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經六:地理陰陽的要訣

本文是《青囊經》中卷講述化機的最後一篇,也可能會是本經中引起爭論最大的一文。就是因為一個字,引起了各風水流派上千年來的互相攻訐,以至看到風水後學的文章中斥別家理論為偽書、偽作。

我也曾一度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古書以後,一字之差,讓誤入歧途的我豁然開朗。經文中前後句子意思一路貫通了。我們先來看經文。

經曰:“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陰用陽朝,陽用陰應,陰陽相見,福祿永貞,陰陽相乘,禍咎踵門。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形止氣蓄,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

青囊經六:地理陰陽的要訣

蔣大鴻在為《青囊經》作的《傳》說:“本篇(中卷)以有形之象為天地之機,而指示氣之所從受也。上文(上卷)明既明,河圖洛書、先天后天八卦之理,聖人作《易》之旨盡於此,天地之陰陽之道亦盡於此矣。然聖人不自作《易》,其四象八卦皆仰法於天,故此篇專指天象以為言。夫《易》之八卦取象於地之五行。”

從上文蔣大鴻說的我們知道,易經八卦確實仰法於天,《易》取象於五行,《易》中確實有五行。繼續經文解讀。

地德上載,天光下臨,天地遙感呼應,息息相通。天有五星,星光下臨,五行流氣於下。地之山川,五行之形結撰,觀形則知其氣之所稟。氣不可見而形可見。天地陰陽一氣流行,氣發於天,而載之者地。天光吸引,地德以得上載。

氣本屬陽而載之者陰,地得其所,天氣歸之。陰用陽朝,陽用陰應。形屬陰,如果所朝非陽,決然不靈。氣屬陽,如果所應非陰,則會流散而無宗。陰陽即天地與形氣。氣乘風則散因為陽遇陽,界水則止意思陽遇陰應而氣蓄。

風水界最大的分歧在下一句,“

陰陽相見,福祿永貞,陰陽相乘,禍咎踵門。”這句話很多地理家解讀過,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說陰龍應該陰向,陽龍應該陽向,有的說應該相反。然後互相指責對方是偽風水理論。又有的說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左旋陽山應該遇右旋陰水,右旋陰山應該繞左旋陽水,真是越搞越複雜。

其實是“陰陽相乘”這一句誤導了大家,我看過的地理書,絕大多數用陰陽相乘,“相乘”解釋為不衝合或相剋,我也被這一句帶偏,而走入誤區。

相乘本來是五行的說法,在中醫和五行家都有五行相生、相剋和相乘、相侮的辨證關係。相乘是指在相剋的關係中,主克方太過強大,或者受克方太過弱小而形成的病態的相剋關係。其實五行才有相剋的說法,陰陽關係多是轉化、互根、消長之類。

六爻也有乘剛的說法,也只有陰乘陽,沒有陰陽相乘的說法。再聯繫上一句“陰陽相見”,更覺得“陰陽相乘”實在難於講通。後來我在一本古籍上看《青囊經》。才發現“陰陽相乘”寫的應該是“陰陽相乖”。後來的風水著作全部引用錯了,這點從來沒人關注過。

用“陰陽相乖”就全部解通了,也能對應“陰陽相見”。“乖”即乖離,陰陽相乖即陰陽相背。陰陽相見,陰陽交泰則福祿永貞。陰陽相乖而相背則陰陽不交,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自然禍咎踵門。

下面“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形止氣蓄,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都好理解,字面解釋即可。“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這是對中卷化機的總結。

地理之道即因形察氣,先於有形可見之地,測無形可見之氣,再於無形可見之氣合有形可見之地。於地,五行得其正。於天,五氣得其正。於人,五德具其全,天地鬼神,一氣相感則化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