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苦这样?7旬白族传统手艺阿婆宁可辗转120公里也不去大理古城


大理周城,众多传统手工艺人世代聚居的古老白族村落,有着扎染之乡的美称,是旅游购物的热门景点。一个周末的清晨,村里迎接游客的黄金日子又到了,可有位阿婆却带着满满一筐手工艺品离开周城挤上了开往邻县的头班车,这迥异于常的举动到底是为什么呢?

阿婆姓杨,70岁了,刺绣扎染样样精通,用自己的劳作换取生活的必需,是典型的老手工艺人。早早挤上头班车,仓促舀上几口稀粥,老阿婆既不在刺绣之乡自家所在坐等成堆的游客,又不去距离很近生意旺盛的大理古城,匆忙得象北上广地铁劳碌通勤的年青人。在外人传颂的慢生活世界里,她这样又是何苦?

摇晃了近1小时,班车抵达邻县洱源。阿婆赶忙下车,40多斤装满工艺品的大筐背在老迈的身上,沉重的筐绳顶在密布皱纹的脑门,她还要再换乘村际小巴前往乡镇。

又晃了40多分钟,老人家终于走进了乡镇集市。镇上的集市别说象大理古城一样热闹,就连阿婆家周城都比不上,难道在这卖手工艺品生意会更好?

赶集的人不多,卖货的摊位倒不少。杨阿婆挨个询问过去,想利用下别人摊位边的空地。省外来的商贩不干了:不行,你不能摆这里,会影响到我。

集市上外地商贩众多,他们早早占据了好位置,对阿婆的请求都很冷漠生硬。到了10点多钟,老人家才在当地摊主的帮助下摆置停当。高原的太阳强烈灼人,杨阿婆只能躲在旁边帐篷阴影下等待着顾客。这么辛苦折腾,是因为家里有什么困难吗?

70岁的阿婆其实家庭幸福儿孙满堂,小辈们都劝她在家休息安享清福。可是她的观念和许许多多中国农村老人一样,不倚老卖老,不给小辈添麻烦,坚持自身其力用自己的劳动过自己的生活。至于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奔波出摊,杨阿婆道出了深层次的原因。

老人家纯手工制作的刺绣扎染,看上去略显粗糙但真实古拙。旅游市场刚开始时,在周城家门口摆摆就受人追捧。然而,随着旅游气息越来越浓厚,急剧变化的氛围却让杨阿婆感到越来越不适应了。

经过各种渠道的渲染,原先纯朴的周城古村吸引了许多游客流连忘返,同时也带来了众多外地商贩到此安营扎寨。慢慢地,外地机器批量制作的刺绣扎染开始取代费时费工的传统手工艺品。当然,所有商贩都会自称系周城纯手工出品,价格也比当初朴素的农村交易时番涨数倍。

质朴的老人还坚持着平易的价格:自己手工作的,不好卖贵。纯手工,价格又比充替手工实为机器批量制作的更便宜,这反而经常招来游客的说三道四:一路看过来,手工的哪有这么便宜?肯定是机器作的。哼,便宜没好货。


周城家门口这样,不远的古城景区亦如出一辙。有的游客甚至趾高气扬要求阿婆:“你这机器作的,不能卖这么贵,看你老人家,10元买3件了。”辛辛苦苦一针一线,纯传统手艺品只卖10元1件,却被游客如此认知,自尊的阿婆从此不在景区出售自己的心血,而是辗转在各种乡村集市上:远点累点没关系。都是当地人,懂得东西,好的要卖给他们。便宜给不识货的干嘛。

偏远的农村大集民风依然纯朴。虽然赶街的人少,但还是有顾客被老人家的手工艺品吸引。没有什么讨价还价,杨阿婆最后还是卖出了90元左右的东西。

90元看起来差强人意,扣去来回车费却只剩下50元,就显得寒碜了,但来回需辗转120公里的老阿婆却已知足收拾起摊位:这也够1天开销咯。自食其力任劳任怨,坚持传统手工艺不随波逐流,同时还坚守着朴素的买卖道德,她艰韧的面孔显露出令人钦佩的尊严。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人生尊严。无名有品,无位有尊,在现时代,象杨阿婆这样的老人还有好多好多,他们自发自觉地坚守着传统美德,不求闻达于世但求问心无愧。比起某些所谓红人,这些默默无闻的辛劳大众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尊敬。你们说,对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