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山西青春行——平陆青年交出脱贫攻坚精彩答卷

山西青年报记者 李云霞

“平陆不平沟三千,河里流水塬上干”,这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平陆的当地百姓,对平陆地理特征的形象描述。

大美山西青春行——平陆青年交出脱贫攻坚精彩答卷

这个有着26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南临黄河,北靠中条山,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90年,平陆被省政府确定为“八五”省定贫困县;1994年被确定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2006年被省政府列入“两区”开发县;2001年、2010年两次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平陆县是运城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4年平陆县共精准识别贫困村140个,贫困人口12092户35217人,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6.5 %。

大美山西青春行——平陆青年交出脱贫攻坚精彩答卷

面对严酷的现实,在党中央和山西省委、运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陆县委书记郭宏,县长李旸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全县的“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以“箭在弦上”的紧迫感、“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和“舍我其谁”的精气神,凭借“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拼尽一切力量”的顽强工作作风,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平陆这片贫瘠而古老的土地上,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

在这场撼人心魄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广大青年也踊跃响应号召,全力投身于当地的脱贫攻坚行动之中,使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出了绚丽光彩,谱写了一曲壮丽无比的青春赞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一个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年身边,亲身感受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无悔付出,见证平陆昔日的贫困村庄所发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贫困户的贴心人景胜英

42岁的景胜英,是平陆县委老干局的一名公务员。

2015年8月,景胜英响应号召,来到大山深处的平陆县杜马乡杜村,担任了该村的第一书记。从此,她便开启了人生中最忙碌、最艰苦,也最有收获的一段时光。

仅有200多户的杜村,贫困户就有107户327人。景胜英来到杜村后,首先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贫困户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调查摸底,对所有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都吃了个透。摸底的结果,也为她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杜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果桃和外出务工。为了提高果桃的产量,增加村民的收入,景胜英与上级单位联系在杜村定期开展了果桃技术培训讲座,帮助村民进行科学种植。在培训中,景胜英很快发现,大多数来参加技术培训的村民都是家里闲着无事的妇女和老人,有的来参加培训会就是为凑个数、混个纪念品,根本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技术培训对自己的种植业增收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大美山西青春行——平陆青年交出脱贫攻坚精彩答卷

看到这个情况,景胜英心里十分着急。于是在每次培训前,她都一次一次地亲自到贫困户家中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动员他们让家里从事种植业的主劳力参加培训,以便能够真正学到技术并能学以致用。在她艰苦细致地说服下,村里所有从事种植业的家庭,都安排主劳力参加了系统的果桃修剪和管护知识培训,增强了村民们科学种植的能力,使杜村的果桃产量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得到了明显的增加。

为了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帮扶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平陆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全民技能提升工程。这个“造血”式扶贫项目对杜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景胜英借助扶贫培训的东风,全力动员贫困户到县里参加培训,学下一手谋生发展的新技能。

贫困户赵芸因亲人生重病和其他原因致贫,长期在上海等地打零工、干苦力,每月的工资远远不够一个家庭的生活和孩子上学的支出。在入户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景胜英多次会同帮扶单位对其家庭给予了特别帮助。然而一味的物质救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赵家的贫困面貌,只有让赵芸有了一技之长,这个家庭的生活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于是,景胜英向赵芸母亲提出了让赵芸去县里参加技能培训的想法,经过几次做工作,赵芸从外地赶了回来,如期参加了第三批技能培训班。其间,景胜英帮助赵芸办理了相关培训手续,让其享受到了免费用餐、免费住宿、免费培训、免费办证、免费职介的“五免一补”政策,每天还能拿到县政府发给的20元误工补贴。

