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資本圍獵武漢國營商超簡史:14年股權爭奪,一朝連下三城

斑馬消費 徐霽

浙江女首富周群光、金牌私募崔軍可能萬萬都沒想到,後來者永輝超市能最終和中百集團攜手,登堂入室。

民營資本圍獵武漢國營商超簡史:14年股權爭奪,一朝連下三城

4月12日,中百集團披露永輝超市的要約收購報告書:永輝擬斥資5.6億元收購中百10%的股份,要約收購後永輝在中百的持股逼近40%。

在這之前,先是卓爾閆志以“終極要約”正式拿下漢商集團的控股權,後來居然新零售擬借殼武漢中商上市。

爭奪武漢國營商超的硝煙還未散盡,曾經的對手們,就開始把酒言歡了。

想當年,民營資本圍獵武漢國營商超,新光、崔軍、永輝輪流舉牌中百集團,銀泰對鄂武商發起兩大戰役,卓爾多年苦心經營,終對漢商集團兵臨城下,綠地低調潛伏武漢中商;對此,武漢國資排兵佈陣節節抗擊,為控股權鬥爭到底,頗有點決戰光明頂的意味。

從“被資本圍獵”到“擁抱資本”,武漢國營商超放手背後,有利益的糾葛,有線下零售行業的困境與突圍,有國資與民營資本的取長補短,也有著阿里與騰訊軍備競賽的線下投射。

民營資本圍獵武漢國營商超簡史:14年股權爭奪,一朝連下三城

複製成功

1959年,在武漢漢口解放大道690號,紀念中蘇友誼的“友好商場”正式成立。

這是新中國最早的商場之一,與王府井百貨、重慶百貨、昆明百貨大樓同期建立,1966年改名為武漢商場。

以武漢商場為主體的鄂武商A(000501.SZ),1996年上市,成為中國商業第一股。

2007年,武漢商場原址重建為武商廣場,時至今日,仍然是中國單體淨利潤最高的商場。

2017年,武商廣場單櫃全國業績第一的品牌有54個,前三的品牌有108個,化妝品、女裝、男裝品類繼續保持全國同業零售額第一。

鄂武商的獨立發展,讓武漢國資嚐到了甜頭,於是,依樣畫葫蘆推出了中百、中商、漢商。

1989年,武漢國資以漢口江漢路129號的武漢中心百貨大樓為基礎成立中百集團(000759.SZ),以武昌中南路11號的中南商業大樓為基礎成立武漢中商(000785.SZ)。

儘管漢陽區國資以漢陽大道139號的漢商銀座為基礎運作漢商集團,比上面兩家晚了1年,但上市卻比它們早1年。

1996年,漢商集團(600774.SH)登陸上交所,次年,中百集團和武漢中商登陸深交所。

至此,武漢擁有4家國營商超上市公司,數量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而且,武商、中百、中商的實際控制人同為武漢市國資委,同一實控人旗下3家商超上市公司,在A股絕無僅有。

這4家國營商超都是由單體商場發展而來,都緊緊紮根武漢,近年才開始小範圍向湖北省內其他城市擴張(中百在重慶的業務託管給了永輝超市),它們一直以來的會計師事務所都是同一家——中審眾環,總部就在武漢武昌東湖路。

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業態。武商以百貨為主,超市為輔;中商與武商類似,但影響力和體量小很多;中百以超市業務為主,是“中西部超市之王”;漢商旗下以百貨業務為主。

民營資本圍獵武漢國營商超簡史:14年股權爭奪,一朝連下三城

在2018年年中披露的《2017年中國連鎖經營百強》榜單中,武商、中百、中商排名分別為13、16、45。

整合困難

武漢四大國營商超都很強,於是,問題也接踵而至,同業競爭如何解決?

畢竟,同城同業的武商、中百、中商,實際控制人均是武漢市國資委。根據媒體報道,早年,證監會要求解決同業競爭這一問題。

早在2005年,商務部將遼寧、湖北作為商業改革試點,擁有多家商業上市公司的武漢,成為商業改革的重點。

2007年,武漢國資以其持有的武商、中百、中商股權出資,成立武漢商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武商聯”),武商聯成為武商、中百、中商的控股股東。

武商聯最主要的使命,就是運作這3家上市公司的重組。武商聯掛牌之時也喊出話來,3年內實施重組。

此後10年,武漢商業重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傳言流出,但真正落到操作層面的重組計劃,只有1次。而這僅有的1次,還只包括中百和中商。

2011年9月30日,中百集團、武漢中商發佈重組方案,中百吸收合併中商,換股比例為1:0.9503。

不過,1年零8個月後,這一方案在股東大會上被高票否決。

原因很簡單:監管層有心,武漢國資推動,但上市公司們無夢。

想想也是,計劃中的內部重組,誰操盤誰被動,人員怎麼安排,業務怎麼融合,品牌怎麼規劃,都是幾近無解的問題。

因為是上市公司,麻煩就更多。中百的股東不願意股份被稀釋,中商的股東覺得價格給低了,把中商的股票換成中百的,不划算。

2014年,武商聯做出承諾,爭取5年內解決旗下3家上市公司的同業競爭問題。

激烈爭奪

客觀困難之外,令武漢商業重組久久無法落地的主觀因素,乃是武漢國營商超一直“被資本圍獵”。

2004年,武商、中百、中商準備合併,銀泰系作為戰略投資者被引進到武漢。後來這個方案告吹,“不走空路”的銀泰系2005年開始舉牌武商,並於2006年拋出“武廣提租案”向武漢國資“發難”。

這一回合,以銀泰系放棄大股東之爭、拿下世紀中商進入武漢市場為結局。

2011年,銀泰系再掀武商實控人之爭,通過二級市場舉牌步步緊逼;武商聯通過與武漢經發投、武漢開發投、武鋼結成一致行動人進行阻擊,後來直接要約收購5%的股權,鞏固大股東地位。

