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不是打拼多多


打假,不是打拼多多


在中國,售假團伙形成地域性和產業集群性已是常態,如廣東的假手錶、福建的假鞋、江浙的女裝等。

這時,有人炮轟拼多多。

日前,在上海2019中國國際零售創新大會上,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表示:

平臺治理是拼多多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安排大量人手做手工巡檢、設立山寨詞查殺詞庫、打擊“傍名牌”現象等都是必要的措施。


撰文 夏立

1 源於人性


近年來,校園貸,白條、裸條事件頻繁發生,揭露出我國購買力有限、亟待改變生活狀態的大有人在。

互聯網上假貨氾濫歸咎於易受騙和“貪心”的消費者,是他們給了“假貨工廠”優渥的生存空間。

中國某首富稱:“二十五塊錢就想買一個勞力士手錶,這是不可能的,這是你自己太貪了。”

既想愛慕虛榮,又想花費極低的代價買個裝×的高檔貨,完全是因為人性的貪婪。

在不裝×就沒法出門的年代,一些人已經習慣用假貨尋求社交身份認可。

給女朋友送球鞋,大概是每個有女朋友的Sneakerhead必做的事情了。然而也有人自己穿著正品AJ,送女朋友假鞋,結果送分了手。

人們不以購買假貨為恥,甚至故意買來假貨,以撐場面,比如電影《飛馳人生》中一富商送沈騰的名貴“假酒”。

有分析稱,打假,不僅使小賣家沒了生計的問題,還會使很多人無法買到自己想買的假貨。

2 無處不假

造假盛行的不僅有商業圈還有槽點滿滿的文藝圈。

被一場直播問答牽扯出了論文抄襲等學術造假行為,翟天臨被提名為2019年演藝界“3·15倒下第一人”,一點兒都不冤。

東窗事發前,他剛在春晚上演了打假的警察,結果自己被扒學術造假,臉疼。

莎普愛思、鴻茅藥酒、曹清華、匯仁腎寶等欺騙無數中老年人的神藥在電視臺輪番廣告,成為眾矢之的。

藥廠、經銷商、廣告製作公司共同打造的利益鏈條,包括監管,似乎一併則被忽視。

有個叫譚秦東醫生,因吐槽鴻茅藥酒,被內蒙古涼城縣警方跨省追捕並羈押近100天,得了精神疾病。

一度遭遇重創的鴻茅藥酒,事件平息沒多久便悄然迴歸。

一切都在變,一切彷彿又沒怎麼變,只是誰都回不到從前了。

3 信任消亡

為挽回丟失的信任,各平臺的鑑定功能上線。

但消費者們不是待宰的羔羊,任憑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從店鋪資質的審核問題到如今“平臺與假貨販子相勾連”的質疑聲還是不絕於耳。

為了尋得安心,有人願意花費市場價的幾倍甚至數十倍,買到的只是一個“口頭上”的正品保證;有人不厭其煩地貨比三家,找海外代購。

為什麼他們依舊甘願冒著被騙的風險,過著吃土、麻煩的日子,難道是他們傻嗎?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為了能放心地大買特買,有人親自走出國門,扛回一臺“馬桶蓋”。

不管那產品源頭來自哪國,消費者就是買賬。說到底,是對國產貨品的不信任,其根源是對監管的不信任。

某化妝品商,同樣的隔離霜標了兩種價格,後面備註88元臺版/128元日版。

這似乎固化了人們心中認定的事實:海外東西質量就是比國內好。

4 究其本質

此前,攜程、馬蜂窩、易到等都曾經歷“製假”危機,形象問題早已成為互聯網企業無法避免的痛點。

RedTech的總經理邁克爾•科倫德寧(Michael Clendenin)說,對平臺而言,要清除這些假貨,就像是“想抽乾海洋裡的水”。

假貨橫行不能讓一個企業背鍋,假貨源源不斷,是因為法律不完善、懲罰、監管力度不夠。

第六屆中國行政改革論壇上,周文彰教授表示,長期以來,一些部門重審批,輕監管,或者用審批代替監管,致使監管工作薄弱。

為了糾正這種傾向,國家提出了“誰審批,誰監管”的要求。但沒想到,如此實在的一個要求,被有些地方推導出“不審批就不監管”的結論。

在政府職能中,審批與監管始終是兩個最重要的職能,監管責任要比審批權限大得多,在監管方面政府承擔無限責任。

打假,不是打“拼多多”,法律基石永遠是根,製造工廠永遠是源。

5 論持久戰

每逢3·15,“打假”總是關鍵詞,這一天,觀眾對揭開假面的3·15晚會喜聞樂見。

而事實上,打假這樁事需要常態,是一場在日復一日中不斷髮現、揭露、糾錯的持久戰。

高仿的山寨貨,一經披上互聯網平臺的利益馬甲,似乎成變性人一般,被無良商家忽悠成“正品”,以假當真似是互聯網交易的一種趨勢。

假貨及網絡欺詐總以低廉面目呈現,並誘惑著貪圖便宜之人上鉤,那些幻想25塊錢買一個勞力士手錶的人可以清醒了。

唯有創新技術,降低成本,生產出終端消費人群樂意接受的正品,才是企業發展的正途。

拼多多是否始終經得住打假戰火的考驗,有賴於管理團隊及上海市執法監管力量的積極作為,也更有待於市場及廣大消費者的體驗和檢驗。

守法是誠信的底線,誠信當先自律,不自律將被他律,如自律不到位,他律應及時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