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橋,三孔石樑橋,香圩墩村梅林港自然村中,東西向,光緒6年。梅林橋因橫跨梅林港得名,而梅林在軋村是個古老的地名。
軋村以東的上林村,史志記載,在唐朝時稱為梅林村,董氏為村內大戶,門前植有大梅樹,樹蔭下可供數十人乘涼。北宋末,金兵侵犯。某日趙構途經該地,在梅樹下歇息,與隨行大臣飲酒賦詩。皇帝離去後,梅樹成了文人騷客追逐的地方。因為宋高宗曾經到過這個村子,此後梅林村被改稱上林村沿襲至今。梅林港有上林村雖然一個在軋村東,一個在軋村西,但古代應該是貫通的水系。
梅林橋畔的老房子。
梅林橋畔的蜘蛛網帶著雨水,有一股子寧靜氣息。
咸興橋,三孔石樑橋,香圩墩村梅林港自然村北100米處。東西向,中華民國17年重建。簡單的三孔石樑橋,卻有著一幅文青的橋聯:野岸時來茅舍客,薰風聲合玉人簫。
站在咸興橋上,視野開闊,不時有漁船經過。
早晨有點薄霧,小船彷彿從歷史深處駛來。
小船悠悠,歲月悠悠。
穿過咸興橋,小船慢慢地駛向遠方。這樣的場景慢慢地越來越少。
述中橋,單孔石拱橋,喬漊村胡漊自然村中。東西向,光緒29年重建。胡漊現屬織裡鎮漾西片的喬漊行政村,位於吳興區的東陲邊緣。述中橋東西兩堍延伸為東街西街,曾經是胡漊最熱鬧的去處,每天往返於胡漊南潯間的航船都泊於述中橋頭。
述中橋南北兩側均有楹聯,其中南側有“東吳西越要道津樑”,北側有“橋以中名界分江浙”,以簡約的文字,精準地點明瞭胡漊地處蘇湖間的獨特地理方位。
述中橋北側的老水閘,也有60個年頭了。
老水閘邊整理漁網的一家子。
廣福橋,單孔石拱橋,廣福橋位於七都鎮隱讀村,其西堍為浙江湖州地界,始建於元至正十四年,明正統十四年重修,嘉靖十六年重建,現存之橋由當時江蘇省吳江縣和浙江省烏程縣於明天啟元年合建。
從橋上題刻中可得知,當時由95人捐銀99兩4錢,其中吳江的募捐者刻在東邊的拱券上,湖州的募捐者刻在西邊的拱券上。現在廣福橋還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保單位,不管怎樣,古橋能夠被保護總是好事情。
項王塘橋,三孔石樑橋,喬漊村大喬其自然村南部約1000米處曠野中,南北向,中華民國11年(1922年)重建。以前,胡喬宋三漊的老百姓出門往南,必走村南北塘河上的項王塘橋。
日益淤積的北塘河曾經也是一條交通要道。
塘橋東西側橋聯有:“橋號項王,率卒經過有項羽”、“當將獨握虎符,從戰八千輩”。明清代的烏程縣誌和湖州府志都記載北塘河上有“下往橋”,俗稱項王橋,清代五里方圖也標註為下往橋。“下往”應該就跟漊港區在歷史上被稱為“湖上”有關,北上南下,下往就是由湖濱高地往南走的意思,下往橋是胡喬宋三漊南下的必經之路。
早春的小河邊高低錯落地開滿了油菜,小粉土構成的夜潮地真的特別適合蔬菜生長,油菜都長得特別地粗壯高大,很多都高過了我們人頭,遮避了河邊的小路,儘管小心翼翼地穿行而過,還常常免不了惹一身黃。
“下往橋”諧音成了“項王橋”,其實不是項王由此去蘇州,而是“湖上”漊港居民“下往”,南下去陸家漾、去南潯。
遠遠地看到大片的黃花簇擁著一個古色的黛瓦屋頂,那就是項王塘橋北的路亭了,只是一年比一年破敗。安安靜靜地站在項王塘橋上,看著大片大片金黃菜花,沿著蜿蜒的橫塘、直直的漊港蔓延開去,那種心裡的悸動,有時候真的無法用語言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