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宏:帶出好徒弟,就等於延長了我的工作時間

<table><tbody>

渤海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

船舶鉗工高級技師

黃樹宏


黃樹宏:帶出好徒弟,就等於延長了我的工作時間
/<tbody>/<table>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桃花島島主黃藥師博學多才,不按常理出牌,武功自成一派,人稱黃老邪。

在渤海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也有這麼一位“黃老邪”。他是急救師,別人解決不了的難題都來找他;他一股軸勁搞創新,能把按常規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

他就是船舶鉗工高級技師黃樹宏,前不久他榮獲第十四屆中華技能大獎。對於他的獲獎,工友們一致用四個字評價:實至名歸。

打磨技藝不走尋常路

黄树宏:带出好徒弟,就等于延长了我的工作时间

黃樹宏從小就喜歡擺弄機械。1981年初中畢業後,他進廠成了一名船舶鉗工。

剛進廠什麼都不懂,黃樹宏就老老實實地做師傅的小跟班,從劃線、銼削到鑽孔、研磨等,一遍又一遍地苦練基本功。

而在技術的學習和提升上,比如裝配、維修等方面,他可就沒那麼“循規蹈矩”了。

每位老鉗工都有自己的獨門技藝。當時廠裡給每名學徒安排一位師傅傳幫帶,黃樹宏可不侷限於只跟自己的師傅學習。不管哪個師傅幹活,他都幫著幹,盯著看,跟著學。久而久之,竟將多位師傅的技藝全都掌握了,並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本領。

“他幹活怎麼不按師傅教的來?這小子可真邪!”因為幹活又快又好,又不走尋常路,加之姓“黃”,黃樹宏“黃老邪”的綽號就這麼不脛而走。

不僅“邪”,還“軸”。“黃師傅這個人特別軸,愛鑽研,只要是他想學的東西,就一定要研究明白、掌握透。”渤船集團宣傳部科長吳畏說。為了掌握一項技術,黃樹宏曾三天三夜不下船。正是憑著這股軸勁,黃樹宏自學“啃”下了圖紙設計和電腦製圖,現在又在學習電腦編程,繼續拓展自己的學習領域。

不僅“軸”,還“穩”。作為船舶鉗工,最怕遇到突發狀況後慌了手腳。但徒弟苑葵說,自己從2002年入廠跟著黃師傅至今,從來沒見過他慌過。“他手上有技術,腦子裡有活兒,就是我們的‘定海神針’。”

廠裡有什麼急難險重任務,總是第一個想到“找黃師傅”。某型科考船執行國家重要航海勘測任務時,由於軸系運轉出現問題,無法正常出航。按常規,需要將船舶返廠,把中間軸拆解下來重新加工。這相當於給人做外科手術,要開膛破肚,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但此時距離出航還有不到十天,情況緊急,勘測任務負責人首先想到了黃樹宏。黃師傅立刻趕往現場勘驗,深思熟慮後,設計出特種刀架工裝,利用主機驅動中間軸旋轉,不需取出軸系就能進行修復加工,僅用時8天就完成施工任務,確保了航海勘探任務順利進行。

用小技改把複雜的事變簡單

黄树宏:带出好徒弟,就等于延长了我的工作时间

在渤船集團,黃樹宏被稱為“工人發明家”。有時在車間一個角落裡,他不吭聲,像老和尚入定一樣呆坐著,大家就知道,這“黃老邪”準是又在琢磨啥技術改造了。

問起為什麼想進行發明創新,黃師傅嘿嘿一笑:“其實最開始也沒什麼崇高的理由,就是想著能降低自己的勞動強度,幹得輕鬆點。”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黃樹宏趕上一次夜間加班。當時,鏜孔加工的刀具在車間,距離施工現場有挺遠一段距離,每次退刀上刀來回跑要一個多小時,黃樹宏經常要幹到半夜12點之後。“我就想著能不能用小技改把複雜的施工變簡單,晚上早點下班。”他開動腦筋對刀具進行改裝後,晚上8點就可以下班了。

嚐到甜頭的黃樹宏,從此在發明創新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秉持“省時省力讓工人少辛苦”理念,黃樹宏進行了近百項發明創新,不僅減少了人力,提高了施工效率,還填補了多個國內船舶加工工具的空白。

2012年,公司建造超大型系列船舶,要把一套舵系通過運輸鐵軌從船尾移動到安裝位置。一個舵系近60噸重,每前進3米,還要移動一次運輸鐵軌,鐵軌500公斤,工人們連拉帶拽,費時費力。“下一艘船絕不能這麼幹了!”黃樹宏反覆琢磨,計算分析,歷時兩個月設計製造出一種移動器,原來十多個人辛苦一整天才能幹完的活,三四個人4小時就能完成。緊接著,他又對移動器進行了升級,彷彿讓沉重的鐵軌穿上了“溜冰鞋”,工作強度大大降低。

黃樹宏還設計製作了精確上刀器,在進行俗稱“最後一刀”的軸系法蘭銑孔精加工時,施工人員可以直接調整出上刀量,實現了我國艦船建造的這一關鍵工藝技術由經驗化向數據化的轉變。他發明的無極調整進給器,解決了艉軸管和舵系軸孔的加工過程中鏜孔需要頻繁更換齒輪的問題,填補了國內空白。國外類似功能的工裝產品要賣到近50萬元,而黃樹宏的這項發明,成本不到1萬元。

培養出更多的好鉗工

黄树宏:带出好徒弟,就等于延长了我的工作时间

“我的技術再好,也只能為企業貢獻幾十年。如果能帶出好徒弟,就等於我工作的時間延長了;帶出一個好團隊,就等於給企業留下一筆寶貴財富。”在貢獻自身絕技的同時,黃樹宏還全身心投入到傳幫帶中,毫無保留地將經驗和技藝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

在工作中,黃樹宏對徒弟的嚴格也是出了名的,甚至是不近人情。

苑葵回憶起剛進廠時練習研磨基本功的情景。在正常施工中,對平面度的研磨精度要求一般都是0.1毫米、0.2毫米左右,但黃師傅卻要求大家的研磨精度要達到0.05毫米甚至0.03毫米。“我們當時覺得師傅的要求也太高太苛刻了,但後來在實際工作中,確實遇到了很多精度必須達到0.03毫米才能解決的問題,這才覺得師傅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真是很有必要。”

雖然黃樹宏只有初中學歷,但他的徒弟中,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他們大都已嶄露頭角,活躍在造船一線的各個領域。加上通過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項目,黃樹宏先後培養出技師和高級技師30人、高級技術工藝人員20人。

“大國工匠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苑葵說,除了高超的技藝,他更多地從黃師傅身上學到了敬業、專注、執著和樂在其中。

“我很享受工作帶來的快樂。”黃樹宏說,“我想一直做下去,做一名好鉗工,培養出更多的好鉗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