培训结束后,赵芸被签约至西安某集团,成为一名专业脚部护理师,每月收入达到4000多元。

“培训一人,就业一个,带动一片”,景胜英积极地把这些理念宣传给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先后组织动员杜村12批次150余人参加了职校技能培训。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由贫困户、村民变成了焊工、技师、月嫂和保姆,成为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景胜英访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哪家有留守儿童,哪家有空巢老人,谁是五保户,谁是低保户他都清清楚楚。贫困户邓令丝丈夫2016年突发脑梗住进了三门峡医院,她本人是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儿子外出打工,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景胜英通过和工作队沟通,在帮扶责任人微信群里募捐5000多元帮助邓家渡过了难关;贫困户赵小雪患了一种叫“老鼠疮”的疾病,景胜英第一时间给其预约好运城人民医院的医生,并帮赵小雪办好入院、医保手续;贫困户赵建功妻子赵芳在体检中发现得了宫颈癌,儿子是抑郁症,父亲脑梗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景胜英到残联为其家人申请了轮椅,多次为赵芳联系医院做手术、申请救助;年届八旬的低保户袁长有带着两个有重度残疾的儿子生活,家庭十分贫困,她与工作队为袁家办理了低保,为他申请了助听器,嘘寒问暖,到他家送去生活用品;贫困户毛引霞精神有问题,景胜英就经常到她家帮忙收拾屋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

景胜英在杜村的三年,杜村变化巨大。截至2018年年底,杜村13项退出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上级标准。全村果、桃、梨种植面积达1300亩,年产生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2016年、2017年,景胜英连续两年工作考核优秀;2018年被平陆县委、县政府授予“模范第一书记”。

笃定农村抒写忠诚的康鹏举

“三年的驻村时光,从农村走出来的我经过了一次难忘的“回炉”历练,在脱贫攻坚一线,走出了一个组工干部的别样风姿。”杜马乡向东村第一书记康鹏举这样说道。

康鹏举来到向东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村支部的软弱涣散状态进行了整顿,全面加强了党组织建设。他组织村“两委”和党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及时通报公开村里的有关事项。通过一系列的新举措,凝聚了人心,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转化为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驻村期间,康鹏举强烈的意识到:产业脱贫才是最根本的脱贫之道。于是,他根据向东村的自然条件和群众的种植习惯,强化了向东村的桃果种植产业,并针对桃果业缺乏科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先后邀请市农委、县果业局、三门峡的专家对村民进行了7次桃果管理技术培训,参训农民达到了300余人次。

大美山西青春行——平陆青年交出脱贫攻坚精彩答卷

2016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产业规划和产业调整,他又积极动员村民发展栽种玉露香梨,当年,240余亩玉露香梨落地向东村。

在抓好重点产业的同时,为了帮助村民不断增加收入,他又积极联系扶贫办、司法局在本村组织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训、外出务工劳动保障培训等活动。使外出务工人员逐步增加,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达到了153人,其中贫困户就有85人。

“要想富,先修路;水利先行,仓廪实盛。”康鹏举说,“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就应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实实在在帮助村民解决具体问题”。在帮助群众搞好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的同时,康鹏举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积极与交通局和移民局进行联系,争取到资金83万元,对全村3.7公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造价45万、3000余米的移民局引黄U型渠也于2017年9月验收完工。

这以后,康鹏举又争取资金10万元,对该村文化大院的房舍进行了修缮,配套了相关设施,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娱乐、健身、休闲、学习的文化场所;他还引资2万元对党员活动室设施和版面进行了更新;引资45万元建设了村人民礼堂;引资9万元建设了标准化的村卫生室。

为了解决村民们桃果的销路问题,康鹏举又多方筹集资金25万元,在向东村建设了一个果品市场,目前该市场已正式投入使用,吸引了大量果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只要一心为群众办事,心里装着群众,把工作当事业、把群众当亲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生态优美的新平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康鹏举信心满满地说道。

借助合作经营助力脱贫攻坚的董慧勃

一脸秀气的董慧勃,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从父亲手中接过花椒基地的摊子。今年刚刚27岁的她,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成了闻名当地的众达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时至今日,她所在的合作社的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380亩,示范和带动了一大批群众摆脱了贫困。

大美山西青春行——平陆青年交出脱贫攻坚精彩答卷

董慧勃所在的曹川镇地处山区,虽然沟壑纵横,但气候独特,土质条件很好,有着种植花椒树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了帮助当地农民早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曹慧勃根据县委、县政府“县西雨露香、县东干果林”的产业发展布局,经过外出参观和广泛调研,决定进一步扩大花椒产业种植面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她投资10万元,承包了下坪、垣坪原林场,垦荒造地1000余亩,栽植了花椒苗木8万余株。

