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酒後吐真言:“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

胡歌酒後吐真言:“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

-1-

好久不見的朋友到家裡來,幾年不見,談及過往,唏噓感嘆。

好不容易見上一面,彼此都有家庭,不知道下一次相見會在何時,就想趁此機會,帶她四處轉一轉,儘儘地主之誼,順帶重溫一下當年一起的時光。

自然是不好帶孩子的。

於是把孩子託付給了奶奶,我們兩個人出門去了。

逛街、看電影、吃飯、聊天……

剛開始覺得特別開心,好不容易出門一趟,有一種自由飛揚的感覺。

但不過幾個小時,心裡卻開始掛念……

吃飯的時候想,媽媽不在身邊,不知道寶貝吃得香不香?到了孩子午睡的時間,又忍不住擔憂,寶貝該午睡了,不知道睡得好不好?進而又想到,自己不在家,孩子磕著捧著了怎麼辦?……

越想越擔心,到了最後開始懊悔、自責,覺得自己這個媽當得太任性了。

同學見我如此說道,“有奶奶看著,你怕啥?”

她說者無心,我聽者有意。

是啊,我有什麼害怕的?

孩子有奶奶照顧,即便我不在,也不會餓著,不會受委屈,不會沒人陪她玩兒……

不過是我思慮太多罷了。

看上去我這是愛孩子,但捫心自問,更多的卻是害怕和擔心。

-2-

美國著名社會學博士、心理輔導師戴維·托馬斯曾說過,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

還真的如此。我身邊很多寶媽生完孩子就辭職回家照顧孩子,原因基本都是怕自己工作,孩子得不到好的照顧;手機普遍都是,不少家長害怕孩子游戲上癮,網絡上癮,就限制甚至禁止孩子玩手機;孩子去上學,害怕孩子被欺負、作業做不好、成績跟不上、飯菜不合口……更不要說那些讓人風聲鶴唳的假疫苗、毒奶粉、拐騙之類的新聞,即便理智上清楚那些距離自家孩子很遠,但還會忍不住心有惴惴。……

一個同學,一直到大學畢業前,晚上都是有門禁的。

九點半之前必須到家,不然父母一個接著一個電話的打,彷彿她超時的那部分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帶著危險,壞人的惡爪已經伸到她的身上。

霍尊在幾年前參加《中國好歌曲》時提到過自己的母親。

他的母親原本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歌手,但因為自己幼年有一次差點和她走失,讓母親狠下心放棄自己大好的工作,全職在家照顧兒子,就怕再有任何閃失。

因為擔心害怕,所以家長任勞任怨、操心不斷,稍有不妥,就如臨大敵。

孩子小的時候擔心照顧不周,孩子成年了依然掛念憂愁。

一生以愛的名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3-

有一次去聽一個線下育兒交流課。

課程結束後的問答時間,有位母親向老師訴苦:

兒子十幾歲了,和自己關係鬧得很僵,做什麼都喜歡和自己對著幹,還沒有說他幾句,就衝自己發脾氣。

老師細細追問之下找到原因:這位母親對兒子要求非常高,孩子無論做什麼,不管好壞,都會被說教一番。

母親為自己辯解,“我還不是為他好……不然將來踏入社會怎麼辦?”

這口氣是不是很熟悉?我們從小聽到大,然後又從我們之口傳到下一代。

看上去是對孩子的殷殷關愛,實際上卻無處不在地充斥著害怕。

有害怕,必然有控制。

所以,兒子稍微犯一點錯,掉一點隊,甚至什麼都沒做,母親都能找出理由進行說教指導,甚至不惜代價在孩子身上砸錢,讓孩子“學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

只是,她忘記了,孩子雖然是孩子,卻有自己的想法。

你以為的愛,實際上卻是孩子眼中不可理喻的傷害。

誰沒事兒喜歡被人控制呢?

當孩子意識到父母想要控制自己的時候,即便明明知道是好心,也會不自覺地想要掙脫。

到了最後,父母孩子都委屈。

“我這麼全心全意為你,你為什麼就是不能理解我的苦心?”

“我的人生是自己的,我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父母而活!”

當然也有聽話的“好孩子”。

比如說胡歌。

同齡人,跟他差不多時間出道的,基本都結婚了,但他還是一副沒女友,結不了婚的模樣。

談及結婚,胡歌曾對媒體說,“我要考慮我媽是不是滿意。”

事實上,對於從小管教胡歌甚嚴,控制慾非常強的胡歌媽媽來說,不管多麼優秀的女人都不一定能入她的眼。

胡歌媽媽曾說過對兒媳婦的標準,“不找圈內人”,“最好找個女科學家,至少要女博士!”

這哪是找兒媳婦,這是要在家裡研究原子彈!

為此,胡歌先後錯過薛佳凝、楊冪、江疏影,到現在結婚還是遙遙無期。

胡歌曾經喝醉酒後發微博,“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

都說酒後吐真言,再孝順的兒子,被這麼從小到大地控制著,也有內心承受不住的時候。

教育學博士梅麗莎·切瓦特桑說,如果父母因為害怕而教育子女,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孩子從家長身上學不到多少好東西,家長也起不到示範作用。

曾有人說,不管父母多麼為孩子努力,99%都是沒用的。

這話扎心了。

-4-

當然會有人說,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愛和怕從來都是同根而生,同出異名。

因為對孩子深入到骨子裡的愛,所以才有諸多擔驚害怕、萬般操心。

這當然沒有錯,愛和害怕從來都交織交融。

但在面對孩子時,哪個多一些,哪個少一些,卻大有不同。

如果愛多一些,你即便擔心,但會告訴自己要學著放手,要相信孩子,要理性教育。

如果害怕多一些,擔心就會成為你進一步控制的理由。

結果,南轅北轍。

電視劇《小別離》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天下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之愛指向別離。

當父母害怕多過愛的時候,卻完全相反。

理智上告訴自己孩子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行動上卻會打著愛的名義,將孩子死死攥在手裡,要一輩子在一起,永不分離。

所以,胡歌的母親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兒子私生活大加干涉,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

所以,眾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婆婆一邊欣慰兒子結了婚,一邊覺得兒媳婦是和自己搶兒子的“敵人”。

親子關係因為連著血脈,有著親情,朝夕相處,本身就不容易控制,容易越界。

所以,掌握好分寸尤其重要。

孩子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該放手,什麼時候該嚴厲,什麼時候該輕鬆,什麼時候該親密,什麼時候給予空間……

方方面面都考驗、煎熬著父母。

說實話,很難,分寸也不好拿捏。

但養孩子不就這樣,摸著石頭過河,需要理論,更需要一點一滴地自我修煉,總結經驗。

父母不是天生就是父母,需要不斷學習和修煉,才能真正成為父母。

-5-

我們要始終明白,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不是獨斷專行的帝王,而是陪伴一程的擺渡人。

我們要做的是,在他們沒有自保能力的時候,給予照顧,給予安全感,教會生存技能,阻擋來自“魔鬼”的侵擾,等到時機成熟了,就送他們安然抵達他們自己的世界。

而不是打著愛的名義強行控制,留在身邊。

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作為他們的依靠,卻不能成為他們一生的陪伴。

他們總有一天要遠行,與其到時候糾纏怨懟,各自不滿,不如從現在開始,學會放手,掌握彼此之間的分寸感。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飛得更高。

只有這樣,我們的愛才能成為他們的後盾,而不是將他們推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