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在哪?海鹽這項基層醫療的改革經驗走向了全國

2019-04-17 06:05 | 嘉興日報

亮点在哪?海盐这项基层医疗的改革经验走向了全国

海鹽縣公共衛生中心全景。圖片由海鹽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提供。

海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改革經驗走向全國。4月12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主辦的“全面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 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新聞發佈會在長興縣召開,在發佈會上,海鹽縣衛生健康局黨委書記、局長朱琛瑤代表海鹽作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新機制典型經驗介紹,引起了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

“基層不強”是長期以來制約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短板。為此,浙江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10月啟動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改革試點,海鹽作為全省首批4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改革試點縣(市)之一,近年來按照“保障與激勵結合、管好與放活並重”的改革思路,積極探索、穩步推進,建立起“專項補助與付費購買相結合、資金補償與服務績效相掛鉤”的補償新機制,基層醫療衛生髮展新動能得到大大增強,形成了“政府合意”“醫院願意”“醫生樂意”“群眾滿意”的多方共贏良好局面。

補償機制改革的原則是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存量調整與增量引導結合,壓實政府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主體責任。在改革試點推進中,海鹽圍繞“保基本、守底線、穩增長”做好文章,改革以來縣財政對基層的補助資金總投入逐年增長,從改革前2016年的1.1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93億元,增幅達66.37%,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益性得到有效迴歸與凸顯。

補償機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市場機制,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激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在改革試點推進中,海鹽對基本醫療服務,由醫保基金和患者個人按規定的支付標準付費購買;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部分收費價格補償不足的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統籌整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和經常性收支差額補助,採用標化工作當量法,按核定的單位當量價格進行購買,使基本公共衛生資金從“打包補助”轉為“按量購買”,實現“以錢管人”到“以錢管事”的轉變。

補償機制改革的關鍵是利用大數據實施精細管理和精準評價,促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做實做優服務。近年來,海鹽先後投入8000餘萬元建成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形成以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為核心的衛生健康數據中心,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補償機制績效考核系統,實現系統自動抓取工作當量數據和輔助審核監控數據。同時,實現區域診療、健康檔案等應用系統城鄉全覆蓋,預約轉診系統多級應用,縣、鎮、村三級診療、體檢、輔助檢查、簽約服務等信息實現實時調閱和互通共享。2016年以來,海鹽基本公共衛生考核連續3年名列省市前列,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逐年增加。

如何調動基層醫生的積極性?如何補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緊缺的短板?……在具體的改革試點推進中,海鹽打破績效工資比例,設立醫療衛生服務效益考核獎,並明確醫療衛生服務效益考核獎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經費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額,基層衛生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得到了有效調動,實現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如今,越來越多的群眾願意留在家門口看病,分級診療就醫格局基本形成,為推動基層衛生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蓄積了後勁。

(原標題《海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改革經驗走向全國》,原作者吳佳琴、謝震宇。編輯沈燁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