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津县概况

新津隶属四川省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市南部,东接双流区、南濒眉山市、西临邛崃市、北靠大邑县和崇州市,是成都市的南大门。

新津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幅员面积33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1.72 万人(2017年)[1],辖10镇1乡1街道,拥有宝资山森林公园、老君庙、梨花溪风景区等景点,荣获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全省环保模范县等称号。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县亦因“新渡口”而名“新津县”。1983年3月3日,实行市管县,撤销温江专区建制,新津县属成都市辖县。

新津是天府新区“3市7县”中的7县之一,是全市“都市核心区、卫星城、小城市、特色镇和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中8个卫星城之一,为川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四川省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的必经之地。

2018年12月,新津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排名榜第6位。

起源概况

成都市新津县概况

新津县

新津的“津”,按《说文》,义释“水渡”,即“渡口”之意。新津即新的渡口,新津之名得此。原横跨岷江的江安桥(索桥)为成都平原通往眉嘉平原的必经渡口,然而“江安桥,广一里半,每逢夏水盛(索桥)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华阳国志》)以后,今五津汇流处始成为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江安桥旧渡口。新渡口日益繁荣,逐渐成为新的集市,曰“新津市”。新津市的出现为新津县创造了条件。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县亦因“新津市”而名“新津县”。新津县古为蜀国地。

秦汉时期

同慎靓王五年(前316)秋,秦灭蜀。“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华阳国志》)新津为秦领地。“(周赧王)三十年(前285),(秦昭襄王)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改蜀为郡”(《华阳国志》),新津属蜀郡。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蜀郡是其一,新津仍属蜀郡。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西南夷,分巴、蜀,置犍为郡”(《华阳国志》)。新津地属犍为郡。“元鼎二年(前115),置武阳县,属犍为郡”(《新津县志》道光版,以下简称旧《新津县志》),新津地属武阳县。“元封五年(前106),改梁州曰益州,蜀列益州之域……太初四年(前101),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华阳国志》),县城在今彭山江口附近。“孝昭始元元年(前86),郡治移僰道”(《华阳国志》)。孝昭始元三年(前84),以“南夷数叛”,郡治移至武阳(旧《新津县志》以下简称《乡土志》)。新津属武阳未变。

建安二十一年(216),犍为郡守李严深感江安桥(今彭山江口附近)“每逢夏水盛(索桥)断绝,岁岁修理”之苦,“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开辟了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汉安桥的旧渡口,故皂里江、文井江、布濮水(即蒲水,今南河)三渡合称新津。此后新津日益繁荣,为建县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

东汉、三国、晋、刘宋,近五百年间,犍为郡在缩小,郡治在武阳县未变,新津属武阳,隶益州。

萧齐高帝时(479~482),犍为郡治复移口道,新津仍是武阳县地。

萧梁武帝大同十年(544),改犍为郡(南部)为戎州,改武阳县为犍为县,并在当时的犍为郡北部置江州,领犍为一县。新津为犍为县地,属江州,隶于益州。(《四川郡县治》卷三)

西魏乘梁乱,奄有蜀土,于江原郡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及崇庆县江原乡一带),改犍为县为隆山县(其时西魏势力虽已伸至四川,但只占有蜀郡及犍为郡部分,为示领土广袤。故于江原郡境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新津在隆山县境,仍属江州。(《四川郡县志》卷五)。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县亦因“新渡口”而名“新津县”。县治六门水(今邓公场附近)。犍为郡治(侨置)亦迁泊于此。犍为郡原只领僰道(西魏侨置于江原郡晋原县南三十里的僰道县)一县,此时领新津、僰道两县,隶益州总管府。

隋唐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悉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犍为郡废,蜀郡改为益州,治成都。新津和僰道两县改属益州。大业三年(607)(一说大业二年),又废置诸州,改州为郡。益州复蜀郡。废僰道县入新津(僰道虽系侨置,实领有以晋原县南三十里为中心及其附近二三十里地)。新津隶蜀郡,县治由六门水迁至皂里江(今金马河)东岸的坝上,即今五津镇机场内。(《隋志》)。

