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 推動海工產業“去庫存”

船报观点|抓住机遇 推动海工产业“去库存”

資料圖 來自oc-offshore.com

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Deepsea Yantai”號半潛式鑽井平臺獲得租約,招商局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2+2座自升式鑽井平臺租售合同,南通潤邦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打折”出售2艘平臺供應船(PSV)……近一段時間,國內海工企業“去庫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下一步,國內海工企業還須繼續採取多種措施,加大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力度,相關部門也應在政策以及管控模式創新等方面給予支持,為我國海工產業更好地加快專業化整合、實現高質量健康發展夯實基礎

作為我國著力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過去的10年間,我國海工產業實現了飛速發展,海工裝備產品基本實現了全領域覆蓋。2013年,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海工裝備建造國,並連續4年居世界首位。隨後,受國際船市持續低迷、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等因素影響,我國海工產業遭遇嚴重衝擊,一些海工企業為了搶訂單、搶市場,在首付款方面給予船東和裝備運營商諸多優惠條件,甚至出現了1%首付接單的情況。然而,隨著海工市場持續惡化,很多船東提出了延期交船的要求,甚至出現了棄單、撤單的情況,導致海工產品“庫存”與日俱增,給海工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不但佔用了大量流動資金,而且產生不少財務費用和維修保養費用,影響了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國內海工企業也採取多種措施加快開展“去庫存”工作,比如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就通過實施市場化“債轉股”等措施緩解庫存壓力;招商工業通過創新融資和交易模式,採取“租、轉、售、聯”多措並舉的形式推進閒置自升式鑽井平臺“去庫存”工作。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2018年,我國骨幹海工企業通過轉售和出租等方式處理了10座海工平臺和83艘海工船訂單。

但是,相對海工產品龐大的“庫存”而言,消化掉的“庫存”只能算作是“杯水車薪”。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海工企業僅“庫存”的大型海工裝備就有80多座,合同金額超過1300億元。顯然,“去庫存”已經成為我國海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一道坎。同時,從當前市場情況來看,我國海工產業“去庫存”面臨著良好的機遇。隨著國際油價趨穩以及海上油氣開發成本壓縮,全球海工市場新租裝備需求持續釋放,裝備利用率也小幅回升,這為我國海工產業“去庫存”帶來了曙光。從國內來看,我國已確定將加大國內油氣資源尤其是深海油氣的勘探開發力度,深海油氣產量佔油氣總產量的比例將從2017年的8%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13%左右,加上國家出臺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關於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為我國海工產業進一步加快“去庫存”步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要推動海工裝備“去庫存”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海工行業還需持續加力。海工產業鏈上下游要在基金投資、融資租賃、資產重整、裝備運營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合作力度,

尤其是推動海工行業與金融業開展良性互動,實現產融結合,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建立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緩解海工企業的壓力。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國海工行業還可借鑑國內其他行業“去庫存”的模式,通過打造海工裝備的市場化運作專業平臺,創新管控模式,整合國內海工產業資源,解決行業內債務問題以及產能過剩問題。

海工“去庫存”,任重而道遠。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示,將持續推動海工設備領域的專業化整合,這對我國海工產業“去庫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海工企業應充分利用已經積累的經驗,好好把握政策機遇,創新方式、持續加碼、精準發力,為海工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