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你想過有一天,巴黎聖母院會消失嗎?”

電影《before sunset》的那句臺詞,在今天早上一語成讖。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從早上開始持續一天的刷屏,顏姐陸陸續續看了不少,卻始終填補不了內心的遺憾。

我知道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之所以悲傷,是因為【遺憾】。

有的人覺得還沒來的及親自看上一眼,就燒了;還有的人曾走到了巴黎聖母院,但想到它永永遠遠就在那兒,走到跟前兒匆匆看上一眼,連張照片甚至都沒有留下;還有顏姐這樣的,去過好幾次,但卻總覺得沒有好好感受過它的底蘊。

美好的事物都是如此,當它在的時候,因為常見所以視若無睹。當它突然消失,你才知道,萬物皆沒有永恆,如同太陽一樣,升起落下是常態。友情如此,愛情如此,人生如此。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這場大火帶走了美好的事物,也抽走了人類精神文明的一部分,這是全人類的不幸。


剛剛顏姐看到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一段說辭:

“我可以向你保證,我們會一起重建大教堂。這也許是法國的使命之一。這將會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進行。從明天開始,一個全國性捐贈計劃將會啟動。”

可重建至少需要8~10年,也就是說我們將要有很長一段時間再也見不到她。

顏姐的記憶一下子被拉的很遠,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見過的巴黎聖母院。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這個曾經無數次出現在小說、詩歌和電影中的巴黎聖母院,早已經成了全人類記憶中的一部分。它是哥特教堂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不僅僅是法國的宗教中心,也是法國的象徵。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電影1956年版《巴黎聖母院》劇照

以高為美的哥特精神

天主教人相信人生最後要面臨四件事:死亡、審判、天堂、地獄。

壞人下地獄容易,好人要上天堂怎麼辦?於是當時的人們就想把教堂建的高一點,越高離上帝越近。

他們摒棄了厚重的大圓頂風格,為了讓牆體更輕盈,改用了塔尖。巴黎聖母院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直插雲霄營造了一種凌空的飛天感。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為了讓建築更高,在設計中還加入了尖肋拱頂和飛扶壁。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巴黎聖母院採用拱券作為承重結構。本身大型的拱券就能使建築內部獲得較大的活動空間,而尖肋拱頂的運用更是能在視野開闊的基礎上拔高層高,呈現出高大的視覺感受。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飛扶壁細節

飛扶壁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築結構部件,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走道、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牆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用於平衡肋架拱頂對牆面的側向推力,也可以令空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這是一種全新的骨架結構。整個巴黎聖母院幾乎沒有牆體,都是靠這些飛扶壁和肋拱承重。

那是顏姐第一次真正的見識哥特建築,所謂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彷彿走到最頂端就真的能夠跟上帝對話。神聖而又充滿幻想。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巨大窗戶+玫瑰窗花,絕美的文明藝術

顏姐第二次去的時候,才真正走進巴黎聖母院的大廳。咋一看覺得內部異常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物。但當我看見玫瑰玻璃窗的時候,眼前一亮。

舉世聞名的玫瑰玻璃窗,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多彩的光,靈動又迷人。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玻璃著色主要以藍紅色為主。藍色代表天堂,紅色代表基督之血。交相輝映的色彩元素讓人沉醉其中。

這些玫瑰玻璃窗經歷過數次修復,才有了後來的呈現。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聖母院1235年到1245年建造的玻璃窗在1753年被拆除,後來法國建築設計師勒-杜克又按照當時的哥特風格重建了這些彩色玻璃窗,中殿是暗淡的灰色而聖堂是絢爛的彩色,這是他當時的設計原則。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然而到了1937年,年輕的玻璃彩繪師提出了質疑,覺得主殿是“蒼白而憔悴”的灰色調不合理,建議採用現代的彩色玻璃窗。

直至30年後的1964年,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最終批准,決定使用彩色玻璃邊框圍合不規則灰色玻璃窗。

