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的電影水準什麼時候普遍變low了!

在寫《老師好》這篇影評時,我須聲明一下,我從觀影中到觀影后,憋了一肚子火。

整個觀影過程,我都在反覆自我建設,一再勸說自己,“劇情不會那麼俗套,思想不會那麼沒品,再看看,或許會有些劇情衝突”,可是觀影到最後,沒有巨大的教育反思也就罷了,還外加乖乖女安靜童鞋出車禍,高考兩年失敗,後來街頭偶遇年邁老師。汝之狗血,情何以堪。

最讓我不解的是,豆瓣一水的高分評論,找中肯些的評論比登天還難,我想問的是,這些觀眾到底看沒看過好電影?這都能幽默不俗,這都能是質量黑馬,你讓那些精心打磨電影的好導演怎麼辦。

國人的電影水準什麼時候普遍變low了!

姑且看看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一個獨裁卻有美德的老師苗宛秋,一個學習好的乖學生安靜,一個叛逆的壞學生洛小乙,一個白富美關婷婷,還有一幫整天想著捉弄老師的逗逼學生。

苗宛秋嚴苛之下有慈愛,好學生安靜和壞學生洛小乙互生好感,女學生關婷婷各種打扮,還有那幫逗逼學生從捉弄老師到被老師感動。這一切都是我們固有的刻板形象,彷彿一個班應該就是這樣子,這種根深蒂固的印象就像是山東人一口大蔥味,如果你是山東人,一定會“呸!”

國人的電影水準什麼時候普遍變low了!

我想問誰的班級是這鬼樣子?那些該有的人性面哪裡去了?

就我個人的經歷而言,中學時代的確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壞學生調皮搗蛋、好學生乖乖的,還有一些操蛋的老師,這些元素也都有,可這些只是我學生時代不起眼的一角。

很多人的學生時代所處環境更像是江湖,好學生、壞學生、好老師,這些很多情況在記憶中是微不足道的。那個時候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我們會把一件小事看得很大,我們會在擔心老師批評和期待老師讚揚之間躊躇,我們會因為青春萌動而開心,但也會因為那個女孩的某些行為嫉妒、生氣。就算那個女孩兒學習再好,再乖,但她身上有些瑕疵,也會讓我們失落傷心。

國人的電影水準什麼時候普遍變low了!

學生時代的我們,眼中的乖乖女寧靜其實也有很多性格問題,根本不是那個像木偶一般乖巧的鬼樣子。我們眼中的壞學生洛小乙也根本不是那個高冷的鬼樣子,這種學生在班裡的人際關係要麼很好,讓人覺著這哥們仗義,要麼很壞,讓人覺著畢業以後一定要揍他一頓。

在學習之外,我們或多或少會有過“年少不知愁滋味,獨上西樓”的體驗,還有人際交往的擰巴。在一個班級會有許許多多的小圈子,圈裡圈外都有愛恨,我們會因為這些事情無心學習,會因為這些事情焦慮到失眠。

國人的電影水準什麼時候普遍變low了!

還有一點我必須問一下廣大群眾,操蛋老師誰都有,可你們真得有遇到過那種為學生兩肋插刀的老師嗎?

作為學生的我們總以為所謂的好老師,就是把學生的一切當作天。畢業之後,我們在老師記憶中還存留著,因為那兩三年我們之間發生過太多太多的故事。我可以負責任告訴你們,錯了。

國人的電影水準什麼時候普遍變low了!

只要稍微用腦子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個老師,你帶了一屆又一屆,你還會煽情嗎?你還會覺著這回帶的比往屆都記憶深刻嗎?學生們都以為自己這一屆在老師的記憶裡留下了深刻位置,可事實上,老師們已經司空見慣了,把你們送走之後,又帶下一屆,你們這一屆好多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

教書對於老師們來說只是一份養家餬口的職業,別推崇的那麼高大上,如果每屆學生都付出全部血汗,你讓老師還怎麼幸福愉快地生活下去?

我印象中的好老師沒電影中苗宛秋那樣高大上,為了挽救壞學生和街頭小混混對峙,為了讓好學生留出時間而花掉自己時間,為學生付出血淚,我對好老師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兩個詞“公平”和“自由”。

國人的電影水準什麼時候普遍變low了!

​只要老師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我想所有的學生都服;只要老師讓學生髮揚自己的個性,不去壓迫我們,就會受到眾多同學愛戴。可惜的是,電影中的苗宛秋這兩樣都沒有。他有的缺點——獨裁、偏心、唯成績論,是很多操蛋老師共有的毛病,可他無私奉獻的優點,正常老師都沒那麼偉大。

這都二十一世紀了,電影沒有為發揚學生個性謳歌也就算了,還為一個獨裁、偏心、自吹自擂的“苗霸天”洗白,你讓觀眾惡不噁心!

這部電影是部爛片毫無疑問,而“好老師苗宛秋”根本是個偽命題。這麼多人喜歡,我在想國人的電影水準是什麼時候變得普遍LOW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