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參加臺灣“大選”,搬出“媽祖託夢”有何玄機?

4月8日,臺灣地區舉行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儀式。

臺灣地區政壇現在臺面上的大咖,韓國瑜、馬英九、王金平、蔡英文、柯文哲等,全部到場參加迎送燒香儀式。柯文哲還去了兩次,因為“想要洗去自己身上的傲慢”。

臺灣地區首富、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沒有去現場。但他在家裡夢見了媽祖。

4月17日,九天八夜的媽祖繞境進香儀式結束。同一天,郭臺銘宣佈參加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黨內初選。郭臺銘表示:“媽祖託夢叫我一定要出來。”

1730年福建湄州人林永興從湄州媽祖廟請到臺灣大甲的分靈神像,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帶來了最大的變量。

一、媽祖信仰與政治宣示

來自大陸東南沿海的媽祖信仰是目前臺灣地區最為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從中也可以看出兩岸文化淵源的統一性。

媽祖信仰傳於臺島,可能始於明代天啟年間。當時顏思齊、鄭芝龍帶領數千人從日本渡海到現在臺島雲林縣的北港定居,這些人當中不乏大陸沿海的漁民。

當時臺島為荷蘭人控制,處境險惡,篳路藍縷,媽祖信仰成為這批人的心靈寄託。

後來,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擊敗荷蘭據有臺島後,媽祖信仰在鄭軍中進一步得到推廣,但當時鄭軍主要供奉的是北極星,這或許是因為北極星能夠為海上航行提供指引。

康熙年間施琅奪回臺島後,為了與鄭氏信仰體區隔,清廷大力推行媽姐信仰,媽姐信仰逐漸從軍中、官府推廣到了民間。

臺島的地理環境、漁業的支柱產業地位,讓媽姐信仰迅速在民間紮下了根。根據從福建不同地方請到臺島的媽祖神像,臺島對媽祖也有不同的稱呼。

比如,來自莆田的叫大媽,來自仙遊的叫二媽,來自惠安的叫三媽。媽祖廟的形制也不盡相同,按照鄭成功軍、施琅清軍和移民、漁民劃分,大致也分為三類。媽姐信仰也與觀音信仰逐漸合一。

目前遍佈臺島的媽祖廟中,著名的有云林北港朝天宮——顏思齊、鄭芝龍最初登島之地,鹿港天后宮、大甲鎮瀾宮等等,在民間各有靈驗傳說。每年農曆三月,也各有進香祭祀儀式。

這其中比較特殊的就是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進香儀式。特殊在“繞境”兩個字上。許多臺島政壇人物,都通過參加大甲媽祖繞境進香進行政治宣示。

今年正值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所以檯面上的人物紛紛參加,以明心志。他們大概沒有想到,郭臺銘現在成了競爭對手。

二、媽祖啟示了什麼

郭臺銘宣佈參加國民黨初選,到目前為止就給出了一個理由:“媽祖託夢叫我一定要出來。”


郭臺銘參加臺灣“大選”,搬出“媽祖託夢”有何玄機?

郭臺銘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這個理由與同樣宣佈將參加國民黨初選,而且會一選到底的王金平近乎完全一樣。王金平的理由是神靈讓他這麼做。他說的神靈,也是媽祖。

對於一場嚴肅的政治博弈來說,神靈啟示這樣的理由似乎有些不充分。至少對於民眾、對於等待分配的競選資源來說,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

但如果稍微瞭解一下臺島的政治情勢和分裂的社會狀態,郭臺銘給出的理由是有一定根據的。意思就是:我看不下去了。

借媽祖之口,表白的是自己的心跡。而且,在還不確定到底能走多遠的情況下,這種“迷信”說法至少不會得罪同盟軍。話圓,事則圓。

更能真實反映郭臺銘心跡的是兩天前他在一個論壇上批評民進黨明星“立委”蕭美琴。事情的起因並沒有多了不起,就是郭臺銘在問蕭美琴一個問題後,蕭美琴回答時沒有正眼看郭臺銘。

郭臺銘憤而離場。一邊走一邊喊:“這就是民進黨!我要告訴白宮!”

