者”生產優先級就被提高了,恰逢此時盟軍轟炸機又光顧了BMM的生產車間,原本就不多的生產資源就全部放在了“追獵者”身上。BMM裝甲運兵車只能一直放在角落中落灰直到戰爭結束。

淺談德國人員輸送裝甲車,機械化理念堪稱引領潮流

▲BMM裝甲運兵車的設計圖,可以看出和“追獵者”很相似

步戰豹

同樣在1943年和BMM裝甲運兵車設計方案同時誕生的還有另一款以豹式坦克為底盤的全履帶式裝甲運兵車,該方案計劃建造一型削弱裝甲,簡化行走裝置的步戰豹,可是還沒等圖紙畫完,武器局的指示就下來了,他們認為將豹式坦克改為裝甲運兵車就是在浪費豹式坦克高昂的造價,而且當時的251型裝甲車相較於豹式坦克完全夠用(1943年到1945年戰爭結束,251型裝甲車一共被生產了13059輛),完全沒有必要佔用豹式坦克珍貴的生產資源。所以該方案就腹死胎中了。

淺談德國人員輸送裝甲車,機械化理念堪稱引領潮流

▲一款基於50噸級E系戰車設計的步戰豹模型,車內射擊孔配合小型炮塔,可以看得出和現代步戰車已經很接近了

但是步戰豹並沒有就此銷聲匿跡,在此後保時捷公司的E系列50噸級坦克上面,步戰豹又復活了過來,和前面的兩款裝甲運兵車相比,步戰豹堪稱革命性。前者注重的是步兵的運載,最多就是一個帶裝甲的運載工具,發揮作用的還是步兵,而步戰豹則完全不同,它的偏重點由運載轉移到了作戰,戰車本身配合士兵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全封閉式的設計可以大大降低士兵的危險性,能有效的防禦機槍,破片流彈等,而且其開創性的在車內設立了四個射擊孔,這樣一來步兵可以在車內就進行反擊,雖然車內射擊視野差,穩定性差,但是這樣一來戰車能高效率的伴隨坦克作戰,同時也保證了乘員的存活率。此外該車的火力由機槍變為了一個能容納30毫米MK103機炮和7.92毫米MG34機槍的小型炮塔,這樣一來戰車本身的火力就非常可觀,此外在戰車後部也有一挺7.92毫米MG34機槍。不過加裝炮塔的結果就是搭載的步兵數量有所減少,步戰豹可謂是將“車內作戰為主,下車作戰為輔”的思路貫徹到底了,而反觀如今的裝甲運兵車,這種思路還是佔據主流的。

步戰豹的底盤幾乎與E系列50噸級坦克一致,車內一共有10名人員,包括駕駛員,車長和炮手,此外就是包括一名班長在內的7人戰鬥小組了,發動機在駕駛員右側,駕駛艙後部為乘員艙,班長坐在駕駛艙內。為了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戰場態勢感知能力,6名步兵背靠背坐在乘員艙,一有情況就可以立馬通過兩側的4個射擊孔射擊,此外乘員艙頂部也有數個艙門,必要的時候步兵可以從這裡射擊。不過說到底E系列50噸級坦克只是個圖紙貨,所以相對應的步戰豹也不可能實現,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德國人的這一設計堪稱引領了世界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