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日本企業的誤解有多深?

沉寂多年的日本企業又開始發聲了!據國際知名企業研究機構rocef統計,2018年,日本企業在全球商界的併購投資高達1122億美元,僅在美國就完成了117項併購,其斥資規模之巨已經逼近上世紀90年代日本企業全球“買買買”的時期。

我們對日本企業的誤解有多深?

近年來,媒體口中的日本企業不是萎靡不振就是醜聞纏身。松下賣家電業務、東芝出售總部大樓、夏普拋售液晶產線等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企業衰落的證據;神戶制鋼造假、高田氣囊造假、日產汽車造假等也成讓一些人覺得日本人的企業道德已經大幅滑坡。民族情緒之下,這些新聞被廣泛炒作,但是卻讓我們忽視了日本企業悄然轉型的事實。

我們對日本企業的誤解有多深?

實際上,日本企業出售一系列產業不是時運不濟下的壯士斷腕,而是深謀遠慮的產業優化升級。在上世紀末,白色家電、汽車等製造是絕對的高附加值產業,想想當年一臺進口的索尼電視賣到2萬元就可以理解。但是隨著技術外溢和中國製造的崛起,這些產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也越來越薄,甚至已經到了必須犧牲一部分質量來保證利潤的程度。這也是日本製造造假現象頻現的原因之一。早在20多年前,日本就開始謀劃白色家電等行業進入衰退時企業的發展路徑,並進行了大量的研發佈局。在最近幾年間,他們悄悄地進行了跑道轉換。

我們對日本企業的誤解有多深?

由於重視應用技術推廣,忽視基礎技術研發,中國製造的切膚之痛是核心技術、核心配件等領域受制於人。然而就在中國企業為收購了日本公司當家產業彈冠相慶時,日本企業在關鍵領域的進步已經超出我們的想象,並繼續佔據全球產業鏈的優勢地位。

拋棄了家電的松下專注於頂級電子元器件,其高效鋰電池配套特斯拉和深海探測器;東芝放棄了家電,聚焦於精密機床,其精密機床的性能媲美瑞士機床,製造了大量波音787的零部件;NEC把電腦產業賣給聯想之後,轉而研究人工智能技術,現在日本大部分的全自動駕駛汽車的系統就是NEC公司研發的;富士通賣掉手機產業之後在物聯網領域頻頻突破,正在建設覆蓋全日本的自動汽車互聯網絡;索尼弱化相機產業之後,轉向數碼設備元器件研發,傳感器佔據了全球市場70%的份額;佳能不僅強化半導體尖端技術研發,還組織成立了一家衛星公司,研發用小型火箭發射商業衛星;做膠捲的富士,將膠捲行業的核心膜技術應用在化妝品和高端藥物研製上,已經成功變成了一家醫藥與美妝公司;最近兩年,豐田汽車在中國銷量慘淡,但豐田章男已經在日本推出了氫動力汽車,據日本媒體介紹可以充氣三分鐘,行駛600公里……

我們對日本企業的誤解有多深?

我們以為這些耀眼的明星企業一失足跌落神壇了,實際上他們把自己從公眾公司變成了專業公司,從產業鏈下游轉移到產業鏈上游,從臺前英雄變成隱形冠軍,換了個馬甲悶聲享受高端利潤,而且將繼續對產業鏈上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中國製造業構成掣肘。一個明證是,2017年,索尼實現營收85440億日元,松下營收79821億日元,日立營收93686億日元,均創有史以來的最好水平。

為了破解國內市場狹小的問題,資金充裕的日本企業啟動此輪海外併購,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人熱衷於買土地,買大樓不同,此次日本人將目標聚焦在醫藥、芯片、通信等行業的尖端領域,併力圖佔據全球產業鏈的高端位置。

我們對日本企業的誤解有多深?

為什麼日本企業的轉型升級快速而成功率很高?為什麼日本企業總能搶在國際同行之前突破行業瓶頸?為什麼在核心零部件與關鍵製造領域,日本企業的地位難以動搖?與其拿著日本企業拋棄的產業洋洋自得,不如靜下心來認真考慮一下這些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