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海絲”,重在“海”。沒有“海”,就構不成海上絲綢之路。值得一提的是,長樂特別有“海”味。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從地理環境來說,長樂瀕江臨海,具有得天獨厚的“海絲”優勢。《福建省政區地名概覽》記載:“(長樂)海域面積1237平方千米,海岸線長93.8千米,有大小島嶼34個。其中以白犬列島最大。”“全市30米等深線以內海域面積1260平方千米,是陸域面積的1.74倍。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226.7平方千米。”海岸線和海域面積都是“海絲”城市必備的條件。因為有了廣袤的海域,所以才能開拓漫長的海上絲綢之路。此外,長樂瀕海的鄉鎮就有梅花鎮、文嶺鎮、湖南鎮、漳港街道、文武砂鎮、江田鎮和松下鎮等。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這麼多鄉鎮中,最典型的要屬梅花鎮,它在明代以前就建有梅花港。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長樂縣西北。有閩安鎮、五虎門諸處,實為省城門戶。東北文石、梅花所,突出海中,與連江定海所相對,亦省城右臂也。自梅花至松下巡司,中歷十一澳,皆東沿大海,並岸水淺,獨松下漸南,與福清接壤,廣浙商船,往往泊此。”海船者通洋,多由梅花港開始,稱“梅花放洋”或“梅花開洋”,場景十分熱鬧,連福州城裡的文武百官,都曾趕來湊趣呢。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明御史朱淛《遊梅花城》記載:“吳航盡處是梅花,堞嵲孤城寄水城。萬里樓臺通海氣,半空笑語落人家。月移峰影侵宵柝,風送潮聲答暮笳。閒倚危巖開眼望,高低斥鹵半桑麻。”“萬里樓臺通海氣”,這裡的“海氣”,說的就是“海外的風味”了。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長樂“海”味更難能可貴的是每一個港口、碼頭、道頭都是貨真價實的“不凍港”。《福建省政區地名概覽》記載:“長樂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暖和溼潤,夏無酷暑,冬短少霜雪,年平均氣溫19.5℃。”從古到今,長年可以通過海洋,抵達全球各地。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范曄《後漢書》記載:“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汛海而至。”東冶,即東冶港。東冶指的是福州的“閩越國”。宋《三山志》記載:“高帝五年(前202),封無諸為閩越王,王故地,都冶。”所以,閩越國即東冶國也。筆者以為,這個“冶”,不僅是福州的冶山,也並不單指一個港口,而是包括福州在內的一個“閩越國”,而且更不能排除當時閩越國轄內、現在的長樂區。因為長樂區正在其海口。這正是有史可稽的長樂“海”史。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至“三國吳景帝時(258—259),置典船都尉,領謫徒造船於此”。《三山志》記載:“(舊記)開元寺東直巷,吳時都尉營,號船場。”需要釐清的是“此”,並不是“都尉營”。“都尉營”“船場”等皆為當時的行政機構,而不是造船的工場。工場而是在閩江口的長樂太平港,因此長樂稱“吳航頭”,至今還別稱“吳航”。長樂有優越的造船條件:一是有寬敞的場所;二是臨江面海,便於鋪設船塢;三是當地有許多熟悉造船的工人。長樂有如此優越條件,為其後來成為中國重要的造船基地奠定基礎,為開闢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作出歷史貢獻。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到了明代的永樂年間,更有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海上壯舉。史載,鄭和統領舟師三萬多人,前後出使七次,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鄭和下西洋時,曾在長樂的太平港停泊候風、造船補給等。

鄭和下西洋帶去了大量的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銀器等,沿途進行貿易活動。馬歡《瀛涯勝覽》記載:“暹羅國,中國寶船到暹羅,亦用小船做買賣。溜山國,中國寶船一二隻亦到彼處收買龍涎香、椰子等。法祖兒,中國寶船到彼開讀賞賜畢,王差頭目遍諭國人,皆將乳香、血竭、蘆薈、沒藥、安息香、蘇合油、木別子之類,來換易翥絲、瓷器等物。在古裡,雙方貿易採取了各派代表打手成交的辦法。寶船一到,古裡政府派頭目和牙人,與中國官員議立某日打價,至日,(明方)先將帶去綿綺等物逐一議價已定,隨寫合同價數,(彼此)各收。其頭目遮地即與內官大人眾手相孥,其牙人則言某月某日於眾人手中拍一掌已定,或貴或賤,更不悔改。”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鄭和的船隊自然也買到許多西洋的珍奇。如,在阿丹買到二錢許的貓睛石、高二尺的珊瑚、大顆珍珠和金箔、薔薇露、長頸鹿(麒麟)、獅子、斑馬(花福祿)等。於是,“明月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龍涎之香,麟獅孔翠之奇,梅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這些便是“長樂與海絲”的主要歷史。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海人”便是下海之人。古往今來,長樂到國外經商、促進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人,不勝枚舉,最有名的當屬明代的陳振龍。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陳振龍,長樂縣九都青橋村(今鶴上鎮青橋村)人,明萬曆元年(1573)生,後棄學赴呂宋(今菲律賓)經商。在呂宋,無意中發現“朱薯被野,生熟可食”。他潛心栽培技術,並引種回福州,後來在達道屋後的紗帽池試種。之後,振龍子經綸將薯呈驗。巡撫金學曾批曰:“準飭谷屬,依法栽種。”萬曆二十二年(1594),歲飢,金學曾飭令推廣,“教民種之,賴以度荒”。番薯在福州引種成功後,很快就推廣到全省各地,漸及杭州、南昌、武昌等地。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其次,便是明代的蔡茁。

