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長長的鋪墊,後半段是久久的感動和溫暖

《阿拉姜色》,原以為又是單純的朝聖公路片,其實更多聚焦的是人的情感。對於藏民,我們更多的關注和所知只是宗教。可是想想不都一樣嗎,生活的重心都是家庭與人情的羈絆。直到影片結束我都沒發現主演是經常出現在央視各晚會唱歌的容中爾甲。全片沒有大的感情宣洩,一直非常剋制。全片看下來,覺得藏語有點好聽,也感動於藏區人民對於生死的淡然以及對“陌生人”的善意。片子結束在你覺得它還未完結的地方,也展現出一種剋制。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長長的鋪墊,後半段是久久的感動和溫暖


這樣的電影,即便上映,排片也不會多,檔期也不會長。所以一旦上映,能看還是儘可能去看。買一張票,走進電影院,坐下來靜靜看完,才是最大的支持。《阿拉姜色》,影片講述了年輕的母親患病,丈夫與兒子陪伴她踏上了為前夫盡遺願前往拉薩之旅的感人故事。一個重組家庭,三個人,一段人生路。它讓我想起賈樟柯導演《山河故人》裡的那句臺詞: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長長的鋪墊,後半段是久久的感動和溫暖


影片的前半段是長長的鋪墊,後半段是久久的感動和溫暖。還有兩點也算是勵志,一是堅持,決定了就要堅持;二是耐性,做事和愛都需要耐性,交給時間,你所要做的就是耐住性子堅持下去。人很奇怪,說是理性,往往容易頭腦發熱,又常常缺少耐性,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管是親密無間的愛情還是父子母女間的至親之情,溝通很多都是無效的,更多的只是在自說自話。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長長的鋪墊,後半段是久久的感動和溫暖


所以最好的是耐住性子的長情陪伴,特別是親情,讓生活和時間教育你,最終,愛會冰釋前嫌,才明白“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阿拉姜色》從一開始的鏡頭就給你一種熟悉的踏實感,一隻蝴蝶在晨光的房間裡飛舞,它敲打了幾次關緊的玻璃窗,天快亮了,女主人公躲在被子裡哭了,男主人公被吵醒,日常的一天開始了,你知道有事要發生,電影也就開始了。妻子死去的當晚他在帳篷裡無意中打開那個木匣子。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長長的鋪墊,後半段是久久的感動和溫暖


看到妻子和前夫的合照,就趕緊把包放到外面,不讓它和他們呆在一起,他很生氣又感到委屈;要為亡妻超度時,把照片貼上牆後又撕開,將妻子前夫的照片貼到另外一邊去——我以為很可愛,說明他是性情中人,因此才有了後來父子倆和解的可能性。要說自私的愛,俄瑪還更徹底些,她拋下現任丈夫和兒子,只為了完成前夫的遺願,只是人們更容易為飛蛾撲火的愛而深受感動。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長長的鋪墊,後半段是久久的感動和溫暖


在情感上忽略它的自私,實在點說,俄瑪更愛她的前夫,超過她的現任丈夫和兒子,當然我並沒有要批評的意思,她只是在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後想要去完成最後的心願,其實也是想借此排遣內心的巨大痛苦和恐懼,因為感到走投無路,並非不負責任,帶著各種愧疚上路,人啊,就是矛盾、掙扎,互為虧欠。有人為愛赴死,有人因愛留下收拾殘局,你說哪種愛更深?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長長的鋪墊,後半段是久久的感動和溫暖


諾爾吾把塑料袋套在頭上,也許是對自己生命的厭棄,一種無足輕重感;途中他憤怒地對羅爾基吼到:“外公說的沒錯,你就是討厭我,當初我要和媽媽一起去你家,你不肯……”。一個女人的朝聖可以得到整個民族的尊敬和支持,我可以感受到這是一件神聖而偉大的事情,今天我來看這個電影,不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但我還是覺得看一位少數民族女性三步一叩去拉薩朝聖是很酷的事情,看一部藏語電影是一個很酷的事情,支持少數派群體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