正是在這一年,浙江女首富周曉光,開始通過新光控股舉牌中百,並於2012年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當年,湖北首富閆志旗下的卓爾控股開始舉牌漢商集團。

周曉光沒想到的是,新光控股曾一度成為中百集團的單一最大股東,卻遭遇了和銀泰系一樣的尷尬。

新光控股與中百集團的控制權之爭,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插曲。2013年10月,私募大佬崔軍以公開信的形式“逼宮”中百董事會。

崔軍的慣常套路並未奏效,但卻引來了永輝超市(601933.SH)。

民營資本圍獵武漢國營商超簡史:14年股權爭奪,一朝連下三城

這年年底,永輝系開始舉牌中百集團,新光控股漸生退意,永輝系逐漸增持,2014年底持有中百集團20%股權。

2016年下半年,綠地金控低調進入武漢中商,距離舉牌線僅一步之遙。

2011年之後的另一個高潮是2017年。7月,永輝超市再度舉牌中百集團,持股達到25%,並宣稱未來十二個月內不排除繼續增持的可能。這邊武漢國資增持中百集團至32%。

閆志和卓爾那幾年陸續增持漢商集團,截至2016年12月30日合計持股25%,並於2017年9月增持到30%,超過漢陽國資113股。隨後,漢陽國資表示將增持5%。

一邊是民營資本不斷圍獵武漢國營商超,另一邊,武漢國資排兵佈陣節節抗擊遊刃有餘,以至於雙方最後陷入拉鋸戰。

優質資產

民營資本圍獵武漢國營商超的首要原因,不外乎這些公司股權分散,且估值較低。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百。新光控股舉牌前,中百集團第一大股東武商聯持股僅有10.16%。所以新光控股只用1年時間,沒怎麼費力,就成了中百集團當時的第一大股東。

舉牌前3年,“中西部商超之王”中百的平均市盈率為30倍出頭,為其歷史低點。

當然,互聯網巨頭攜資本在線下掃貨,也是武漢國營商超爭奪戰的幕後內情之一。

武漢國營商超爭奪中,歷時最長、聲勢最大的當屬銀泰系舉牌武商,以及新光控股、崔軍、永輝超市舉牌中百。

銀泰系,背後正是阿里巴巴;永輝超市,正是騰訊新零售序列中的一員。

民營資本圍獵武漢國營商超簡史:14年股權爭奪,一朝連下三城

因此,旗下資產質地優良的武漢國營商超,自然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對象。

以武商為例。截止到2018年,武商旗下擁有10家購物中心、76家超市;更為重要的是,其在核心商圈購地自建136萬平方米的物業。

這136萬平方米商業物業的長期投資價值,就遠超武商目前不足百億的市值。

可以這麼說:武漢三鎮地段最好的商業,都在武商、中百、中商、漢商旗下。

近幾年中百、中商均因為拆遷補償導致業績大幅上升,也正說明了旗下資產的豐厚。

另外,拿下武漢這幾家主要的國營商超,就相當於拿下了武漢這個市場。

作為一個人口1100萬的中部消費之都,武漢零售行業的發展前景不言而喻。

但是,因為早年四大國營商超深耕於此,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也導致武漢商業界“鐵板一塊”——即便是全國性的商業巨頭們,不下點功夫,在這根本站不住腳。

家樂福早年進入武漢市場,正是與漢商集團合作的;王府井(600859.SH)百貨很早就進入武漢市場,這麼多年過去了,也仍然只在江漢路擁有那一家門店,不溫不火。

相比之下,資本市場兵不血刃的方式,輕巧得多——永輝超市南征北戰,門店數十年擴大14倍,但卻對湖北市場望而卻步;成為中百集團二股東之後,不僅接管了中百的重慶門店,還對中百進行業務輸出。

民營資本圍獵武漢國營商超簡史:14年股權爭奪,一朝連下三城

擁抱資本

只是當二股東,顯然不能滿足永輝超市。

3月29日晚間,中百集團公告稱,二股東永輝超市擬以8.10元/股的價格發起要約收購,預計收購公司總股本的10.14%,要約收購後永輝超市持有的中百股份將從目前的29.86%提高至最多不超過40%。

中百之前,漢商和中商都相繼做出了擁抱資本的姿態。

2019年1月初,湖北首富閆志以“終極要約”最終拿下漢商集團39.50%的股份,取代漢陽區國資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漢商控制權的七年爭奪,終於塵埃落定。

差不多同一時間,武漢中商披露稱,居然新零售擬作價363-383億元借殼武漢中商。如果借殼上市成功,武商聯在新上市公司中的持股不到2%,算是退出得更為徹底。

當年的攻防有多激烈,如今的牽手就有多祥和。

早些年,靠著天時地利人和,武漢四大國營商超業績穩定盈利豐厚。守著這樣的現金奶牛和賺錢利器,誰都不願意放手。

但是,隨著消費市場的變化和商超行業的調整,就連行業老大高鑫零售、永輝超市和王府井百貨都感受到壓力,武漢四大國營商超也不例外。

中百此前幾年連續鉅虧,靠著門店調整、佈局生鮮,才勉強於2018年實現業務盈利。但其淨利潤的迅猛增長,仍然要歸功於拆遷補償。

同樣拆發的還有武漢中商。2017年,武漢中商淨利潤3.58億元,當年拆遷補償4.4億元;2018年公司預計淨利潤6500-8000萬元,當年拆遷補償6327萬元。

漢商坐擁3作黃金地段的商場,旗下還有諸多商貿、酒店、倉庫業務,2018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7.75億元,淨利潤僅1102.63萬元,同樣需要重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