唐武德元年(618),分天下为十道,道下置州、县。四川西部为剑南道,改蜀郡为益州。新津属益州,隶剑南道。(《旧唐书·地理志》)。

唐垂拱二年(686),分益州,置蜀、彭、汉三州。新津属蜀州(州治在今崇庆县治地),隶剑南道。县治由皂里江东岸坝上移至南河北岸即今武阳镇。(《四川郡县志》)。

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蜀州曰唐安郡。新津属唐安郡。至德二年(757),分剑南道为东、西川节度,改唐安郡为蜀州,新津属蜀州,隶西川节度。(《四川郡县志》卷七)。

五代时期

五代时,前蜀一切率循唐制,后蜀继之,无所更变。新津仍属蜀州,隶西川节度。(《四川郡县志》卷八)。

宋朝时期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改道为路,“于蜀置西川路”(《四川郡县志》)。新津属蜀州,隶西川路。真宗咸平四年(1001)四川分为益、利、梓、夔四路。新津属蜀州,隶益州路。徽宗重和元年(1118),又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新津属蜀州,隶成都府路。南宋绍兴十年(1140),升蜀州为崇庆府,属成都府路。新津属崇庆府,隶成都府路。(《四川郡县志》卷九)。

元朝时期

元朝实行“行省制”,世祖中统元年(1260),于大都(北京)建中书省,于各地方设行中书省,以代行中枢职权。其制,大率以省统路,以路统府、统州,以府、州统县。中统三年(1262年),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

至元十八年(1281)分省四川,始改宋成都府路为成都路。新津属崇庆府,隶成都路。至元二十年(1283),降崇庆府为崇庆州,新津属崇庆州,隶成都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特置四川行中书省,新津隶属未变。(《四川郡县志》卷十)。

明朝建制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仍置四川等行中书省,废路存府以统州、县。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由四川布政使司领成都等府十三、直隶州六、府属州十五、县一百一十一,新津县属崇庆州,隶成都府,统于四川布政使司。

清初,仍置四川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三级,州或县有直隶于府或省的。新津直隶于成都府。

“清康熙六年(1667),以双流土旷人稀,并入新津。”“雍正八年(1730),复置双流县,新津地如故”。(旧《新津县志》)。

嘉庆七年(1802),于四川省布政使司下设五道,分统府、州(厅)、县。新津仍直属成都府而隶于龙绵龙茂道,至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名川西道。(《四川郡县志》卷十一)。

中华民国

元年(1912),废清道制,置府、州(厅)以统县,隶于省。新津属成都府而隶于四川省。民国2年(1913),废府、州(厅)设置。复置道,分四川为川西等七道。

民国3年(1914),更川西等七道为西川等五道,以道领县。新津均属西川道。民国24年(1935),复废道,实行省县制。又分四川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和西康行政督察区,(简称“专区”),县受专区督察而隶于省。新津属第一行政督察区(即温江专区)督察,隶于四川省。

建国以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25日,新津解放。这时,四川分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四个行政区公署(简称“行署”),原专区未变,分隶四个行署。新津县仍属温江专区,1950年5月改属眉山专区,均隶川西行署。

1953年初,复置四川省,撤销四个行署,省下仍设专区。1953年3月眉山专区被撤销,从3月10日起,新津改属温江专区。

196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津县建制,并入大邑县(新津县在1959年6月即与大邑县合署办公)。原县治城关镇改称新津镇。1962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新津县建制(1962年4月,新津已与大邑县正式分开办公)。新津镇复名城关镇(1980年已更名为武阳镇),仍为县治所在地。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撤销温江专区建制,新津县属成都市辖县。

