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譽為世界最美書店之一,禁止拍照,曾收留數千名窮困作家


旅途中,除了咖啡館、文藝小店和精緻的餐廳以外,還有一個地方頗受歡迎,那就是書店。但比起一些設計先進、潮流、具有豐富性功能的書店,我更喜歡位於法國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店面雖小,而且古老,但讀書看書的氛圍卻很強。每一個來此打卡的遊客都不會為了拍照而走進書店,當然這一切只因書店禁止拍照。

莎士比亞書店誕生於一戰之後, 主要以出售英文書籍為主。當時在巴黎的海明威、費茲傑拉德、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書店主人西爾維亞·畢奇的座上客。書店的二層闢為圖書館, 書堆間還有床鋪, 成了文人聚會, 甚至臨時棲居地。

每一個來巴黎旅遊的遊客幾乎都不會錯過這家小店,它處於巴黎聖母院左側,塞納河對岸,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整個書店規模很小,但卻非常受歡迎,也被評為世界最美書店之一,同時被喻為英語世界文學青年的庇護所和烏托邦。

莎士比亞書店的主人喬治.惠特曼生前收留過4000個左右需要幫助的人,這家書店因此成為許多當時文學青年的庇護所。許多窮困潦倒,但富有才華的文學青年都曾在這裡度過一段艱難時期,不少初來乍到巴黎的創作初期的年輕作家們的棲身之處。

如今莎士比亞書店早已聲譽響徹海內外,但書店依舊在經營著,依舊堅持具有自由思考精神的獨立。在過去,這裡經常聚集許多法國文學家和藝術家,同時也是美國作家登陸法語社會的重要窗口。

但在互聯網等新興商業模式衝擊下,隨著許多實體書店的倒閉和整體市場的衰敗情況而言,莎士比亞書店之所以還能存活下去,主要是因為它的名氣和曾經的重要歷史價值意義。雖有不少遊客會慕名而來,但書店始終是堅持拒絕拍照,導致不少遊客進書店轉一圈就離開了,或是門前留影。但書店似乎並不在乎這些,每天在書店看書買書的人依舊絡繹不絕。


顯然,書店的當初主人西爾維婭·畢奇是在不以賺錢的目的下開了這家書店。曾有人分析,若從商業角度而言,畢奇女士開辦的莎士比亞書店和經營的出版事業都算不上成功,她的財務狀況總是如此捉襟見肘,入不敷出。不過她的書店卻從來都是熱鬧非凡,人來人往,摩肩接踵,這些人往往因為文學聚集這裡,而非買書的客人。

書店對面經常會有一些攝影師或畫家出售著自己的作品,價格不等。但另一面的小小書店內,竟然曾經聚集著那麼多文學大師、大家。包括有喬伊斯、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勞倫斯、龐德、拉赫博、紀德、格特魯特·斯坦因等,他們當中有的因窮困潦倒而暫居書店,書店也因此成了他們的銀行、郵局、旅店等。

據說在惠特曼先生接過莎士比亞書店後,不管是在巴黎的總店,還是散佈世界各地的分店都沾染上了濃厚的商業氣氛。畢竟在失去那些偉大的顧客和迷人的畢奇女士後,書店終究只能還原書店的本來面目。但書店禁止拍照這一項規定,卻讓我感覺甚好。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