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新營銷是中小企業的利器?

◎ 文|劉春雄

為什麼說新營銷是中小企業的利器?

01

談起新營銷,必談三位一體。伴隨三位一體,衍生一個重要概念:最小營銷單元。

有兩個最小營銷單元:一是個人是最小營銷單元;二是終端是最小營銷單元。

最小營銷單元是個人或單個終端,意味著降低了營銷的門檻,可以實現單人突破,或者說單店突破。

單人突破或單店突破,這是中小企業能夠達到的。

02

最小營銷單元

即使在傳統營銷時代,最小營銷單元也是中國企業崛起的武器。

以跨國公司為標杆的營銷體系,市場部(品牌部)從事傳播,銷售部從事渠道管理。在西方國家,品牌傳播是一個社會動員系統(要麼不知道,要麼都知道),利用大眾媒體反覆傳播,形成社會動員,沒有單店突破之說。銷售工作外包給第三方渠道,也是一個社會動員系統。

營銷變成社會動員系統,擁有資源優勢的企業就有了營銷優勢。因為社會動員是高門檻的動員。

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因為中國渠道的碎片化,沒有強大的第三方渠道系統。所以,在渠道管理方面向中國環境妥協。但是,中國高價值傳媒比西方的集中程度更高,跨國公司擁有的資源優勢就突出了。

2003年開始的深度分銷,廠商人員直達終端,而中國小終端的特點是:老闆的生活半徑與商業半徑重疊。老闆擁有人脈(關係)優勢,而關係降低了認知門檻。所以,深度分銷其實是以“人鏈”構成“渠道鏈”,利用“關係→認知→交易”的邏輯形成銷售。

這就是中國式營銷的三位一體。在這個體系中,個人和門店就是最小營銷單元。

中國快消品企業都經歷過深度分銷,實際上就是利用了最小營銷單元的低門檻優勢。

03

兩個“三位一體”疊加

新營銷的三位一體,強化了最小營銷單元優勢,對中小企業更有價值。

三位一體有兩個循環邏輯:深度分銷的邏輯是:關係→認知→交易。

新營銷帶來另一個邏輯:認知→關係→交易。

在新營銷體系中,業務員從過去的“陸軍”(渠道關係),演變成“空軍陸戰隊”(傳播+渠道)。傳播形成的結果是認知,認知能夠轉化為交易,交易既可以強化線下關係,也可以形成線上關係。

我們提倡的新營銷,打通了三度空間,不僅重視線下關係,也重視社群和網絡空間。線下關係商業邏輯是:關係→認知→交易。社群和網絡形成的商業邏輯是:認知→關係→交易。

新營銷,實際上是上述兩個商業邏輯的疊加。比起單一的商業邏輯更有優勢。

04

點-線-面

再弱小的企業,也可以單人突破,單店突破。

任何商業,至少要完成“認知→交易”的商業邏輯。中小業無法完成社會化動員的認知,但與單店建立關係,或者通過單店關係,建立對C端的認知,門檻非常低。

以個人來說,空軍陸戰隊,認知功能與渠道功能一體人,也降低了中小企業的協同門檻。

最小營銷單元,單店突破,形成市場的點。如果多個點在一起,就是線;多條線在一起,就是市場面。

新營銷單點突破,至少給了中小企業低門檻進入市場的機會。但最後只有達到足夠的市場密度,即市場面的突破,才是真正的市場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