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遭監管重罰的這家評級機構宣告易主,大公資信引入58%國資持股

記者丨滿樂

在去年被證監會和交易商協會兩部門處以嚴重警告、並暫停相關業務一年的大公資信,引來了國資“活水”進行重組。

4月18日,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國新)戰略重組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資信)簽約儀式在京舉行。據大公資信方面相關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記者確認,本次重組後中國國新將取得大公資信58%的股份。

將大公資信收入囊中的中國國新來頭不小,屬於毫無疑問的正牌國資。

中國國新於2010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2016年初被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的兩家中央企業之一,是在國家授權範圍內履行國有資本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公司,是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截至2018年底,中國國新資產總額突破3700億元,公司年度淨利潤突破70億元。

對於為何選擇大公資信進行重組,中國國新方面解釋稱,在落實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求的大背景下,信用評級在風險揭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進一步完善運營國有資本的功能,履行央企責任,推動高質量發展,經與大公國際信用評級集團友好協商,雙方一致決定對大公資信實施戰略重組。

實際上本次國資入股的機緣,源於去年大公資信被罰事件。

2018年8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公告,決定給予大公資信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限期整改,並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1年。交易商協會給出的理由是: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大公國際在為相關發行人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同時,在交易商協會業務調查和自律調查工作開展過程中,大公國際向交易商協會提供的相關材料存在虛假表述和不實信息。

當天,證監會也在官網給出“暫停大公國際證券評級業務一年”的決定。並稱,在證監會組織的專項現場檢查中,大公國際與關聯公司公章混用,內部控制機制運行不良,內部管理混亂;在為多家發行人開展評級服務的同時為發行人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有違獨立原則;部分高管人員及評審委員會委員資質不符合要求;個別評級項目底稿資料缺失,模型計算存在數據遺漏等。

中國國新表示,在戰略重組大公資信後,將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推動大公資信苦練“內功”,重塑品牌,以建設“世界一流”評級企業為目標,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確保大公資信的獨立性;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高評級專業能力;加強內控體系建設,提升合規管理水平;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激發骨幹員工的積極性,努力為市場客戶提供與國際接軌的更加優質、專業的評級服務,為我國評級行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公開信息顯示,大公資信成立於1994年3月,是國內知名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信用評級企業之一,大公資信擁有政府監管部門認定的全部評級資質。目前公司股東為大公國際信用評級集團(簡稱大公集團)和北京化行宏良投資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雙方各自持有大公資信60%和40%股份。

目前,重組導致的大公資信股東變化情況尚未公佈,但在中國國新持股58%後,大公集團喪失控股地位已是板上釘釘。據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有關知情人士消息稱,大公資信正在研究是否改名的事宜。

此前大公資信無疑承擔著集團最核心的評級業務,而在失去大公資信控股地位後,大公集團僅剩下各類承擔信用相關業務的子公司。具體包括:大公信用,負責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信用信息服務;大公數據,負責互聯網信用信息數字化服務;大公研究院,主要負責信用理論研究、信用知識體系構建、信用評級標準制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