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永恒的初心献给深爱的大地 ——旬邑县脱贫攻坚事迹纪事

西北信息报讯(记者 李伟刚 通讯员 燕晓锋)“动听的旋律,流淌着干群同甘共苦的鱼水情深;清新的画面,呈现着精准扶贫后贫困山村的巨大变化......”连日来,伴随着这首赞美国家精准扶贫的歌曲旋律,国家级贫困县旬邑党员干部在驻村脱贫工作中的一幕幕感人画面映入人们的眼帘......

“你就是工作队的‘好队长’、散集村的‘好书记’......”

位于旬邑县湫坡头镇的散集村是典型的农业贫困村,村子基础设施落后,资金资源短缺。2017年4月,井斌离开太村中医药健康园机关舒适的环境,自任散集村扶贫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以来。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他把自己当作一名“村里人”,为散集村脱贫致富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在驻村之前,井斌对“三农”工作知之甚少,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第一书记”岗位上干出点名堂。他虚心向领导和同事学习请教,反复思考琢磨,认真揣摩做好“第一书记”的经验和技巧,为日后顺利开展驻村工作提供了知识储备。

井斌上任散集村“第一书记”后,深入了解全村402户基本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建议,采集调研信息。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和群众聚集的地方,主动与群众拉家常,倾听群众最关心的热点话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广泛调研走访、吃透村情的基础上,井斌制定了散集村帮扶计划。

在随后的帮扶工作过程中,他多方筹集资金8万余元,完成了村委会内外墙粉刷、内部制度更新和办公设施购置,完成了村级休闲广场亮化射灯安装6盏,为村内主干道路安装21盏路灯,更换旧路灯电瓶40块。在产业扶贫上,他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积极探索社区工厂加工、剪纸、秋葵种植等产业,形成手工艺和种养殖相结合的多元化产业。2017年,散集村种植秋葵30亩,群众亩均净收益达2500元以上。

2018年,井斌在散集村建立“福一方”社区工厂,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43人,使群众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上班增收。村民庞安民老人年近八旬,是村里的低保户,无儿女。井斌主动把老人作为自己的联系户,经常探望老人,陪他说话,帮他干活,老人逢人就夸“第一书记真是个好同志”。村民庞勇博的一处旧房年久失修,频临倒塌,井斌为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补助款,并协调所在单位太村产业园区出资3000元作为困难救助,帮其建了新房。他始终风雨无阻活动在战斗扶贫一线。他的执着、热情让群众感叹:“井书记真是工作队的‘好队长’、散集村群众的‘好书记’......”

“王书记,你留下吧,老少爷们舍不得您......”

“王超书记,再继续干两年吧,村里离不开你啊”“王书记,你留下吧,老少爷们舍不得您”……几十双眼睛热切的目光,齐刷刷地盯着里一位年轻英俊的汉子。

2018年3月的一天,旬邑县委组织部到底庙镇东牛村进行“四支队伍”考察座谈,没想到会议刚结束,等候在村委会院子的几十名村民就围了上来,他们是为挽留该县住建局驻村第一书记王超而来的。最终,王超留下了。

“再干两年,村里会有更大变化。”浓眉大眼、精干利落的王超信心满满。

王超是西安市高陵人,任职东牛村“第一书记”以来,他以当好东牛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为己任,勇于担当职责,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东牛村贫困户169户803人,如何让贫困户脱贫,脱贫后不在返贫,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与贫困户的座谈交流中,他深深感到,东牛村的经济发展受到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产业单一的影响很大,一驻村,王超就走村入户,寻计问策。通过广泛调研走访,他感到,一家一户干不了什么,必须依靠党支部和集体的力量,抱团干大事。“先建立合作社,创办协会,把村民动员起来,走集体发展之路才有奔头。”王超思路清晰。

王超经常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他还开着私家车带着村“两委会”成员在外取经。他多次跑水利、扶贫、住建、土地等相关单位详细介绍村里的情况,争取各类项目的支持,2016年争取抗震补助资金1万元,硬化村内公路1.8公里,争取到80万排水景观涝池项目,2017年,在底庙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支持下,争取到500亩大榛子种植项目。为了增强群众做好大榛子种植的信心,他前往县林业局、农业局等部门请专家进村入户,帮助群众解决种植前期遇到的技术、资金等困难和问题,为东牛贫困户的脱贫打下了基础,寒假前夕,他号召亲戚朋友为东牛小学10名贫困学生送去学习用品及生活补助金,鼓励小朋友当前将学习作为第一要务,长大后才能更好的会困社会。

“王超,你已经连续3个月没有回家了,你忘了你家是哪里的吗”王超看着爱人给他发的信息,无奈的回复:“村上还有好多事,容不得我回去啊。”。

“王书记把东牛当成了他的家,把东牛的群众当成了他的亲人,他为东牛复出的一切我们看的见,感受的到。”东牛村老党员朱保初如此感叹。

“我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怕妻子的埋怨,不怕全年无休,无所谓生活补助,我怕的是在我离任时东牛群众失望的眼神。”王超是这样说的,更是以实际行动具体践行的。

王超,普普通通的80后党员,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不悔的青春,践行着共产党人的本色。难怪东牛村群众听说他要离开村子时,齐刷刷的说道:“王书记,你留下吧,老少爷们舍不得您......”

“咱把心交给百姓,百姓才能把心给咱......”

