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查》:“民國第一綁架案”背後的祕密

《密查》:“民國第一綁架案”背後的秘密

作為一種電視劇類型,諜戰劇一直備受觀眾喜愛。從2009年的《潛伏》將諜戰劇推向一個高峰之後,雖說拍攝了《黎明之前》、《借槍》、《懸崖》、《偽裝者》等優秀之作,但是絕大多數諜戰劇都“不溫不火”,而關鍵的原因在於,故事設置的老套(或者說俗氣)、人物也無法獲得觀眾的認同等。最終,諜戰劇進入到了一個瓶頸期,無法滿足觀眾的“快感”。


《密查》:“民國第一綁架案”背後的秘密


近期,由徐兵監製,泳群編劇,王兵執導,鄭凱、鄧莎領銜主演,於榮光、連奕名、常鋮、亓航、曲翊宏、張博涵、王道、李天柱、龔蓓苾、姜超、謝園、陸忠主演的年代諜戰劇《密查》,講述了國共合作的關鍵時期,共產黨高級將領宣俠父離奇失蹤,而為了調查真相,武仲明介入調查,牽引出“八方”勢力鬥爭的一段扣人心絃、謎霧重重的諜戰故事。劇中,一開篇,導演王兵就通過八路軍高級參議宣俠父中將在西安被綁一事,製造了一場懸而未決的綁架案,號稱“民國第一綁架案”。由此,圍繞這一“綁架案”展開的眾多人物、複雜的關係,構成了一場又一場的、暗流湧動的“無間道”。


《密查》:“民國第一綁架案”背後的秘密


在這個“綁架案”中的“無間道”裡,有八方勢力,如西安軍統、中統、八辦、西安警察局、行局、十七軍團、青幫、日本特務等。每一方勢力,都代表著一個群體,他們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形成了一個跌宕起伏的“謎”,既有力量的較量,又有理念的交鋒,可謂是“燒腦”。值得一提的是,《密查》中,它並未直接地呈現八方勢力的故事,而是圍繞“綁架案”一步步展開的,並且遵循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使得它不僅有歷史的依據,還凸顯了中國共產黨與其餘勢力鬥爭的不易,更彰顯了緬懷先烈的家國情懷。


《密查》:“民國第一綁架案”背後的秘密


當然,這複雜的關係,在於人。在《密查》中,核心人物是由鄭凱、鄧莎分別扮演的武仲明和蔣寶珍,而且他們的身份是“謎”,藏著多重的身份。尤其是,在當時西安的混亂戰局中,“病了”近兩年的武仲明臨危受命,由國民黨當局委派,做了“破反專員”,調查宣俠父失蹤案。表面上看,武仲明得到老師葛壽芝的器重,得到了重任,是前“中統特工”;實際上,他還藏著真實的身份,是“中共特工”。而到了“破反專屬”任職時,武仲明卻遭遇了各種的“危機”,既有來自國民黨、中統活著軍統的壓力和排擠,又有來自愛國將士的抵抗……


《密查》:“民國第一綁架案”背後的秘密


為了查明“綁架案“,為了生存,武仲明必須靈活應對各方勢力。由此,武仲明學會了一個生存的法則:叢林法則,即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但是,這一法則最為關鍵點的是,智慧。在《密查》中,武仲明是智慧的。從“空降”為“破反專員”時,他就開始謀篇佈局,組建自己的破案團隊,應對各方勢力所設置的重重障礙。例如,他通過測試電話的方式,知道了辦公室的電話早已被監控;為了尋找得力助手,他能調用不同陣營的人,如警察局的師應山等;面對十七團團長的閉門不見,他也表現出了不卑不亢的氣質,等等。這一系列的舉動,都表現了武仲明的聰明,暗示著他在八方勢力的壓力中的生存近況。


《密查》:“民國第一綁架案”背後的秘密


總體而言,雖說《密查》還存在著一定的瑕疵,但是它能通過小的視角,去呈現大的歷史時間,將八方勢力交織的複雜關係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來,實屬不易。可以說,《密查》是當下諜戰劇的誠意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