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最被忽視的導演:呂樂

內陸最被忽視的導演:呂樂

一 位極少被人注意到的大陸導演,在時隔十二年後,再次帶著劇情長片來到了觀眾面前,而且一次性帶來了兩部。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上,這兩部作品均入圍了競賽單元。由當代著名作家閻連科編劇的《速求共眠》入圍了“電影頻道傳媒大獎”,而另一部現在已經上映的《找到你》則在主競賽單元角逐“金爵獎”。雖然兩部電影沒能斬獲任何殊榮,但對於這位導演來說,這是他作為導演身份再次出現於公眾視野的重要契機。雖然“導演”這個身份對他來說,帶有非常濃厚的“玩票”性質。

他並不是導演科班出生,而是一位攝影師。他曾經擔任攝影指導的作品,我們並不陌生:田壯壯的《獵場扎撒》(1984),黃蜀芹的《畫魂》(1994),張藝謀的《活著》(1994)、《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有話好好說》(1997)……以及他所獲得的殊榮——“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如果這都不算,那麼在他導演生涯暫告段落,與馮小剛合作的幾部作品如《集結號》(2007)、《非誠勿擾》(2008)、《唐山大地震》(2009)、《非誠勿擾II》(2010)和《1942》(2012),與吳宇森合作的《赤壁上、下》(2008、2009)則能為他的攝影師生涯再添上濃墨重彩的幾筆。如果有評選“中國電影史十佳攝影師”的活動,他肯定能入選。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他。不僅不知道他是攝影師,也不知道他還是一位導演,甚至在看到他名字的時候還下意識地把它唸錯。他叫呂樂(LV YUE),而不是LV LE。他雖然與我們耳熟能詳的第五代導演田壯壯、陳凱歌和張藝謀等同屬於北京電影學院七八級的學生,但卻是其中最沒有名氣的一位。他後來執導的電影也不是我們熟悉的第五代導演常見的風格,也與第六代導演們的作品相異。呂樂是如此地與眾不同,似乎任何一種身份(攝影師/導演)、任何一個群體(第五代/第六代)都不能限定他。這也是為何我們時常會覺得呂樂對電影的態度帶著“玩票”的性質,而且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姿態:他所執導的每一部作品不僅題材上迥異,而且在風格上也找不到雷同。

內陸最被忽視的導演:呂樂

《找到你》(2018)是一部非常純正的商業類型片,而且在現實主義深度上比《我不是藥神》具有更多的探討價值,這是呂樂之前沒有嘗試過的電影類型。呂樂之前的作品,基本都可以歸類到文藝片一列。最早的那部,是在1987拍攝的《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聽名字我們就知道了,這不是劇情片,而是一部紀錄片。而且當之無愧地可以被認為是大陸現代紀錄片的開山之作,不僅比吳文光的《流浪北京》(一般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紀錄片”)更早,在藝術水準上也遠在其上,因為《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還是一部視覺人類學的作品。

或許是拍攝紀錄片的經歷,讓呂樂具有其它第五代導演所不具有的深度觀察現實、捕捉真實的能力。呂樂的與眾不同,也能從他的另一段求學經歷中找到答案——因為《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這部電影獲得巴黎“人類學電影”大獎)受到了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真實電影的創始人讓·魯什(Jean Rouch)的高度讚賞,從而有機會前往法國求學;我相信這段異國求學的經歷給呂樂造成了深重的影響,從而幫助他清洗掉了時代加在他身上的束縛,這是諸如張藝謀和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終身所擺脫不掉的深重包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