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州市基本概況

荊州市,湖北省轄地級市,位於湖北中南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介於東經111°15°—114°05°,北緯29°26°—31°37°之間;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下轄8個縣市區和3個功能區,戶籍人口647.62萬人(2017年)

[1]

荊州歷史悠久,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荊州專區)。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1994年,設立荊沙市(地級)。1996年,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荊州是春秋戰國時 楚國都城所在地,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首批24座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著名景點有:荊州古城、熊家冢、關公廟、章華寺等。

2018年12月,荊州入選“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

古代建制

荊州之名源於《 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

湖北省荊州市基本概況

荊州

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創造了 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國遷都於郢(今荊州區紀南城),都郢400餘年。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東西漢時皆屬南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後歸吳,定治南郡。

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

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隋 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複稱南郡。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後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

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 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

明 洪武九年(1376年)湖廣行省改置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州府改屬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荊州府復屬湖廣佈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荊南道,駐荊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荊南道更名荊宜施道;光緒三十年(1904年)荊宜施道更名荊宜道。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荊州府裁府留縣,所轄各縣直屬荊宜道;1914年荊宜道更名為荊南道;1921年8月複稱荊宜道。1932年為湖北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6年改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近代建制

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鎮,轄荊門 、京山、鍾祥、 天門、潛江、公安、松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同月,析江陵縣之沙市鎮建沙市市,屬省轄市。同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1951年駐沔陽縣新堤鎮),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1951年5月26日,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荊州區專員公署”;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1953年由公安、松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農場成立;7月1日,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荊州地區總人口541.02萬人。1955年撤銷荊江縣,併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同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區管轄。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1968年3月27日,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繡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松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1975年全地區“撤區並社”,撤銷119個區(鎮),將721個小公社合併為221個大公社。1978年10月,撤銷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地區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1983年3月,全區開展“政社分開,建立鄉政權”,公社、管理區、生產大隊和縣轄鎮分別改為105個區,596個鄉,5720個村和58個縣轄鎮;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東寶區、沙洋區)。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 石首市(縣級)。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 洪湖市(縣級)。1987年9月28日,公佈省批准的撤區並鄉方案:全區設鄉鎮和市轄辦事處240個,其中鄉67個、鎮158個、辦事處15個。1990年7月1~10日,開展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為10919475人,總戶數2601461戶。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轄。湖北省政府批准,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荊州市代管。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銷松滋縣,設立 松滋市。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 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 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2001年,荊州市轄荊州、 沙市2個區,公安、監利、江陵3個縣和松滋、石首、洪湖3個縣級市。全市轄103個鄉鎮、l2個街道,421個居委會、2927個村委會,24476個村民小組。全市國土面積14067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l558平方千米,市區建成面積53平方千米。

2004年末,全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12個街道、88個鎮、14個鄉。

地理位置

荊州市位於東經111°15°—114°05°,北緯29°26°—31°37°。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里。荊州東連武漢、西接 宜昌、南望湖南常

湖北省荊州市基本概況

荊州(2)

德,北毗荊門、襄陽。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區佔78.7%,丘陵低山區佔21.1%。

地形地貌

荊州市以平原地區為主體,海拔20—50米,相對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佈於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橋、斯家場和荊州區的川店、八嶺、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對海拔50-100米,低山主要分佈於松滋市西南部與湖南省交界處,海拔500米左右。

水文

荊州市河流交錯、湖泊密佈。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條,均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長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絃河等。荊州湖泊眾多,全市有千畝以上湖泊30多個.總面積8萬公頃,其中洪湖為湖北省第一大湖,總面積3.5萬公頃,長湖次之,總面積1.2萬公頃。[5]

氣候環境

荊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 、無霜期長。全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 104—110千卡/平方釐米,年日照時數 1800一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9—16.6℃,年無霜期242—263天,多數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有足夠的氣候資源供農作物生長。

4-10月份降水量佔全年80%,太陽輻射量佔全年75%,≥10℃的積溫為全年80%,水熱同步與農業生產季一致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髮育。

礦產資源

全市已發現礦產35種,其中探明有一定工業儲量的13種,已開採利用的20種。主要能源礦產有石油、煤炭;化學礦產有岩鹽、囪水、芒硝、硫鐵礦、重晶石;建材礦種有大理石、花

湖北省荊州市基本概況

荊州

崗石、石灰石、粘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輔助材料有白雲岩、優質硅石、耐火粘土;新型礦種有膨潤土。此外還有砂金、脈金等。荊州地質構造單一,礦床賦有條件好,圍巖性質穩定,除石油、煤炭外,非金屬礦產絕大部分裸露地表,便於露天開採。礦產分佈集中,全市大多礦產資源分佈在低山丘陵地區,散佈在城鎮周邊,交通便利,礦產開發外部條件優越。

水資源

全市水域面積大,以洲灘、湖泊為主的溼地資源獨具地域特色。歷史上水產生產以天然捕撈為主,1952年養殖水面只有0.1萬公頃,隨後水面開發利用逐年增大,1998年全市養殖水面7.29萬公頃,其中池塘佔48%、湖泊佔37.7 %、水庫佔5.4%。[5]