1997年,新津县面积331平方千米,人口28.2万,辖5镇2乡。县政府驻五津镇。

1999年,新津县辖10个镇、4个乡:五津镇、花桥镇、金华镇、兴义镇、安西镇、新平镇、永商镇、邓双镇、普兴镇、花源镇、兴乐乡、龙马乡、黄渡乡、文井乡。

2000年,新津县辖11个镇、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91021人,其中: 五津镇 62177、 花桥镇 28201 、花源镇 15709 、金华镇 18615 、普兴镇 15235 、兴义镇 15827、 新平镇 14448 、方兴镇 14121 、安西镇 13927 、永商镇 18798、 邓双镇 21784 、兴乐乡 10718、 黄渡乡 7103 、文井乡 9762 、龙马乡 8811 、万和乡 15785。

2002年,新津县辖12个镇、4个乡:五津镇、花桥镇、金华镇、兴义镇、安西镇、花源镇、新平镇、普兴镇、永商镇、方兴镇、邓双镇、万和镇、兴乐乡、龙马乡、黄渡乡、文井乡。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31号)同意新津县撤销黄渡、兴乐、龙马、万和4个乡。将原黄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普兴镇。普兴镇政府驻普兴场。将原兴乐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花源镇。花源镇政府驻花源场。将原龙马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平镇。新平镇政府驻太平场。将原万和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兴义镇。兴义镇政府驻兴义场。

2004年,新津县辖11个镇(五津、花桥、金华、兴义、安西、新平、永商、邓双、普兴、花源、方兴)、1个乡(文井),42个社区委员会、61个村委会;面积33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935人/km2。

2009年,新津县花源镇、新平镇、邓双镇、花桥镇、永商镇增设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立:花源街道办事处、新平街道办事处、邓双街道办事处、花桥街道办事处和永商街道办事处。增设街道办事处后,镇政府与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实行“两个牌子,一套班子”,行政管辖区域和镇政府驻地不变。

2014年2月12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二〇一三年行政区划调整公告(21)】,新津县撤销五津镇,设立五津街道办事处,辖原五津镇所属行政区域。

2017年9月20日,新津县政府第23次常委会上通过了“新津撤县设区”的议题,下一步,将报请成都市政府同意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并由成都市政府转报省政府、国务院审批。

新津,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市南部,幅员面积330k㎡,距成都市区19km,距西南航空港10km,区位优势明显,古有“南方丝绸古道第一站”之誉,今有“成都南大门”之称。境内以平原为主,间有浅丘台地。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成都新生断陷,其东南和西南的牧马山和长秋山为浅丘与台地,属龙泉山褶断束。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76.6%,主要分布于新津县的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9.9%。

地形地貌

地势平坦,面积方圆。主要为河流、漫滩和阶地构成的平原地貌。由76.6%的平坝和14.1%的丘陵和9.3%的水面构成,海拔高度442~673m,平原地区分布在县境中西和东部边缘及南部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442~480m之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2.2%坡降缓慢降低。地势起伏不大。平原分布于县境的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以金马河为界,河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均比降为1.17%;河东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面平均比降为1.04%,平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6.6%。县城东南为牧马山台地,海拔450~500m,境西南为长丘山陵,海拔500~600m。

牧马山台地

新津县境东南一脉,为牧马山台地,占全县总面积的9.3%。牧马山台地山势平缓,远看像山,近看成川(准平原),海拔一般在450~500米左右。山峰有善人坟(587米)、桃子园(582米)、曾家官山(544米)、天宫庙(548米)等,其中以善人坟最高。牧马山台地呈东北--西南走向,其表层覆盖物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碛物,普兴镇以北有白垩系上灌口组棕红色泥岩和薄层细沙岩裸露,经风化后成黄壤和紫色壤,较肥沃,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为县境重要农业区。

