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青年:人生驛站的去與留

新華社香港4月14日電(記者章穎)華燈初上,香港灣仔街頭,人潮洶湧。剛下班的李小姐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公司樓下買了個三明治作為晚餐。

與此同時,尖沙咀海港城,妝容精緻的郭伊琳仍在奮戰,顧不上吃晚飯。香港保險業競爭激烈,她通常晚上8點多才離開。

她們都是內地來港的“港漂”,一同面臨著去留選擇的“七年之癢”。

根據香港入境條例,居住於香港連續7年或以上的中國公民就有資格成為永久居民,“港漂”們戲稱為“七年之癢”。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16年,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有約16.6萬人。

“港漂”青年:人生驿站的去与留

李小姐(左四)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受訪者供圖。

哪裡更有上升空間,內地還是香港?

在港居住剛滿7年的李小姐換了一份新工作,如果不是這份工作,她說不定已回內地了。三四年前,她萌生了“逃離”的想法,掙扎之間卻又找到了一份還算有吸引力的新工作。今後是去是留,她還沒有確定的答案。

生存是所有“港漂”的第一考慮。與內地相比,香港收入略高,但高企的房價、隱性卻現實的階層固化,讓在這裡拼搏的年輕人,都有一份對未來的焦慮。

在李小姐眼裡,雖然香港的就業環境更規範,但內地市場大、機會多,上升空間自然更大,而且沒有語言、文化差異。

在李小姐仍在猶豫的時候,來港兩年多的郭伊琳,對未來已經有了明確打算。

“港漂”青年:人生驿站的去与留

郭伊琳(圖中站立者)為人進行培訓,受訪者供圖。

2017年在港碩士畢業,找工作時,因為不順利,郭伊琳不太想留下:“那時我特別困惑,很焦慮無奈。”

經人介紹,她遇到了現在的老闆。“她是90後‘港漂’,我和她聊過後,覺得她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了榜樣,郭伊琳不再困惑,2018年入職成為一家保險公司的理財顧問。對於未來,她想留在香港,紮根這個行業。

在對未來的展望中,有人留下,也有人離開。

2010年來香港上學的小肖,2016年末回了廣州。“我對永久身份沒有太渴求,而且看好內地一些行業。我父母也退休了,回來照顧是應該的。”綜合考量了自己的優勢,小肖決定回內地工作。“我的碩士學歷在內地算比較好的,但在香港就很一般了。”

小肖現在在廣州一家文化事業單位工作,這是她很喜歡的一種生活模式。“內地很多市場現在處於起步階段,我會把在香港學到的一些東西用在工作上,這也是我的優勢。”

“港漂”青年:人生驿站的去与留

郭伊琳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情感,“港漂”面臨的困擾

由於語言、文化差異,“港漂”與香港本地人的交流不是很密切。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前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陳國賁曾於過往研究結果中指出,內地“港漂”常有一種“過客心態”。

李小姐看起來安靜隨和,她卻告訴記者自己很怕寂寞。從來港讀研到留港工作,每到假期,她都會想辦法和朋友一起度過,她的朋友幾乎都是內地人。“香港同事很禮貌,卻不知道該怎麼走近他們。”

7年來,李小姐的朋友或者回了內地,或者成家,以至於有段時間她一到週末就很焦慮。“以前過生日,能有20個人聚在一起,這次生日就只有一個朋友一起過。”

“港漂”青年:人生驿站的去与留

週末,李小姐(左八)和朋友們一起到西貢戶外行山,受訪者供圖。

香港研究機構集思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有不少“港漂”感覺太過孤獨,除非能在香港建立新的親密關係,否則遲早會回到內地照顧雙親、建立家庭。

相比李小姐的略顯失意,已經建立家庭的林梟,態度更積極:“我熱愛並享受自己的工作,工作之餘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更重要的是有溫暖的家庭。”

在美國讀完碩士後,林梟2011年到香港工作,從事資產管理業,目前正在創業。“來香港工作是因為靠近內地市場,內地快速發展,機會多,香港的金融體系更成熟,而且離家更近。”

林梟和妻子都來自內地,已有一個兩歲的女兒。他們打算經常帶女兒回內地看看,培養女兒對國家的認同。

“港漂”青年:人生驿站的去与留

林梟陪孩子過週末,受訪者供圖。

在“去與留”的糾結中悄然成長

郭伊琳現在住在紅磡。由於過高的房價,她並不想在香港定居。她所設想的未來,是住在深圳,每天往返。

在她眼裡,除卻房價,香港其實很宜居,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居民守法意識也比較高。

創業過程中,由於知識儲備受限等原因,林梟遇到了一些挫折。“比如一些法律文件,我們需要請律師看,但費用很高。”他覺得香港是多元包容的城市,但希望能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

對於去留兩難,林梟認為,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自己的潛能,充分利用資源。“在香港待上7年是目標還是自然的結果,要考慮清楚,關鍵是想做什麼,想要什麼。”

根據特區政府的數據,去年有逾9000宗內地居民通過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的申請。

陳國賁的研究顯示,由於把香港作為發展職業的理想基地等原因,大多數“港漂”選擇繼續堅持面對困境。

在陳國賁的研究結果裡,很多“港漂”建議,新來港的內地人士要把眼光放遠,多參加活動,認識香港人、香港文化及社會,多和本地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