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局:擴大藥品帶量採購試點範圍,要先解決三道難題

時代週報記者:姚佳瑩

在日前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介紹了藥品帶量採購的最新情況。

自4月1日藥品帶量採購在“4+7”城市正式落地後,截至4月14日24點,25箇中選品種在11個試點地區採購總量已達4.38億片支,佔據約定採購量的27.31%,總金額達5.33億元。陳金甫稱,“中標藥品的質量和供應都得到保障,使用量超出預期,這(說明)有關政策正在全面落實。”

試點城市正享受這輪藥品帶量採購的紅利。在本次“4+7”帶量採購中,中標藥品平均降幅為52%,單個藥品最高降幅達96%。此外,上海等地區採取梯度降價的方式,使未中選藥品價格也實現了下降。

然而,在非試點地區,藥品價格並未出現明顯下降,出現了非試點地區的患者到試點地區買藥的現象。對此,陳金甫表示,這個問題既反映了改革取得了成效,也反映了改革還在路上。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醫療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在非試點地區,儘管藥企已經看到藥品價格下降的趨勢,但他們尚未主動降價。”

帶量採購何時將進一步推廣?陳金甫稱,進一步擴大試點,並非一蹴而就之事,將評估試點情況後再出臺推進方案。

陳金甫表示,藥品帶量採購政策推進需要考慮三方面問題。其一,怎樣的藥價才是合理的。對於短缺藥,如果價格過低,會使企業缺乏生產積極性,造成藥品供應不足的問題。如果藥價不能合理地體現競爭,則會造成藥價虛高,增加患者用藥負擔。其二,形成合理的藥價後,如何引導藥企注重質量和創新,如何改變藥企小而分散的現狀。其三,降低藥價後,醫生的醫療服務價格能否進行正向調整。

“帶量採購實施後,部分患者質疑降價後的藥是假藥,因此,試點醫院在醫生開藥時,加入瞭解讀環節,”陳金甫介紹稱,以北京為例,北京公立醫院基本採取一藥一策,進行臨床輔導、用藥指南輔導,向患者解釋改革措施。這意味著,醫療服務內容正在增多。

蔡江南表示,通過降低藥價來實現騰籠換鳥,將進一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但具體要依據未來帶量採購的實施情況來評估,“這要看帶量採購到底帶來了多大幅度的費用節約,包括藥品、醫保和運輸費用等。如果節約了較多費用,那麼可以相應提升醫療服務價格。”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