1965年6月17日,工程完工。

據顏姐瞭解,之所以最後聖母院選建玫瑰玻璃窗,一個是因為每個玻璃上都刻畫著不同的《聖經》故事,讓教堂有充分採光的同時又保留了莊重感,另一個是為了減輕建築的整體重量,也讓巴黎聖母院可以建的更高。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在這一次大火過後,巴黎聖母院讓人震撼的玫瑰窗花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壞。

這是個殘酷的事實,那些我們以為永恆的文明,頃刻間就成為了過往。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說:“當我們看到歷史遺失,我們的本能是去哀悼。但同時,為明天而去重建一個更牢固的也在我們的本能之中。”

石頭組成的交響樂——巴黎聖母院

雨果曾把巴黎聖母院比作“石頭的交響樂。”

在真正見過以後,顏姐才有了更深的感觸——能夠把石頭用的這麼精彩的,恐怕也只有巴黎聖母院了。


石頭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元素,人們對它進行反覆打磨、雕刻,在運用到建築中時,總能呈現出相當不錯的作品。

巴黎聖母院是純石頭建築,但不是簡單的石材堆積,而是在每塊之間都用溝槽或鍵進行插接,以此來提高建築的整體結構與安全性。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除此以外,巴黎聖母院的石刻雕塑也是一絕。堅硬的材質上刻畫著很多栩栩如生的圖形肖像,融合了宗教、美術、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看似錯綜複雜的雕刻藝術,其實各有故事。

1708年,赫伯·德科特和他的兒子朱-羅伯特用一組華麗的鑲嵌板和大理石雕塑取代了巴黎聖母院裡原先的牧師會唱詩班席位。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聖母院很多經典的雕像,都是石頭打磨的藝術。

現在有很多人在設計自己的房子時,也會巧用一些石頭元素。像別墅的外牆,電視背景牆或者是院子裡的石子路。雖然沒有特別注重雕刻藝術,但是也能用不同的形狀稜角呈現不同的美感。

寫到這裡,顏姐覺得有一點還算欣慰,巴黎聖母院在大火過後,結構骨架還算保留完整,正面和鐘樓損失較小,我想這也算是石頭建築的一個優勢吧。所幸,卡西莫多還有家。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很遺憾,顏姐知道無論怎樣呈現,怎樣還原,都代替不了記憶的溫度和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去年秋天,巴黎聖母院還有過燈光秀,可現在我們什麼都看不了了。

巴黎市長安妮·伊達爾戈在一條推文中說:

“荊棘王冠,聖路易斯外套和其他幾件主要作品現在都在安全的地方。”

主要藝術品和神聖物品都從火災中拯救出來,這大概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有人對這場災難拍手稱快,拿巴黎聖母院跟當年的圓明園對比。

顏姐想說的是,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明活該被毀滅,任何承載希望和精神文明的建築都應該被尊重。

這些年來,有太多象徵人類文明的偉大建築被破壞甚至消逝。

2018年9月,將近兩百年曆史的巴西國家博物館被大火燒燬,裝載著超過2000萬件藏品的博物館成為空殼;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1954年,世界文化名城維爾茨堡被225架英軍轟炸機空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建築被毀於一旦,重建花了二十年;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1666年,倫敦大火,英國第一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受到波及,嚴重受損。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我們不會忘記圓明園的歷史,同樣,這世上任何一座偉大建築的坍塌都註定是一種悲傷。

如果世界遺產都不在了,我們還想給後代留下些什麼呢?我想沒有人願意看到一個只剩下軀殼的世界。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世間固然沒有永恆之物,這一次巴黎聖母院要經歷漫長的修復之路,無論下一次再見到它是什麼樣,我依舊期待再看一次。同樣面對這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希望大家在來得及的時候好好珍惜。

//////

住顏還有以下相關文章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只有30人的破落鄉村,他為什麼捨得花100萬去改造一所老宅?

【顏姐】好友進【顏友群】

相關合作

商務合作:wei3681272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更多精彩閱讀

巧搭流行色|新中式庭院|輕奢復古

十平米事務所|巧用水磨石|收納指南

家越住越大|家有植物園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來得及,再見巴黎聖母院,不知是何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