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栽苗木第一年養護幾個大要素


綠化苗木無論從苗木質量還是採挖、土球,到裝車,從各方面都會注意苗木的成活率。但綠化苗木種植後的苗木養護也特別重要,俗語說:“三分栽種、七分管養”。綠化苗木栽植後的第一年是其能否成活的關鍵時時期。現將苗木成活期養護管理經驗總結如下:

高大的喬木,風大的地方,必須用樹木支撐,正三角樁最利於樹體穩定,其中兩樁連線與常年風向垂直。木樁地上部高度在80~120cm,人土深度約為樁長的1/3,樹幹與木粧接觸處加墊保護層,以防傷皮。

苗木栽植後必須澆足三次水,第一次要在栽植後24小時內澆透定根水,滲入土層約30cm深,使泥土充分吸收水分與根系緊密結合,以利於根系的恢復和生長。第一次灌水後檢查一次,發現樹身倒歪及時扶正。第二次澆水應在栽植後2~3天進行,水量仍以壓土填縫為主要目的,澆水後檢査苗木是否筆直。再相隔約10天左右澆第三次水,並灌足灌透,以後可根據實情況酌情澆水。


裹幹是用草繩、蒲包、苔蘚等材料嚴密包裹樹幹和比較粗壯的分枝。經包乾處理後,一可避免強光直射和幹風吹襲,減少樹幹、樹枝的水分蒸發;二可將包乾材料噴溼,貯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幹經常保持溼潤;三可維持枝幹溫度,減少高溫和低溫對枝幹的傷害,效果較好。

樹體地上部分,特別是葉面因蒸騰作用而易失水,必須及時噴水保溼。噴水要求細而均勻,噴及地上各個部位和周圍空間,為樹體提供溼潤的小氣候環境。可採用高壓水槍噴霧,或將供水管安裝在樹冠上方,根據樹冠大小安裝一個或若干個細孔噴頭進行噴霧,效果較好,但較費工費料。

樹木栽植初期或高溫乾燥季節,可搭蔭棚遮陰,以降低棚內溫度,減少樹體的水分蒸發。蔭棚上方及四周與樹冠保持50cm左右的距離,以保證棚內有一定的空氣流動空間,防止樹冠日灼危害。遮陰度為70%左右,讓樹體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證樹體光合作用的進行。以後視樹木生長情況和季節變化,逐步去掉遮陰物。


新植樹木的枝梢、根系萌發遲,年生長週期短,積累的養分少,因而組織不充實,易受低溫危害,應做好防寒保溫工作。一方面,人秋後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另一方面,在人冬寒潮來臨之前,做好樹體保溫工作,可採取覆土、地面覆蓋、設立風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加以保護。

堅持以防為主,根據樹種特性和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勤檢查,做好防範工作。一旦發生病情,要對症下藥,及時防治。

樹木栽植後,因樹木質量、栽植技術、養護措施及各種外界條件的影響,難免不會發生死樹缺株的現象,對此應適時進行補植。補植的樹木在規格和形態上應與已成活株相協調,以免干擾設計景觀效果。對已經死亡的植株,應認真調査研究,如土壤質地、樹木習性、種植深淺、地下水位高低、病蟲為害、有害氣體、人為損傷或其他情況,分析原因,採取改進措施,再進行補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