土地資源

荊州市土地總面積摺合140.93萬公頃,屬人多地少的地區。據第一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全市已利用的農業用地為72.77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51.6%,在已利用的農業用地中,耕地佔 82.3%,人均佔有1.41畝.養殖水面8.0%,林地佔8.1%,園地佔1.6%。全市土壤由近代河流沖積物和新生代第四紀粘土沉積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黃棕壤為主體,土層深厚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髮育。

湖北省荊州市基本概況

荊州(10)

生物資源

全市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種類多、分佈廣、南北兼備的特點。全市栽培作物品種千餘種,還有不少地方良種,浮游生物、維管束植物和魚類資源是全市的一大優勢。

荊州又稱江陵城,是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 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歷史上

劉備借荊州”、“ 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

湖北省荊州市基本概況

荊州

事都發生在這裡。荊州古城地處連東西貫南北的交通要塞,歷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在的荊州古城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全市旅遊景點呈現“一城多片”的格局。“一城”即中心城區的荊州古城歷史風景旅遊區,其中包含景點:荊州古城牆,東門風景區,金鳳廣場,圖騰柱,九龍橋,九龍淵公園,關公義園,南門景區,關帝廟,關羽祠,荊州博物館,荊州文博園,荊州古玩城,三義街,大北門景區,太暉觀,九老仙都景區,江陵盆景園,明月公園,張居正故居,鐵女寺。

[10] 荊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首批“4A”博物館,位居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館藏文物達13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500多件(套)。

市區內景點:中山公園,章華寺,文湖公園,玉橋遊樂園,濱江公園,萬壽寶塔,菩提寺等,周邊景點包括:長湖溼地保護區,紀南城考古遺址公園,郢城遺址,熊家冢遺址博物館,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遼王墓,北閘風景區。[10] “多片”即新建開發的松滋洈水風景區、洪湖國家溼地自然保護區,洪湖悅兮半島溫泉度假區和石首天鵝洲白鰭豚麋鹿自然保護區,公安黃山頭森林公園。

主要景點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牆被國務院公佈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牆體保持完整,形制完備,在中國七大古城牆中排名第二,已經聯合中國七大古城牆城市聯合申請 世界文化遺產。

荊州古城總面積4.6平方公里,分為三層,最外層為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 長湖,與 古運河相連;城牆四周原有東門(迎賓門)、小東門( 公安門、水門)、北門(拱極門)、小北門( 遠安門)、西門(安瀾門)、南門(南紀門)6座城門,除小東門外,其它五座城門都由兩道門組成,有甕城,建國後,又新開3座城門,分別是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均無甕城,原來6座城門上都有城門樓,分別是賓陽樓、望江樓、九陽樓、曲江樓、朝宗樓、景龍樓等,其中以曲江樓和景龍樓最為出名。

章華寺

章華寺位於湖北省沙市太師淵,為荊楚名剎,同漢陽 歸元寺、當陽 玉泉寺並列為湖北三大叢林,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始建於元代泰定年間,即1325年左右。清代章華寺重修。殿宇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有山門、天王殿、財神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彌陀殿、藏經樓、禪堂、唸佛堂、淨月堂、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體建築,規模巨大,雄偉壯觀。整座寺廟為宮廷式建築格局,佈局合理,金碧輝煌。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位於荊州城西門內側,是一座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收藏與保護、考古發掘與研究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館舍佔地面積5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3萬平方 米,由古建築開元觀、陳列大樓、珍寶館、考古修復大樓、文物保管大樓、楚樂宮和辦公樓等組成。開元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明清時重修,現存山門、 雷祖殿、 三清殿、 祖師殿等建築物,是一組基本完整的道教古建築群;陳列大樓是一幢三層大屋頂 琉璃瓦仿古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珍寶館為前後三重庭院式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有工作人員105人,設有辦公室、考古研究所、文物勘探大隊、陳列部、宣教部、文物保管部等業務機構。隸屬於 荊州市文化局。1993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地縣級十佳優秀博物館,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2000年,國家旅遊局授予4A級旅遊景點。

關公義園

荊州 關公義園位於荊州古城東南側,東北緊鄰荊州市護城河,南臨學苑路,西臨 鳳台路,規劃用地面積228畝,項目總投資15億元,以“義”為主題,以多種方式生動展現關公“義薄雲天”的一生。園內矗立著世界最大體量關公 青銅雕像,是世界和平藝術家、當代藝術大師、“福娃之父”韓美林的收山之作。雕像總高58米,寓意關公一生度過了58個春秋,重1200餘噸,內部採用鋼構固定,外貼4000多片青銅片。關公聖像雙目微醺,不怒而威,側身迎風而立,右手拖一把70米長大刀,整個身軀如山巒般屹立。

黃山頭森林公園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是1992年7月經國家林業部批准的首批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坐落於武陵山餘脈延伸的黃山,北枕長江,南撫洞庭,地處湖北省荊州市南部,為鄂南湘北邊界公安、石首、安鄉三縣市的結合部。荊(荊州(東(東嶽廟(高速公路和207國道從北側穿過。距荊州100公里,是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遊覽勝地。突兀千里平川之上的黃山,因“土石皆黃色”故名。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其中心景區50平方公里,大小32峰,主峰海拔286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