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週期擴張,保利勝算幾何?

重回快車道的保利發展(600048.SH,下稱“保利”)交出了2018年成績單。

4月15日晚間,保利發佈2018年度報告顯示,公司2018年營業總收入1945.55億元,同比增長32.66%;淨利潤 261.49 億元,同比增長 32.78%;歸母淨利潤 189.04 億元,同比增長 20.92%。

在衡量公司規模和行業排名的重要指標合同銷售金額上,保利以4048億位列行業第五,同比增長30.91%,市場佔有率提升至 2.70%。

若與同期行業十強房企24.8%的同比增速相比,保利2018年的增速超過龍頭房企均值,顯示出增長的優勢。但若與同在五強行列的其他同行比較起來,依然存在較大差距。數據顯示,位居行業第四的融創中國(01918.HK)去年實現合同銷售4600億,而位於行業第三名的中國恆大(03333.HK)則高達5500億,超過保利約1500億。

作為央企陣營中領先的房地產企業,保利的市場規模曾經位於行業第二名,一度被視作最有潛力超越彼時行業一哥萬科的種子選手,但在過去一輪週期中,民營企業陣營的異軍突起,將保利、中海(00688.HK)等領先的企業拉下神壇。

作為地產央企龍頭,保利固然擁有其他民營企業無法比擬的競爭優勢,但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房地產行業,從領跑者到追趕者的身份變化,倒逼保利放棄佛系姿態,重新站到奔跑的賽道之上。

一年增收千億

連續四年,保利的銷售保持著一年增長1000億的節奏。數據顯示,2015年~2018年,保利的銷售金額分別為1471億元、2203億元、3150億元、404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在20%左右。

權益銷售額方面,保利近三年地產權益銷售分別是1471億元(2015年)、1613億元(2016年)、2236億元(2017年)、2875.5億元(2018年)。

報告期內,保利在一二線城市及六大核心城市群銷售貢獻均達 77%,其中在珠三角實現簽約銷售 1170 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 24%。深耕城市銷售再創新高,單城簽約過百億城市 12 個,廣州實現簽約 400 億元,佛山、北京超過 250 億元,東莞、中山等首次突破 100 億元。

在限購、限籤等調控政策以及信貸收緊的影響下,2018年,保利全口徑的銷售回款率超過88%,回款資金達3562億元,2018年,保利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指標達119億元,同比增長140%。截至2018年期末,持有賬面現金達1137億,現金利息倍數達2.79倍。

2018年,保利營業總收入1936億元,同比增長32.3%;實現歸母淨利潤188億元,同比增長20.3%;實現基本每股收益1.58元,同比增長19.7%;加權平均ROE為16.4%,同比提高0.12個百分點。

淨利潤的增長得益於毛利率的提高。2018年全年,保利毛利率提升1.45個百分點至 32.49%。其中,房地產結轉毛利率也提升至 32.68%;實現投資收益 26.90 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60.06%;淨利率 13.44%,與 2017年基本持平。

截至2018年年底預收賬款達2998億元。預計公司在2019年依舊能夠保持業績的平穩增長。

低成本融資支撐逆勢擴張

2018年,國內房地產行業資金面空前緊繃,大多數房企負債比率和融資成本顯著上升。在此背景下,保利的央企身份優勢盡顯。

數據顯示,公司資產負債率 77.97%,基本保持穩定;淨負債率 80.55%,同比降低 5.82 個百分點。截至期末的有息負債總額 2637 億元,有息負債綜合成本僅 5.03%,處在行業最低區間。

資金是推動房企擴張的根本,去年,保利依舊保持了較為積極的投資策略,全年拓展項目 132 個,新增容積率面積3116萬平方米,是年度簽約面積的 114%。合計購地總金額總地價1917.3億元,同比下降28.4%,拿地金額佔比銷售金額47%,新增土地平均樓面地價6186元/平米。

截至 2018 年末,保利在國內外 100 個城市合計擁有在建面積 10390萬平方米、待開發面積 9154 萬平方米,可滿足未來 2至3 年的開發需要。在總計超9000萬平方米的待開發面積中,一二線城市佔比 60%,城市群周邊的核心三四線城市佔比 30%。於大灣區,保利擁有總貨值2788.6億元,土地儲備建面1853.4萬平方米,皆位於貨值榜及土儲建面榜的五強之內。

2018年,保利持續加大一二線城市及核心城市群的滲透,年內一二線城市拓展金額和麵積佔比較高,且三四線城市新增容積率面積中 53%位於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

對於2019年,保利沒有披露銷售目標,但按照公司一年1000億的增加幅度來看,5000億是其即將攻陷的下一個陣地。

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保利合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670億,反超恆大、融創,暫時重回前三,第一季度,四家房企銷售突破1000億,保利名列其間。但公司能否將這一優勢延續至全年,目前仍不得而知,畢竟,在央企面對利潤率等眾多考核指標的束縛之下,民營企業在市場上隨行就市的靈活性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