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洞察」海馬下行,路在何方?


「名企洞察」海馬下行,路在何方?


| 總第1174期

月銷千餘輛,海馬企業跌入谷底?

「名企洞察」海馬下行,路在何方?


車市寒冬 海馬領跌


2018年的車市寒冬,在海報的年度業績預告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海馬2018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額度為12億元到18億元之間,每股收益虧損額度為0.73元到1.09元之間。

海馬汽車同時表示,鑑於公司2017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為負值,預計2018年度淨利潤亦為負值。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的有關規定,若公司最近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連續為負值,公司股票在公司2018年度報告披露後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這意味著,海馬連續兩年虧損超20億元,不僅將7年積攢的17.8億元淨利潤虧完,股票還將步入ST行列。

海馬1988年建廠於海南省海口市。2007年海馬布局中原,設立海馬鄭州汽車有限公司。2016年,海馬汽車總部正式由海口遷移至鄭州,戰略重心開始轉向鄭州。

成立30年的海馬汽車,稱得上是一路坎坷,早先與馬自達合資建廠,後來牽手一汽集團,這些合作都曾拉昇海馬的行業地位與銷量,但是隨著與馬自達分道揚鑣,海馬隨之從合資企業變為自主品牌。

2016年是海馬的高光時刻,這一年海馬汽車全年整車銷售22萬輛,同比增長27%;鄭州基地產值突破100億元。置業板塊全年銷售額突破46億元;金控板塊海保人壽獲批籌建,整個集團總營收突破200億元大關。

汽車、置業、金融三駕馬車在海馬的商業版圖逐漸輪廓分明。

到了2017年,置業、金融板塊嶄露頭角,汽車卻呈現出不可逆的下滑趨勢。這一年海馬帶著年銷30萬輛的夢想,只收獲14萬輛的市場表現。這樣的功力完全沒法抵抗2018年的車市寒潮,全年銷量僅為63,357輛,同比大跌51%。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嚴峻的形勢並沒有因為進入2019年而有所好轉。2019年1月份,海馬汽車的終端銷量僅為1327輛,同比跌幅達到87.45%。2月銷量為1883輛,同比下滑61.70%。

「名企洞察」海馬下行,路在何方?


「名企洞察」海馬下行,路在何方?


對於2018年虧損的境況,公告中給出的原因是:

公司汽車產銷量同比大幅下滑;同時,因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較大,公司將受政策影響毛利大幅下滑的部分純電動汽車產品予以停產;公司對上述產品所涉及的相關模夾檢具、非專利技術、庫存零部件等資產進行減值測試,並計提資產減值損失;此外,公司實施品類戰略,對產品研發項目進一步聚焦,決定對部分在研產品終止研發。該部分在研項目原預計達到可使用狀態後轉為無形資產的金額轉入費用化歸集。


三大硬傷 誰是禍首?

「名企洞察」海馬下行,路在何方?


除了上面這些需要告知投資人的直接原因,海馬的虧損和下滑有的是硬傷。

首先是專利數少得可憐,對於一家汽車製造企業而言,專利技術事關生死一點都不誇張。

海馬汽車的這份成績單究竟有多差。我們來做一個橫向對比:

被嘲諷為“山寨王”的眾泰汽車申請了大約1473件專利。江淮汽車累計獲得授權專利超1.2萬件。海馬是多少呢?截至2018年底,海馬已累計申請國家專利484項。

專利少直接後果就是車型少,更新慢。除了一些小改款,大部分已停產。歸根到底,海馬一直吃曾經和馬自達合作的老本,這些技術和車型的授權期一過,沒有技術儲備的海馬立馬捉襟見肘。

第二點關係到海馬困境難破的是2018年被吉利汽車“橫刀奪愛”。原計劃在混動汽車發力的海馬,和“科力遠”簽約失敗。

事件始末是,海馬簽約“科力遠”,計劃利用這家公司的技術,發力混合動力汽車。但是好夢不長,財大氣粗的吉利通過買買買,擁有科力遠11.09%的股份,為其公司第二大股東。

隨後“科力遠”與海馬終止合作。預計在2018年年中上市的海馬M6定製混動版也隨之不了了之。留下海馬在整個2018車市寒冬瑟瑟發抖,一直抖到2019。

再者,海馬“分裂”的銷售系統也一直為外界所詬病。2016年海馬移師鄭州後,海馬汽車由此分為一南一北兩大基地,兩地生產不同的車型,渠道各自劃分,連各自授權的4S店也“各司其主”。結果可想而知。


造車還有未來嗎?


至於說海馬汽車的虧損是否與“不務正業”相關,很難下論斷。從海馬更名為“海馬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可以看出,汽車已不是集團業務的全部。從規模來看,地產和金融已然奪去了主角光環。

海馬地產方面,總資產達100多億元,產業分佈於鄭州、武漢、海口、開封等地,下設鄭州地產、開封地產、武漢地產、海南地產、海匯商業、老管家物業、紅燕堂酒店等多家子公司。青風置業開發“綠色地產和類金融不動產”,開發除霾住宅,運營城市會客廳和星級酒店等類金融不動產。

在金融方面,海馬汽車旗下海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4月30日,總資產100多億元。控股、參股的金融機構有海馬財務有限公司、海南海田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深圳海馬第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海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海保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所以,看到這樣的集團業務結構,把海馬認定為汽車製造企業已不那麼容易。

海馬汽車是國內第三家明確提出了“禁售燃油車”時間表的車企,2018年6月份海馬宣佈2020年後推出新能源模塊化平臺,2025年將全面淘汰燃油車。

未來怎麼辦?

目前在尋求轉型的海馬汽車,與新造車企小鵬汽車合作,代工生產小鵬汽車的產品。

小鵬汽車是一個互聯網電動汽車品牌,成立於2014年,團隊主要成員來自廣汽、福特、寶馬、特斯拉、德爾福、法雷奧等知名整車與大型零部件公司,以及阿里巴巴、騰訊、小米、三星、華為等知名互聯網科技企業。

看著有這樣背書的小鵬汽車,造車技術上應該沒有問題。那麼,與之合作的海馬能否擦出火花照亮未來,還是僅僅是代工呢?

「名企洞察」海馬下行,路在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