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片,“火”到海外憑什麼?

不用翻譯就能看國外新聞

蘋果手機:

華為手機:

小米手機:

2002年12月,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電影《英雄》於全球上映,最終獲得了1.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其中中國國內票房2.5億元。對於《英雄》的影視表現力,網友們曾經展開拉鋸戰,一部分人認為它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而另一部分人對於其中融合好萊塢價值觀的表現手法不理解。金庸先生也評價說,“我不喜歡整部電影,但是它票房的確很好。”

中國大片,“火”到海外憑什麼?

電影《英雄》劇照 (圖源來自網絡)

儘管說法不一,這部集合了李連杰、張曼玉、梁朝偉、章子怡等一線演員的《英雄》成為了中國電影海外票房最高的頂點。這一記錄直到今年春節檔才被打破,《流浪地球》橫空出世,一部“全民皆英雄”的電影,最終笑到最後。

另一方面,演員王景春、詠梅接下了國際影帝、影后的接力棒,憑藉《地久天長》傲視柏林。中國影視在海外的傳播又被記下一個華麗的註腳。到底什麼樣的中國影視才是海外“菜”?上週末,研究國際影視傳播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試圖碰撞出新的火花。

“小破球”無意,票房卻成蔭

中國新聞史學會全球傳播與公共外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雷蔚真透露,在《流浪地球》在海外大火之後,曾經採訪過導演郭帆,問問他關於票房爆倉的看法。出乎意料的是,郭帆並沒有展現自己為了將影片推銷出去費了多少力,而是在海外反響不錯之後才意識到“原來這部電影可以代表國家走出去”。也就是說,《流浪地球》在最初的設定上就是一部純內銷的科幻大片,如果把它當成中國影視的海外傳播佳作,純屬意外。

而提到《流浪地球》,就不得不提到其主演吳京的前一部影片,《戰狼2》。同樣融匯了中國價值觀、借鑑了國際大片的敘事手法,在中國登峰造極的《戰狼2》卻沒能在世界再次燃燒。除開兩部影片不同的海外排片量因素(前者比後者高),為什麼兩部影片的區別如此之大?

中國大片,“火”到海外憑什麼?

曾經在中國風光無兩的《戰狼2》(圖源來自網絡)

來自暨南大學的王悅認為,“小破球”其中的普世價值觀是被海外受眾十分讚許的。挖掘中國文化內核、引發觀眾共情,在堅守本土文化的同時,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以全球化視野進行思考。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彰顯。在影片中,當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人民面臨著共同家園的命運危機時,正是通過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攻堅克難,共同守護人類的家園。如今,《流浪地球》走出去的“一小步”,是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一大步”。

南京師範大學的薛耀則認為在建構國家形象時,《戰狼2》中宣揚的民族情緒過猶不及,缺乏相適應的國際話語體系的編碼解碼過程,導致海外觀眾給這部影片貼上了“中國國家政治宣傳片”的標籤,這也是《戰狼2》海外傳播遇冷的重要原因。而在《流浪地球》的結尾,面對著點燃木星的任務,幾個中國人的力量太過單薄,不足以完成這些終極挑戰。在廣播裡,韓朵朵用深情的話語,打動、感染和震撼了許多人。很多救援隊聽到廣播後,放棄逃跑重新投入救援,由於人多力量大,讓地球重新迎來生機。結局中的情節安排,貼合好萊塢式大片“主角號召其他人,一起拯救地球“的規律,擯棄了《戰狼2》一國獨大的設計,最終的勝利是齊心協力的結果。雖然不同國家的人民團結一心,但卻是因為中國人的號召與努力,中國在這次“自救運動”中處於一個主體的領導地位。這些設計正是在建構中國國家形象, 潛移默化地傳播主流價值觀念。

臣妾做不到,翻譯“I”莫能住

相比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中國電視劇的海外傳播成功案例更為豐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被總書記點名表揚的《媳婦的美好年代》(演員海清主演)。上海交通大學李亦中在調研中發現,該劇目在非洲的成功落地竟然是因為中非相同的“婆媳問題”,這一共同的家庭倫理現象讓分屬不同地域的人們產生共情感。

中國大片,“火”到海外憑什麼?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亦中(圖源:大連外國語大學)

然而,李亦中同樣發現了此劇海外傳播的端倪,即翻譯問題。幾乎一半的海外抽樣顯示外國受眾看不懂中國影視劇中的字幕翻譯。

中國傳媒大學麻爭旗教授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作為譯製專業的資深專家,在與留學生的相處中,他發現海外觀眾並不理解字幕翻譯,同時對於配音的語法也多有質疑。

南開大學學生迪麗努爾用鮮活的案例展現了翻譯錯誤會給影視劇傳播帶來多嚴重的後果。在中國國內火到如今的《甄嬛傳》,在補拍鏡頭重製成美版之後在美國反響反倒平平。在字幕翻譯中,“臣妾”統稱為“I”,與“朕”的翻譯相同。可以想見,原本可以在中國描繪出親疏關係、等級關係的古代詞彙,在英語詞彙中往往找不到相應的替代。另一方面,美國人並不理解中國曾經的等級制度,更強調自我意識,因此在字幕翻譯中,補充的科普信息必須用來彌補價值觀不同的溝壑。

中國大片,“火”到海外憑什麼?

美版《甄嬛傳》的字幕翻譯(圖源來自網絡)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討論之外,學者們試圖從新穎的傳播方式入手回答中國影視海外文化傳播的問題。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周俊就認為,傳統的集合式傳播只是說教,我們更願意看到背後的故事。在德國,學生們拿著最新的武漢城市繪本互相交流,“原來這個地方有這些故事傳說,黃鶴樓也這麼美”。周俊希望,提及中國,海外受眾不僅可以想到功夫,還有科幻、創新、民族文化等更豐富的內涵。

捕與者同樣希望中國國內的影視製造者們,能用更加開放的“外銷”思維,與海外的朋友們一起創建並欣賞一個更加立體化的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