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1》

在生活上,常能看到张冠李戴式的错误,会闹出不少笑话。

阳春三月,春光无限,空闲下来,不少人喜欢这会儿出门走走,郊游散心。

拍图发美照,晒晒好景色。

今儿,就有朋友发来了某处景区的图,是个道观,“青鬆观”三个虬髯有力的大字,直直映入眼帘。

心照不宣间,顿时就明白了朋友的意图,作为植物名称时,松树的松字从来就没有繁体字!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繁体的“鬆”,义项只有“松散”、“疏松”、“放松”等,与松树的松,根本就是两个字。

难怪这位学中文出身的老朋友,看到这大大的错字,忍不住要发照吐槽了。

好好的文化旅游景点,竟也能犯这种张冠李戴的文字错误!

白茶界中,这种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张冠李戴式的错误,其实也十分常见。

在喝白茶过程中,最经常能看到的,是盲目将其他茶类的喝茶知识,生硬照搬到白茶上。

下面,咱就来分享三条亲身经历过的,白茶版的张冠李戴故事。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2》

故事一:过了清明后,白茶就不值钱了?

明前茶,贵如油;明后茶,贱如水。

这句关于茶的顺口溜,不少人都曾听说过。

然,这话真的使用于全部茶类吗?还真不是。

茶分六大类,种种各不同。

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采摘标准和要求,清明过后,才正式开采的茶,大有所在。

像是讲究开面采的武夷岩茶,就从来没有明前茶的说法。

所谓的明前茶,明后茶讲究,只适用在绿茶上。

若是买其他茶时,盲目照搬这个概念,很容易买错茶。

无独有偶,前些天,就遇上了这样一位茶友,发来私信问,过了清明后,白茶就不值钱了?为什么你家的茶,要做这么久?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白茶不是绿茶啊,哪里有过了清明就不值钱的说法?

更何况,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上了年份后的白茶,身价还愈加金贵呢。

茶友:听说做白茶比做绿茶还简单,又不用杀青,晒晒就能喝。这不是白茶早早就开采了吗?想买点档次高些的芽茶,这会儿早就该做好了吧?

听说白茶晒晒就能喝?话说隔行如隔山,要做出好白茶,可得要耐心等啊。

白茶中的芽茶,您指的是白毫银针吧?

白毫银针芽头胖,又厚实,里面像是笋壳一样,一层又一层的,按照白茶正常的制茶工艺,要想彻底将其做干,是不容易的。

要在最大程度保留白茶天然养分物质前提下,将白茶做干,做透,将干度做到白茶国家标准要求的8.5%以下,甚至更低,基本上都要等上一个月或者一个半月。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慢工出细活,白茶中用心做茶的制茶师傅,从来都不着急早早将茶推上市。

那位茶友,听了这番话后,如梦方醒般,发来哭笑不得的表情。

细聊过后,原来早早在清明节前,那位茶友就已经买入了好几斤今年的白毫银针新茶。

发来图片一来,这些早早上市的白毫银针,看着比福鼎正宗的银针,芽头是又瘦又长,没有小叶壳,白毫也不密。

最为主要的是,这明明是今年的新茶,芽头颜色却明显的发深发暗,看着就感觉不干爽,干度不达标的概率,极大。

将明前茶的概念,照搬到白茶上,挑选白茶时,抱着买茶要买越早越好的出发点,却不想买到的是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

张冠李戴,弄错了对象,买茶时吃了大亏。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3》

故事二:有仓味,才是老白茶岁月的见证?

老白茶和老普洱,都属于老茶。

它们两个有一样的味道,不是很正常吗?

不少茶友在没有真正接触品质好的老白茶前,常会有这样的想法。

其实不然,白茶作为可以长期储存的茶类,对于储存环境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贮存白茶,基础的存茶要求,避光、干燥、密封、无异味和阴凉处储存,一样也不能少。

唯有如此,在妥当保存的前提下,白茶方能转化出愈加甘醇的茶滋味,不断发生着良好转化。

正常品质下的老白茶,无论储存年份有多久,茶香品质都不会呈现出丝毫的颓弱之势,不会发出任何闷味、酸味、臭味、霉味。

恰恰相反的是,如岁月酿造下的一坛老酒,茶香会更为浓郁、张扬、厚实、沉稳,香型层次更为丰富多变,分外迷人。

品质好的老白茶,常能散发表现出来的茶香为,沉郁的药香、动人的陈香、亲切的稻谷香、甘凉的粽叶香、甘和的枣香(寿眉饼)等。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认清这点,选购白茶时,才不至于买到存坏的老白茶。