小題大作,是因為實在忍受不了民進黨的作派和作為了。

這並不是說郭臺銘對於國民黨放心。國民黨頭號明星韓國瑜在美國發表“國防靠美國”的一套措辭後,不僅在大陸網絡激起強烈反彈,也讓郭臺銘深感不滿。他認真地糾正說:“國防靠和平”。

臺島政治評論家評論說,這是臺灣地區70年來第一個說不應該買美國武器的人。

對於韓國瑜的“失言”,郭臺銘在社交媒體上專門提醒讀者,想一想“東食西就”的故事。“東食西就”是說,兩家人同時到一個姑娘家提親。

東邊這家是員外,有錢但粗疏不堪;西邊這家是秀才,沒錢但有才長得帥。姑娘說:我能不能白天在東邊吃好的,晚上去西邊睡?

用“東食西就”的典故,意思是別想著投機,什麼好處都是你沾。郭臺銘對國民黨明星的批評也很重。

誰都不滿意,不如我出來。這大概是郭臺銘的真實想法。

三、宣佈參選的時間奧秘和可能的出線路徑

自己站出來,按程序只有三條路可走。


郭臺銘參加臺灣“大選”,搬出“媽祖託夢”有何玄機?

郭臺銘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一是上屆選舉得票率超過5%的政黨有權推選候選人。目前有此權的是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時代力量。候選人要通過黨內初選產生。

二是有推舉候選人權利的政黨,不走黨內初選,直接徵召最有可能勝選的人,誰能勝選,要做前期民調。通常政黨會選擇三家以上民調公司,得出一個加權結果,以免不客觀。

三是哪個政黨也不靠,就靠民眾聯署,達到規定下限就可以代表這部分民眾參選。柯文哲目前就在這條路上。

以郭臺銘的身份和在臺島的形象,這三條路都走得通。特別是對於親民黨、時代力量這種沒有勝選希望的政黨來說,如果找到郭臺銘這樣的人代黨出征,即使不能勝選,其民意代表人數必然也會大大增加。

郭臺銘選擇回到國民黨內參加初選,說明他在感情上還是傾向於國民黨的。事實上,他們一家與國民黨關係很深。

參加國民黨的初選,是最難的一條路。原因是,目前國民黨上下都傾向於取消初選制度,直接徵召韓國瑜。

因為在多數民調中,韓國瑜都能橫掃國民黨內和黨外的競爭對手。短期民調或許因新聞效應、機構效應失真,但自去年11月24日九合一選舉以後進行的長期民調,也表明韓國瑜確實是能幫國民黨獲勝的人。

或許正是這股狂熱的韓流,以及韓國瑜近期的一些表態,反而堅定了郭臺銘要出來的決心。雖然最近他與韓國瑜交往甚密,還一起唱歌。

值得注意的是郭臺銘宣佈參選的時間。4月17日不僅是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儀式結束的日子,也是韓國瑜訪問美國即將返臺的前一天。

好的一面理解,這有利於幫韓國瑜解套。韓國瑜坐上高雄市長位置不過4個月,如果參加選舉,有違他對高雄的承諾。另外,王金平對韓國瑜幫助很大,直接面對王金平,情理上說不過去。

另外一面看,郭臺銘在此時宣佈參選,等於把球踢到了韓國瑜腳下。如果韓國瑜要出來選,面對的將是郭臺銘和王金平兩份人情。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目前國民黨要參選的人中,只有郭臺銘和王金平堅持要初選,而不能直接徵召。這反映了一種微妙的默契。

或許,最後會形成郭臺銘和王金平搭配的競選組合。這個組合一點也不次於韓國瑜。當然,一些人認為王金平是“藍皮綠骨”,但臺島的資深觀察家都認為,王是堅定的國民黨員。在主持民意代表機構時與綠營的種種妥協,只是想貫徹一個民意機構主持人應有的中立立場。

郭臺銘和王金平的種種巧合,或許表明“郭王配”早已設計好或現在成型了。至於下一步國民黨會怎麼走,現在,要看韓國瑜的態度和國民黨中央的協調能力了。

□徐立凡(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