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蒙古小夥到研發總師,他成功助力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順利下水!

遼寧艦",我國改進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於2012年9月15日正式交接入列,標誌著中國海軍就此進入航母時代。航空母艦,被稱為"浮動的海上機場",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是一個國家海軍裝備和國防實力的象徵。

2017年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正式下水,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從改造到國產,在這一重大突破的背後,凝聚了無數技術人員夜以繼日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優秀校友趙剛,就是其中之一。

從內蒙古小夥到研發總師,他成功助力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順利下水!

1978年1月出生的趙剛來自內蒙古赤峰市,2002年本科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專業,2002年至2004年就職於萊蕪鋼鐵公司,2004年至2007年,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研究生學習;2007年之後就職於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現擔任軍工產品研究所副所長,是我國航母關鍵材料研發總師。

對於航空母艦來說,艦體的關鍵部位——飛行甲板,其功能和作用十分特殊,不但要承受重達二三十噸的艦載機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產生的強烈衝擊和高摩擦力,還要承受噴氣式飛機高達幾千度的火焰的灼燒。作為科研團隊帶頭人的趙剛,負責的正是飛行甲板的研發、生產工作。

從內蒙古小夥到研發總師,他成功助力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順利下水!

一艘航母的建造,三分之一的工作是進行鋼板的焊接。而拼焊飛行甲板的鋼板面積越大,焊縫數量就越少,還能縮短建造週期,提高甲板整體質量。為提高航母的機動性,增加航速,需要減輕船體重量,降低重心,使船體更加平穩,還要有足夠的防彈能力,這就需要高強度高韌性的鋼板進行保障。

2011年,剛接到航母甲板鋼研製的任務時,趙剛就意識到這是個極大的挑戰——"實際上是很震驚的,要求我們研製超寬的、超長的、最厚規格的,這樣的甲板用鋼,生產這樣一張長寬板,是我們目前常規生產板子的四塊。"

從內蒙古小夥到研發總師,他成功助力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順利下水!

每隔一段時間,趙剛就要乘坐高鐵趕到距離鞍山100多公里外的鮁魚圈,跟蹤軍工鋼的生產。當時"力學性能要求特別特別嚴,頭尾強度偏差不會超過10兆帕,所有的-84度衝擊韌性,都是在250焦以上。"投入研發過程的一個多月中,趙剛差不多是每天24小時一直在廠裡,從前線到後線各個工序進行跟蹤,攻關從現場一直到檢驗室,再到實驗室,連續作戰,採集重要數據不斷進行改進。

經過一次次艱難的調整和摸索,鞍鋼集團完成了建造首艘國產航母所需的甲板鋼、球扁鋼等關鍵型號鋼材的生產工作,成果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為國產航母建造提供了70%的航母專用鋼材。

從內蒙古小夥到研發總師,他成功助力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順利下水!

在央視二套經濟半小時播出的"起航新時代,重器的鋼鐵脊樑"節目專訪中,趙剛闡述了我國的重器鋼鐵脊樑和生產研發人員的責任擔當。最近幾年,我國重點型號不斷更新,比如遼寧號航母列裝海軍、首艘萬噸大型驅逐艦列裝海軍、2號航母成功下水等。在這些武器型號的研發中,趙剛坦言,鞍鋼和母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貢獻都是不容忽視的。

從內蒙古小夥到研發總師,他成功助力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順利下水!

在趙剛眼裡,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求學歲月是"創新的,是求實的,是拼爭的,是奉獻的,也是美好的、令人留戀的。"在他服務於鞍鋼的這些年來,獲得授權專利40餘項,獲鞍鋼集團重大科技獎一等獎、二等獎,鞍鋼集團優秀共產黨員,先進生產者等稱號,這一項項榮譽,見證了他一路走來的腳步。他也將繼續腳踏實地、保質保量地完成國家交付的各項任務,為我國軍工建設事業發揮專長、貢獻才智。

關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圖文素材來源:新浪軍事、光明網、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