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50年代的寶應曹甸,拍成電影啦!

一提起寶應,人們會想到《柳堡的故事》,一曲主題歌《九九豔陽天》,一直傳唱至今。其實,早在《柳堡的故事》之前,已經有一部關於寶應的影片取得很大的反響。

流金歲月!50年代的寶應曹甸,拍成電影啦!

▲電影劇照

1954年秋,《水鄉的春天》在寶應舉辦首映式時,現場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影片說的是水鄉南灣村的故事,就是在當時的寶應李家溝(現為曹甸鎮李溝村)取景拍攝的。此外,還有讓人非常驕傲的是:這是著名導演謝晉的處女作。

清新的田園風光,牧歌式的浪漫

《水鄉的春天》是謝晉獨自執導的處女作。他的用光,他的攝影,都如同水鄉寶應,充滿了靈動的氣息。

流金歲月!50年代的寶應曹甸,拍成電影啦!

▲電影劇照

在謝晉的作品中,拍攝農村題材的電影,並不多見。但是回溯謝晉的成長,他出生在浙江上虞謝塘鎮,童年時光,就是在農村度過的,這就讓他拍攝起《水鄉的春天》來得心應手。《水鄉的春天》開頭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小釦子與小夥伴在水蕩裡摸魚的場面。這個場景大概正是謝晉自己童年生活記憶中的一幕吧。

電影的故事在水鄉南灣村展開,農民們雖然分得了土地,但是因為稻田少、蕩田多,農業生產還是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年輕的村長吉春林一心把水蕩還原成稻田,但受到了相當大的阻力。於是,在田間地頭,人們時常看到吉春林勸說農民們的身影,圩堤的開工、漏水、坍塌,都讓這位年輕人的工作困難重重。當然,吉春林憑著超乎常人的堅強毅力,堅持了下來。到了秋收的時候,南灣村的田野上長滿了金黃色的稻子,農民們的臉上,綻放出春天的微笑

儘管這部影片沒有脫離那個時代的烙印,和很多農村片一樣,講述進步和落後的衝突,但謝晉的鏡頭卻很詩化,那些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光,被謝晉賦予了一種牧歌式的浪漫色彩。

寶應與《水鄉的春天》

他的文章“催生”這部電影

82歲老人陳立平,家住寶應。如果沒有他,可能就沒有電影《水鄉的春天》的誕生。記者幾經輾轉,終於尋訪到了他。

1952年,當時在寶應縣委辦公室工作的陳立平,深入到李家溝,為這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驚喜。水鄉寶應風光美,但是,由於地勢低窪,水澇多,民謠唱道:“水汪汪,沒有收,有女不嫁李家溝。”上世紀50年代初,縣委組織工作組進駐李家溝,幫著農民興修水利、改換良種,搞起了科學種田,李家溝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成了遠近有名的豐產模範鄉。

1952年秋,陳立平寫了一篇《二十年來的願望實現了》的文章,《蘇北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發。後來,他又寫了幾十篇反映李家溝舊貌換新顏的文章,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影響。

當時的蘇北文聯主席汪普慶看到之後,找到另一位作家鮑雨,一道到寶應找到陳立平,提出改編成電影的構想。陳立平表示積極支持。第二年,劇本藍本就出來了,交到了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接到劇本後,廠裡就委派導演謝晉和製片主任丁裡共同負責,由謝晉執導。當時謝晉才30歲。”

流金歲月!50年代的寶應曹甸,拍成電影啦!

▲1956年出版的根據劇本改編的同名小說(曹甸鎮供圖)

劇組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後來,我就和謝晉導演一行人,一起來到李家溝,在那裡呆了一個多月。劇組在那裡體驗生活,拍攝了外景。”陳老說,拍攝期間,《水鄉的春天》劇組的全體演職人員,都自覺地將體驗生活當成鍛鍊的好機會。“他們是帶著雙重目標來的,一是拍電影,一是思想改造。真是非常樸素!”

他們同農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同大夥一起勞動,虛心向群眾求教。在田間地頭,他們還發揮自身的一技之長,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宣傳政策和形勢,和村民們打成一片。當地群眾,也熱情幫助劇組,要人有人,要物給物,不圖任何報酬,很多人平生第一次客串電影,出演了角色。

流金歲月!50年代的寶應曹甸,拍成電影啦!

▲孫景璐在劇中飾演女主角翠蓮,奇夢石飾演翠蓮的丈夫吉春林

孫景璐腿像“大白藕”

當時來李家溝的演職人員有40多位,著名演員孫景璐拍完《山間鈴響馬幫來》,風塵僕僕地趕到了寶應,參加《水鄉的春天》的拍攝。《水鄉的春天》是她接拍的第二部影片。“老地主”一角的扮演者是以飾演反角人物著稱的演員夏天,“他平時有說有笑,非常幽默。”

當年拍攝過程中的歡樂,還縈繞在陳老的心頭。他給記者講起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當時,演員們體驗生活,都和農村社員一起下田勞動。孫景璐皮膚白,人長得又美。一次,在田間幹農活的時候,孫景璐捲起了褲腿,這時一旁的鄉親們打趣道:“你的腿,就像一段大白藕。”孫景璐聽後,羞澀得低下了頭,說道:“我是來學習的,我曬幾天再來和你們比。”

流金歲月!50年代的寶應曹甸,拍成電影啦!

▲電影劇照

謝晉喜歡獨自在村頭漫步

1954年秋,《水鄉的春天》在寶應舉行首映式。“現場非常熱鬧。全縣組織各鄉鎮的代表看電影。一個個敲鑼打鼓,人山人海。”陳老說,當時看電影對當地人來說,還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兒。“不但可以看到明星,還能看到自己在電影中的角色。大家看得前仰後合!”

回憶起已經過世的謝晉導演,陳老很是感佩他的藝術精神。“他平時很少說話,喜歡獨自在村頭漫步,醞釀電影的情節,善於思考。

流金歲月!50年代的寶應曹甸,拍成電影啦!

導演 | 謝晉

謝晉(1923年11月21日-2008年10月18日),國家一級導演,中國第三代導演代表之一。

1948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系,建國後,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中國影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主席團委員,中國文聯第五屆、第六屆執行副主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1954年獨立執導淮劇短片《藍橋會》後升為導演。他執導的長短影片有20多部。1957年,謝晉執導的《女籃五號》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在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得銀質獎章、1960年獲得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1998年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

2005年,獲第25屆金雞獎終身成就獎。2007年,獲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藝術成就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