曾有茶友,喝了普洱茶多年,在入手老白茶时,理所当然的想到,老白茶和老普洱一样,带点仓味是正常的,这样才是年份足够的见证。

于是乎,遇上有茶掌柜向他推向那十几饼,明显散发出闷味、仓味,年份在六、七年的老寿眉饼时,豪气的一下子都买入手了。

却不想,将其泡开来喝时,那股子发闷发臭的气息,洗了好几遍茶后,依旧还在,汤水的滋味是又酸又涩,完全喝不下后。

这不是说白茶上了年份后,越喝越甘香吗?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思来想去,那位茶友始终没想明白,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出在老白茶的储存过程上,他买到的茶,其实是早已经存坏了的。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白茶之中,有仓味才是老白茶岁月的见证的说法,是根本不成立的,发出仓味的白茶,十有八九,是存坏变质的产物。

白茶与普洱茶不同,普洱茶熟茶,属于后发酵茶类,在制茶加工过程中,需要经过渥堆。

经过渥堆后普洱茶,在后期储存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方能更有利普洱茶的后期发酵,形成独特的口感。

在这样特殊环境下,普洱茶 后期陈化过程中,会散发出闷闷的气味,爱喝普洱茶的朋友,会将这样的气味,称之为“仓味”。

并且,随着普洱茶的贮存年份上升,这种仓味还会愈加明显。

然,老白茶中向来没有要求仓味的说法。

那位茶友,正是将普洱茶的喝茶经验,套用在了老白茶上,使得最终买到的茶,竟是存坏后的白茶,暗暗吃了大亏。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4》

故事三:喝不完的白茶,存进冰箱里?

冰箱,是现代生活里,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

能够提供低温环境的冰箱,为延缓食材的保鲜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然,若是用冰箱进行存茶,是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放进冰箱里储存呢?

那可未必!

一台常见的家用冰箱内部,放置着各类食材,有着不少的水汽和异味。

对于大部分茶类来说,冰箱内部的水汽和各类食材的异味,无疑是极大的存茶不利因素。

就拿白茶来说吧,作为可以长期储存的茶类,白茶最为适宜的存茶温度,在于普通常规室温即可,温度控制在20℃-25℃。

干度达标的白茶,叶片干燥酥脆,吸附能力极强,容易吸附周围环境的水汽和异味。

是以,在存茶过程中,确保存茶环境的干燥清洁,十分重要,白茶储存,最为适宜的湿度要求,在于40%-45%。

可见,在白茶储存过程中,冰箱是尤为需要远离的一大场所。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然,有位相熟的茶友,却和村姑陈聊到了这样的故事。

这位爱喝白茶的朋友,去年趁着新茶上市,买了好几斤清香鲜润的白牡丹。

在一次看望老前辈时,提了一大盒白牡丹过去。

花香盈盈,清润甜香的白牡丹,十分对老人家的喝茶口味。

却不想,到后来,那位老长辈,竟然将喝不完的白牡丹,放在了冰箱里储存!

没放多久,茶就彻底变了味。

细聊过后,才发现,那位老长辈,原来是将这白茶白牡丹,当成了绿茶。

经过杀青后的绿茶,风味鲜爽,最为适宜尝鲜及时饮用。

在一时间喝不完时,可以放入冰箱里存着。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冰箱内部的低温环境,能更好的留住绿茶的鲜爽感,抑制茶多酚发生氧化,并且确保叶绿素不被分解,保持绿茶的鲜嫩色泽。

绿茶中的叶绿素十分娇弱,在高温状态下,容易受到分解,向着脱镁叶绿素转变,使得绿茶本身的鲜绿色,变成暗绿色,风味发生改变。

并且,绿茶的包装方式,与白茶不同,绿茶可以用充氮式的真空包装进行包装,像是薯片般。

这样一时间喝不完的绿茶,连带着完整包装,一同放在冰箱里,更能保留其鲜爽风味。

而白茶作为可以长期储存的茶类,在储存转化过程中,内在的活性酶物质,需要在接触少量空气的情况下,方能更好的促进白茶转化。

是以,白茶适合的包装方式,是密封而非真空包装。

这是,若这样将喝不完的白茶,当成绿茶一样,放入冰箱内储存,对于白茶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现在有太多不懂白茶的人,将白茶当成绿茶了。聊到最后,那位茶友,一同感慨着。

分享白茶界的三个张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入乡要随俗。

喝茶,也是如此。

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味。

在喝茶过程中,要想喝懂不同的茶,需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要盲目生搬硬套其他茶类的喝茶经验。

邯郸学步之下,生硬的模仿,可会闹出不少笑话!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