4月的古豳旬邑,春意渐浓,温晴怡人。

吃过早饭,家住张洪镇张洪村的许多群众和以往一样,直奔自家的果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与此同时,村民们最熟悉的一个身影——驻村“第一书记”马高峰也在贫困户的果园大方里帮助他们进行“马栏红”苹果整园修枝等系列工作。

2015年7月,酷暑难当。这天,旬邑县地税局工会主席马高峰来到张洪镇张洪村担任第一书记。任职以来,他团结带领张洪村“四支队伍”一班人,积极投身张洪村脱贫攻坚事业,用真心真情践行了一名老党员的坚强党性,展现了一个“小书记”的“大胸怀”。

马高峰是一个善于用行动说话的人,到村后他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了张洪村加强班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等工作的清晰的帮扶计划,为张洪村日后的脱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没有一个好班子就没有脱贫攻坚的快步伐。”马高峰在村“两委会”班子会上的话语掷地有声。他多次组织村干部召开谈心会、议事会,化解干部“思想疙瘩”,解除干部“思想包袱”,消除干部“思想隔阂”,和村干部一起讨论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确定发展目标。他带头和村班子成员亮出脱贫攻坚工作承诺,并明确时间点和路线图;他加强了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使村干部的思想率先“脱贫”,使脱贫攻坚“司令部”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全面接轨。

“咱把心交给百姓,百姓才能把心给咱,因此,我们要通过项目支撑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让老百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马高峰争取市局建设项目31.5万元资金建设了该村新型社区,新修排水渠、铺设道沿,安装了LED大屏幕电视,并资助了5名贫困大学生。同时,紧抓全省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的机遇,筹集20万元建立了扶贫周转基金用于贫困户发展致富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张洪村已建成了老年活动室、广播室、文化墙,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他还动员167人外出务工,年实现务工收入近260万元;协助村上调整补充了13户低保户和7个应享受社会救济的贫困户的帮扶措施,他用诚信和爱心支撑起张洪村困难群众生活新希望......

“你就是我们脱贫致富的‘贴心人’......”

2018年快到年底,这天寒风飞雪,驻湫坡头镇芝村的“第一书记”袁亚宁来到了残疾人左连军家,为他送来了感冒和治胃病的药物。左连军感慨到“袁书记就是群众脱贫致富的‘贴心人’”。

袁亚宁,旬邑县煤炭收费处干部,2016年7月起担任湫坡头镇芝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任职以来,她出色地承担了芝村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等工作。芝村有着传统的手工制作底蕴。驻村后,她充分发挥群众特长,在原村企仿真花厂因资金短缺暂时停产情况下,多方沟通协调,使其恢复生产,解决安置本村和周边群众200多人就业。她通过调研考察,积极动员贫困户发展大棚种植,亲自带领贫困户到云阳一带考察学习栽培技术。她大力发展黑猪养殖产业,形成了自繁、自养、自宰、自销一条龙服务。她甘于奉献,自己出资为贫困户提供物资帮助,给予全村帮扶资金3万元整,使芝村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有了显著改善。

用服务聚党心,以党心聚民心。袁亚宁提出“党组织是一杆旗、书记是一盏灯、党小组是一张网、党员是一团火”的工作理念。在她看来,党员都发光发热,一面面鲜红的旗帜竖起来,群众才能紧密团结起来跟着干。她在挨个走访党员过程中了解情况——

党员左新军新建房子的房产证多年办不下来,心里总是不踏实,袁亚宁就积极协商有关部门,终于让他拿到了迟到的房产证。

老党员任保民患有膀胱炎和胆结石病,一直没看好。袁亚宁四处求医问诊,帮老人住进省第一人民医院,请来最好的专家,为他成功做了手术。感动的A老逢人便讲,是袁书记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一个个党员,就这样被袁亚宁“捧出一颗心来”暖热了。芝村的党员们开始愿意戴党徽、亮身份、当先锋,践行者一个个党员耀眼的光辉形象。

袁亚宁,这个一年到头穿着迷彩服的女“汉子”,天天泡在村里,为村里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她浑身上下散发的正气和干劲儿,代表着的就是共产党员的形象。

“能够成功摘帽,缘于我们采取超常举措......”

旬邑县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脱贫攻坚中,该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12个、贫困人口9784户34112人。近年来,县上认真落实精准扶贫脱贫基本方略,用好一根“绣花针”,精密锻造问责剑。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1+N”帮扶机制,对全县所有镇(办)和有脱贫任务村采取分类培训,面对面督促、手把手指导,压实干部脱贫攻坚责任,有效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提质增效,使各项扶贫政策得到了很好落实,贫困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目前,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901户149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8.8%降至0.89%,圆满完成了脱贫摘帽目标。县上2015—2017连续3年被评为陕西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A级县,2016年被评为陕西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区,2017年在陕西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列第一方阵,2018年上半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列陕西省第一方阵、咸阳市第一。

“能够成功摘帽,缘于我们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精准滴灌、对症施策。”旬邑县委书记高玉峰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全县驻村干部处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扶贫政策最终要通过驻村帮扶工作兑现。能否落实驻村帮扶工作管理责任、带领驻村干部真心实意帮扶,直接关系脱贫摘帽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县上充分运用“三项机制”,牢固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干部。特别是对受省市县委表彰且符合任职条件的优秀第一书记和最美扶贫干部全部提拔,目前,县上已提拔重用各类扶贫干部57人,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比学赶超、发挥作用。同时,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积极打造产业扶贫基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提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热情迸发,脱贫攻坚步伐铿锵有力,建设“关中最美县”热情高涨。

把永恒的初心献给深爱的大地 ——旬邑县脱贫攻坚事迹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