此后,她又投资90余万元,铺设基地道路6公里,硬化花椒晾晒场地,并新建了花椒烤房和5个蓄水池。2017年,董慧勃又争取了县扶贫开发项目资金10万元,新建了花椒晾晒大棚、购置了花椒烘烤、筛选设备,花椒基地初显雏形和规模。

为充分发挥基地效应,形成产业优势,让更多群众能够通过花椒产业摆脱贫困,董慧勃先后吸纳了53户社员进行合作经营,其中仅贫困户就达到了35户。董慧勃和她的合作社还在政府的引导下,带动周边区域农户种植花椒达4000余亩。

为切实帮助贫困乡亲增加收入,在花椒管护和采摘方面,董慧勃优先选择贫困群众务工,每年雇佣摘花椒及田间作业工人约300人,劳务支出达80余万元,贫困人口户均增收2600元。

工作之余,董慧勃主动积极地培养和锻炼自己,使所在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2017年在村“两委”换届中,董慧勃被选为下坪村村委会副主任。

2018年,她的花椒合作社销售收入达到280万元,合作社贫困户收入约80万元,户均收入2万余元。迄今为止,她已先后帮助30余户社员依靠花椒实现了脱贫致富。

面对记者,董勃慧谦虚地表示,她将继续埋头苦干,用所学知识,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百姓做实事,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挥洒汗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一书记吴宇的“三板斧”

“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是对第一个难题的正确决策,一场战役的胜利常常是对第一个堡垒无惧的冲锋,”常乐镇西堡村第一书记吴宇这样告诉记者。

2015年10月,吴宇从县政府办来到了西堡村。其时,村里的主要工作是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回头看”。他延续了政府办公室良好的工作习惯,对数字、要求、任务、责任等条件十分敏感,在认定条件和要求上严格把关,对原认定的80户建档立卡户挨家挨户筛查,一遍一遍走访,耐心与村两委和群众沟通交流,细致地为大家讲解要求和条件,反复排查核实,最终认定了6户贫困户。

大美山西青春行——平陆青年交出脱贫攻坚精彩答卷

三年来,西堡群众对贫困户的认定没有任何异议。第一板“认定斧”,砍下了精准识别的硬骨头,劈开了他扶贫攻坚道路上的拦路石。

三年来,无论在村前巷尾,还是在田间地头,老百姓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吴宇和扶贫工作队同志们的身影。

“想要在扶贫工作中得到老百姓认可,就必须把贫困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吴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7年7月20日,贫困户柴秀娟女儿李倩因舌下囊肿住进了三门峡市医院。吴宇立即把这一情况向政府办的领导进行了汇报,又跟随领导一起去探望了李倩,并送去了慰问金。在李倩的病床前,政府办领导不仅联系人社部门、民政部门对贫困户的医保报销、大病救助政策进行了咨询,并向柴秀娟家人进行了讲解,又立即安排工作队员为其办理了医保报销和大病救助等手续。贴心的关怀和服务,让贫困户柴秀娟一家十分感动。

2017年9月22日,贫困户窦小丹老人去世,吴宇跟随政府办工作队长石锋敏和帮扶责任人第一时间来到老人的家中,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在群众诧异又惊喜的眼神中他们忙前忙后,为老人的后事操劳奔波。就在为老人下葬锨土的时候,人群中自发地响起了一阵阵感激的掌声。

2018年2月14日,已是农历腊月二十九,五保贫困户李金祺老人的身体却突然出现了异常。吴宇和工作队的同志们第一时间带着老人到镇卫生院进行检查。因老人肺部出现严重感染急需转院治疗,他们又立即将这一情况向政府办领导进行了汇报。后又与乡镇、民政局、县医院进行沟通,联系救护车辆和医护人员为老人转院,办理入院治疗的前期手续,并自费为老人办理了饭卡。

大年三十,在大家阖家团圆欢度除夕的时候,吴宇等人又从各自家中带来年夜饭围坐在李金祺老人的病床前照顾他吃饭、陪伴他过年。

第二板“真情斧”,打开了群众的心扉,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西堡村的基础设施较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亟需得到改善。吴宇和工作队的同志们与村“两委”、群众代表进行集体商议,着手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

