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唯一被複原的皇陵(宋仁宗的永昭陵)


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3歲。即民俗演義《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寢陵。規模龐大,建築雄偉,雖歷經千年風雨,飽受戰亂搶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園的恢宏氣勢。

永昭陵由鵲臺至北神門,南北軸線長551米。南神門外的神道上,佈置有東西對稱的石人13對、石羊2對、石虎2對、石馬2對、石角端、石朱雀、石象、石望柱各1對,這些石刻造型秀長,雕法細膩。

永昭陵修建時非常宏麗,陵下埋藏著許多珍貴的殉葬品,陵上建有上宮、下宮和寺院宮觀等多種建築。北宋滅亡後,皇陵先後為金朝扶持的“齊”政權和金朝佔有,這些建築受到自然的和人為的不斷破壞。

羊,馬,象,文官,武將,門獅。這些滿目滄桑的石像,歷盡千年寒暑,閱盡人間風雨,依然不改昔日驕傲的風采。

生著馬首、禽身、鷹爪、鳳尾的瑞禽翱翔在3米多高的大石屏上,雄姿下雲水翻卷,展翅處風雷激盪。據說這種造型在我國曆代石刻中僅此一處,顯得尤為難得和珍貴。

宋仁宗在朝堂上要給寵妃張氏的伯父加官進爵,御史中丞包拯堅決不同意。包拯激昂陳辭,犯顏直諫,唾沫飛濺到趙禎的臉上,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表示接受他的建議,竟然沒有怪罪這個鐵面無私的人。

永昭陵曾處一片菜地之中,十分荒蕪。陵丘上長滿了荊棘和小灌木,周圍還散佈著許許多多已不可考知的大小墳丘,昔時的繁華宏麗已無法再觀,只有陵前的兩長列石刻雕像傾立於斜陽殘照之中,似乎在向遊人訴說昔日的光輝情景。

1982年3月,國務院將其公佈為國家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國家文物局以[93]文物文字第402號文件批准對永昭陵進行緊急搶救保護。截至目前,永昭陵搶救保護工程已投入資金8500萬元。

陵園內已是庭臺、樓觀聳立,松柏花木交織,綠蔭蒼翠,鳥語花香,初步再現了永昭陵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的歷史原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