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沿用至今的防禦利器——鐵蒺藜

馬路撒釘事件時有發生,為改善汽車輪胎生意,有不法輪胎店主動起了歪腦筋。有些人可能會疑問——這種撒釘行為是現代才有的嗎?其實不是,古代撒釘就已經是戰爭中常用的手段了。

從古沿用至今的防禦利器——鐵蒺藜

馬路撒釘

古人的工具創作大多來源於大自然,比如魯班因受到絲茅草葉子啟發,創作了一件邊緣帶有細齒的工具,是「鋸」的起源。古代的撒釘,被稱為「鐵蒺藜」,是源於一種低矮的蔓生草生植物,學名叫白蒺藜,多見生長北方荒漠沙地。由於白蒺藜的果實外殼有三角形尖刺,長滿尖刺的果實成熟後掉地,總會有一刺朝天,能夠扎穿刺傷路人。根據植物仿生學,中國人受此啟發,按白疾藜果實外形,仿製出「鐵蒺藜」。

從古沿用至今的防禦利器——鐵蒺藜

《墨子·備城門》局部

鐵蒺藜早在戰國時期已使用,用以遲滯敵軍行動。先秦著作《墨子·備城門》載,在城市防禦戰中:「皆積參石、蒺藜。」 ;明代軍事著作《武備志》引述古代著名兵書《六韜·虎韜》載:「狹路微徑,張鐵蒺藜,芒高四寸,廣八寸。」

自從鐵器廣泛使用,用模具進行生鐵鑄造,鐵蒺藜就成為軍中路障防禦必備器材,也是中國最早的原始防禦型冷兵器之一。當時有些鐵蒺藜中心還會專門設計帶孔,以繩串連,方便鋪設和收取。秦漢時,鐵蒺藜軍隊常用,除在道路、防禦地帶、城池四周佈設,部隊駐營時也鋪設在營區四周。

從古沿用至今的防禦利器——鐵蒺藜

影視中諸葛亮北伐

三國時代,蜀漢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魏國,當時的魏主曹叡,命令司馬懿率軍迎拒。據典故記載,魏軍追趕行軍路上發現佈滿諸葛亮退軍撤下的蒺藜,許多人馬腳部被扎傷,前進困難,司馬懿於是下令,派兩千人穿著厚底軟木履為大軍開路,蒺藜全紮在木履上,道路這才打通。

從古沿用至今的防禦利器——鐵蒺藜

《武經總要》(局部) 描繪鐵蒺藜種類

宋朝以後,為適應作戰需要,鐵蒺藜種類逐漸增多,如佈設在水中的「鐵菱角」,聯於木板上的「地澀」,攔馬用的「搊蹄」,在刺上塗敷毒藥的「鬼箭」等。北宋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守城》載:「鐵菱角,如鐵蒺藜,布水中,刺人馬足......地澀,以逆須釘布版上,版厚三寸,長、闊約三二尺。鐵蒺藜,並以置賊來要路,使人馬不得騁,古所謂渠答也。」《宋史·扈再興傳》亦有記載蒺藜的實用性,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金兵攻棗陽,抗金宋將扈再興:「夜以鐵蒺藜密佈地,黎明佯遁,金人馳中蒺藜者十踣七八」。

從古沿用至今的防禦利器——鐵蒺藜

明代仇英《抗寇圖卷》明軍抵抗倭寇

到了明朝,軍隊也廣泛使用鐵蒺藜。著名抗倭名將戚繼光在 《紀效新書》記載,他的軍隊中,每名藤牌手、挨牌手:「各帶蒺藜十串,每串六個接連」,便於野戰布營。明軍戰船上也裝載大量鐵蒺藜,大型船1000枚,中型船 800枚。交戰時,向敵船投擲,使敵人在船上難於行動和作戰。

從古沿用至今的防禦利器——鐵蒺藜

張獻忠「千船沉銀」發掘出的鐵蒺藜

由於鐵蒺藜製造簡易,敷設方便。除用鐵鑄造外,也可以用銅、竹、木作為材料。2000多年以來,它一直是戰爭中常用的障礙物。由於雞爪釘的利角,能有效地刺破輪胎,警察追緝時,就可用於阻攔疑犯的車輛。至於我們現今常見的「刺繩」,也是有雞爪釘,用於邊界、鐵路、高速公路、私人別墅、樓房、工地、監獄、軍事基地的隔離防護。

從古沿用至今的防禦利器——鐵蒺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