吴宇和工作队员引资50余万元,给村里修建了水塔、水井、铺设了3000余米的水槽;引资30余万元,修通连接了下卓、广德两座过沟桥,硬化田间道路800余米;投资10万元,新建卫生室一座,使群众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看病不再难;投资70余万元,建设了集村“两委”办公、党员活动、图书室等为一体的600平米的村文化大院;争取资金4万元为村里新购置了体育器材,配套了锣鼓、音响等设备。投资建设的果品交易市场和果品贮藏仓库项目也列入了镇项目库,待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集体年收入5万元。

这以后,吴宇他们又争取资金20万元,为村里新建了光伏发电项,项目建成后将为集体年增加收入1.3万余元。

第三板“项目斧”,改变了西堡村的旧面貌,奏响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曲。

第一书记吴宇,挥动着“三板斧”,让一个贫困村逐渐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文明的发展新轨道。

以花椒引领村民致富的裴天江

裴天江是曹川镇寺头村的第一书记。今年38岁的他,紧紧围绕花椒产业,带领该村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担任寺头村第一书记之后,裴天江首先对该村村情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根据调研得出的结果,他提出了引导群众把花椒产业作为寺头村脱贫攻坚基础产业的设想。

观点提出来了,有些群众却对依靠种植花椒树实现脱贫致富的设想并不乐观。裴天江就反复进行动员说服,他经常和村民们蹲在田间地头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在他耐心细致的工作下,村民们终于统一了思想,种植花椒的热情也迅速高涨。从一亩花椒到十亩、百亩,一直到现在的上千亩花椒林,寺头村终于有了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树栽了,苗长了,但后续管理、投资、销路上的问题接踵而来,也使多数群众一筹莫展。裴天江就多方联系,先是组织村民们赴外学习花椒树的管护和花椒的销售经验,后又争取到了县政府每亩500元的政策补贴,并通过扶贫工作队为村里的贫困户募集捐助化肥28吨,还与花椒销售商进行磋商,打通了帮助村民实现致富梦想的最后一公里通道。

大美山西青春行——平陆青年交出脱贫攻坚精彩答卷

通过“建示范地、样板带动、典型引路”,寺头村村民发展花椒产业的热情如火如荼。这时,细心的裴天江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花椒树挂果时间较迟,一般要等到3年之后才能受益,在此期间,怎样帮助贫困村民增加收入呢?

带着这个问题,裴天江和村民们一起开始摸索前行。他先后和村民们尝试过在花椒地里套种土豆,但因影响花椒树的根系而终止;后又尝试过套种玉米,又因影响花椒树的采光,也被迫放弃。最后,在种植专家的建议下,他们开始在花椒地里套种菊花和黄芩等中药材。这些药材既不影响树苗的生长,又能当年播种当年收益,群众的热情很快被调动了起来,花椒地套种药材的方法也很快得到了推广。

2018年,该村贫困户们种下的280余亩花椒达到了盛产期。裴天江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亩花椒产干椒200斤左右、每斤30元计算,每亩花椒的毛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纯收入可达到4000元以上。加上每亩套种药村可增加纯收入1000元左右,每亩土地的收入将超过5000元。

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拓展产业链上做文章,积极争取项目投资195万元,新建了花椒和菊花烤房,对花椒和药材进行深加工及科学处理,最大限度地增加了产业效益。

站在曾付出过太多汗水的一片农田里,裴天江动情地告诉记者:“寺头村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继续干下去,使脱贫攻坚能够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努力把寺头村建设成为‘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从景胜英到裴天江,一个又一个战斗在扶贫一线的人物,只是当地青年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记录着奋斗者默默奉献的光辉业绩。

经过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平陆的脱贫攻坚战役接连取得重大胜利:2016年,平陆脱贫2349户,7092人,退出28个村;2017年,脱贫3228户、9883人,退出34个村。

到2018年,全县共退出74个村,脱贫5648户16368人,仅剩余659户1225贫困人口,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57%,贫困县退出的14项指标已经全部达标。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平陆广大青年在这场战役中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平陆团县委书记刘芬奇这样告诉记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