长秋山丘陵

长秋山丘陵分布在丹棱、蒲江、彭山、邛崃边境地带及新津西南部,呈南西——北东走向,由熊坡构造带组成,长约80公里。新津西南境内诸山是其北端,为中、低丘。海拔高度,北段在500米左右,最高峰象鼻山,高达673米。中段以南,海拔在600米,个别高峰如蒲江的佛耳岩(又名黎山埂)高达900米。长秋山起伏较大,地表层有中生代白垩系、侏罗系冲至第四系地层之上,蒲江最为显著,新津的老君山,永商乡一带也有裸露。土壤属紫色土,部分已辟为梯田和坡地。其余为森林所覆盖,以马尾松为主,其次是柏树。

长秋山占新津总面积的14.1%。在新津永商、邓双两乡境的有天社山、稠稉山、狮子山、九莲山、象鼻山、油罐顶、朱家山、九莲山诸峰,以天社山、稠稉山、狮子山、九莲山较有名。天社山指武阳镇南诸山,包括宝资山、玉皇观(顶)、塔子山诸峰,原直逼南河,岩峭坡陡,交通为阻,东汉末,犍为郡太守李严凿天社山后,始通车道。稠稉山,今名老君山,海拔617米,高山附近诸山,以产稠稉得名。狮子山,在老君山西南,两山对峙,一起一伏,如双狮扑飞蛾。九莲山,亦名平盖山,形如九朵莲花,环绕古刹观音寺。

岷江水系

新津境内诸河属岷江水系,可分岷江正流及其支流。支流中有的是常年性自然河如西河、南河,有的是岷江的分支河如羊马河、杨柳河,以及季节性自然河——龙溪河。以上诸河除季节性自然河外,在新津均属过境河道,都在新津武阳镇东南汇合。由于新津地势低,河道比降小,流速缓,故常出现洪灾。特别是南河与金马河洪水对新津的威胁最大。

气候特征

新津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等因素,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多变,秋多绵雨”的气候特点。年均气温16.4℃,年降雨量987mm。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短”。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吠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7℃,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5.5℃,其14时平均气温为28.0℃。极端最低气温为-4.7℃;极端最高气温为36.6℃。无霜期年平均为297天,日平均气温 <5℃的年平均天数为103天。新津县夏季低层逆温不明显,气流扩散情况良好。

矿产资源

成都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钙芒硝储量全国第一,高达98.62亿吨,主要集中于新津和双流。

水文资源

岷江古名汶江,因其发源于岷山而得名,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正流两源,分别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岷山南麓的弓杠岭和郎架山。汇流于松潘县的红桥关后向南流经都江堰、新津,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后,水量大增,至宜宾注入长江。都江堰以上称上游,都江堰至乐山段为中游,乐山至宜宾段为下游。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落差3560米,平均坡降为4.83‰。

岷江自都江堰市至新津武阳镇段,称外江。古名“皂江,一名皂里江,又曰寿阝江”。(《寰宇记》)这段河道流经平原,分支较多,成一网篼状,在新津武阳镇东南汇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流迁徙不定,干流也因时而易名:近至清朝,黑石河为岷江干流时有“黑石大江”之称;清末,岷江干流又转走羊马河,有“羊马之河”之称;民国22年(1933),叠溪大水后,金马河变成了岷江干流。此后,金马河一直是都江堰的主要排洪河道,是一条基本定型的岷江正流。1953年羊马河口被封以后,羊马口以上至渠道河段仍为金马河河段,故有“金马河渠首段”之称。

生物资源

成都市新津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多种林木生产,且能速生丰产。林木品种多样,凡宅院、寺庙、宗祠等地,习惯种植以材质珍贵的柏木、楠木、银杏、大叶榕为主,次为果木、香樟、合欢、女贞等,“四旁”则以意杨、水杉、麻柳、桤木、千丈为最普遍。丘陵区成片林则以马尾松、国外松、墨西哥柏、青冈为主,散生的有油桐、板栗、核桃,各类水果等经济树种。其余常见的还有杉木近百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