清人何求的《閩都別記》記載,明永樂年間,鄭和、王景弘、侯顯等三太監奉旨出京,到福州長樂縣吳航頭候風下西洋。“候風”期間,一面設廠造船,一面招聘船員。適有個長樂梅花鄉人趕來報了名。此人姓蔡名茁,獲准上船,過了一段時間,隨船出發,泊在琉球附近大海的一個孤島邊,忽然渾身發癩,遍體起泡,將至於糜爛。鄭和知道,此病稱麻風,當時無藥可醫,而且最易傳染。若傳染開來,全船人將無一倖免。鄭和正無計可施。蔡茁說:“小人願留在此島,聽天由命,免得大家一起受罪。”

一日晚上,有一個洞穴,爬出一條大蟒蛇。那蟒蛇也不害人,只是爬上一棵大樹。一群的小白鷺,還未學會飛,都成了蟒蛇嘴裡的美味。不久,蟒蛇吃飽,爬下大樹,到溪邊喝水。這一切,蔡茁都看在眼裡。蔡茁心想,此蛇不除,我必遭其口,要想個辦法才是!第二天,他便在附近砍了竹子,削成數十把竹刀,再用火烤焦。然後,他把竹刀都插到溪邊的草叢裡去,刀尖向上,專門等那條蟒蛇再到溪邊飲水。

果然,第二天晚上,蟒蛇又出動了,吃了幾隻小白鷺後又到溪邊飲水。爬行過程中,蟒蛇的肚皮被竹刀刺破許多口子,鮮血直流,隨後死去。蔡茁大喜,即取一把鐵刀剝下蛇皮,將蛇肉帶回屋裡。他砍下一段蛇肉,放在鍋裡煮,隨後便一塊一塊地慢慢吃著。說也奇怪,那蛇肉很解毒。剛到傍晚,蔡茁身上的創口不但結了痂,而且不流膿血,不瘙癢了。蔡茁知道這蛇肉是寶貝,把剩下的都用鹽醃起來,心想有朝一日能回到長樂,把蛇肉分給大家治病。

冬去春來,過了一年,忽有一陣大風,把一艘大船吹到孤島邊來。蔡茁認出是明朝的寶船,大喊著:“鄭大人,鄭大人,快把蔡茁帶回長樂去!”鄭和等人,聽到喊聲,忙尋蔡茁,見他身體復壯,十分驚喜,忙將其帶上寶船問話,才知道蔡茁這一年來吃盡了許多苦頭,感嘆說:“好人必有好報。”蔡茁感激不盡,把蛇肉等島上的寶貝通過鄭和等人呈獻給皇帝。皇帝大喜,下旨,“著蔡茁為閩人三十六姓之首,赴琉球定居”。自此,蔡茁定居琉球的九米村,成為該村蔡姓的始祖。琉球王尚巴志還委其為大夫。後來,蔡茁為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作出貢獻。

史海泛舟,漫談長樂與海絲!

蔡茁在九米村傳了十餘世。有個叫蔡金城的後裔,官耳目大夫,生有女兒叫蔡紅亨,才十六歲,精於琉球的刺繡工藝。她執意要回長樂梅花尋根認祖,並在梅花接上了族譜。因為她的輩分高,所以梅花鄉人都稱她為蔡姑婆。蔡姑婆在梅花期間,教習當地婦女繡花描圖,又傳授琉球醫術。因感念梅花鄉人的深情厚誼,蔡姑婆彌留之際特別留下一副繡花的手袖作為紀念。不久後,蔡姑婆病逝於梅花。按當地習俗,蔡姑婆的遺體要運回琉球。後來,梅花的蔡氏族人把手袖作為衣冠冢,在梅花古城東門外西施弄的一個巖谷裡建了一座“蔡姑婆廟”,俗稱“姑婆宮”。之後,皇帝降旨,封其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