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問題,源於時間的空隙

​ - 空隙之中,是時間的隔閡 -

你的問題,源於時間的空隙


你的問題,源於時間的空隙

所有的問題,產生於時間空隙。

如果我們不能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始末,時間的問題就產生了。而時間,就是觀念與行動的空隙,時間,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空隙。

問題的出現,即矛盾的出現,麻煩的出現,忐忑的出現,衝突的出現,甚至是醜惡的出現。而問題存在與時間之中,觀念與行動的空隙,也就是說問題,是產生於空隙之中的。空隙之中,沒有平和,沒有安寧,沒有美,沒有愛,只有矛盾與麻煩的問題。問題,與美,與愛對立。

克里斯那穆提說,美存在於沒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境界中,是一種忘我的境地,是一種完全單純而謙虛的心境,也是一種沒不存在時間的境地。美,是完全徹底的空寂,是當下當即的,美不是記憶中的美,不是印象中的美。記憶與印象,都是舊時間的概念。

克里斯那穆提指出:觀察者是印象的製造者,是記憶及觀念的累積,只是一推抽象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們幾乎不會這樣去關聯思考,克里斯那穆提的哲思,在於讓我們直面生活。因為我們的生活是真實的,而很多問題的產生,是來於概念,當抽象的概念與具象(真實)的生活衝突的時候,就會產生問題。

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我們觀看事物,或者是面臨事情,都會有所“問題”。比如當我們觀看一棵樹,我們會在面對它的時候,已經有了樹的概念,那麼,如果我們對它有了概念,它就有了關於記憶的印象,也就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

這樣一來,當我們觀看一顆樹的時候,樹給我們的感覺,就不是來於自己內心的感受,而只是一種來自於固有觀念,固有的意識形態的“樹”,那麼,我們其實是無法欣賞到樹的美的。因為我們會拿腦海的知識或者教條去端詳它,或者是拿一種關於樹的審美,來比較它。

也就是說,以上的做法,是我們充當了一個觀察者來面對,觀察者也就是旁觀者,旁觀,意味著沒有臨在,這意味著有“我”這個客體存在。如此的話,我們就會有一個“我在看樹”的情境。忘我的狀態,是沒有“我”的意識的。

所以說,如有“我在看樹”的想法,就不會真正地欣賞到樹,也就是少了美的狀態,沒有空寂與平和。

當我們習慣於以記憶、知識或者印象,去將事物進行比較,或者審視、評價的時候,便是隻將注意力放與外在的人事,而沒有用心參與。能夠透視自己的內心,而不只是外在的人事,很難。

同理於其他,與人相處,或者做一件事情,如果沒有投入的忘我狀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那就是因為失去專注帶來了時間空隙,因而帶來了各種問題。比如分神多心,不能解決疑惑,就會帶來後續的問題。

再者,比如人際關係也是如此,記憶、印象,都是一種時間概念,是思想概念塑造而來的印象。如果我們對一個人有了某種印象,我們就會認為對方一直如此,那麼,我們就會難以看到對方的整體,看到真正的對方,人際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長久相處的伴侶就是如此,彼此間有很深的印象固化,如果不能有所覺察,就會陷入問題的循環。

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也是由概念與真實之間的矛盾、衝突等等產生的,這是人際關係中的障礙,如果沒有覺察到這一點,我們會習慣於如此,或者會渴望於尋求別的方法,一直將注意力停留在事物之上,而無法內觀。

“我們心中不再存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意象,才能直觸生活。”


我們要突破這樣製造出來的空隙,人心之內破壞真實關係的空隙。即投入專注力,靠近空寂的平和,安寧的美,寂靜的愛的狀態。專注力會讓我們全神貫注,一投入,就沒有了觀察者的存在,只是親身經歷其中。那麼,遇到什麼,便迎向什麼,不糾結,不拖延,就不會有問題。

不糾結,不拖延,也就是不去製造時間這個空隙。可以看出,問題就是來自於這樣的時間概念,換而言之就是沒有全神貫注,沒有專注力,沒有投入於當下。我們需要覺察問題的本質和結構,徹底地觀察它,還要在它一出現時,立刻加以解決,它才不會生根,從而產生更大的問題,以及更多的糾結和麻煩。

如果一個問題由著它拖延,一直拖延,一個月,一天,甚至幾分鐘以後,它都會扭曲我們的心境。

如果我們能夠立刻面對一個問題,不加以扭曲,從中解脫,不留下抽象的記憶和印象,這些製造矛盾和衝突的東西,我們才會真正地靠近生活,貼近真實具象的生活。

在文字裡獲得力量的我,希望透過文字賦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來

在這裡,見你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