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同學,你怎麼總是這麼晚?

◆ ◆ ◆ ◆ ◆

小七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不是導演不是演員只是觀眾。因為蹭課偶然開始接觸話劇,喜歡看戲,也喜歡現在年輕人都喜歡的東西。雖然看戲回到學校的時間都很晚了,但她樂此不疲。

也許她曾在劇場與你擦肩而過,也許她與你意見相左,或者正說出了你想說的話。

◆ ◆ ◆ ◆ ◆

這位同學,你怎麼總是這麼晚?

小七在戲劇博物館


她揮著手快步走過來,居酒屋裡一串風鈴叮噹響起,在陰冷的冬天下午蕩起了輕快的聲音。“Hello木木姐,我是小七。”和我想象中一樣,小七同學既有活潑的笑容,又有一點點“喪”。

這似乎不是一次嚴格意義上的採訪,大學四年級的小七也不能算是戲劇人。她作為觀眾,就像我們身邊任何一個一起看過戲的朋友。愛聽李健的歌,最近看《聲入人心》開始磕大龍和阿雲嘎。會在學校對著論文發愁失眠,也會在考試剛結束的時候和室友一起去看一場話劇放鬆神經。


這位同學,你怎麼總是這麼晚?



小七喝著波子汽水,慢慢說起了她是怎麼開始接觸和喜歡話劇的。

“大一的時候,每週都坐地鐵去北大蹭中文系的課。其中一門課是孔慶東老師的中國近現代文學。有一次孔老師講了話劇,講了曹禺的三部曲、老舍的《四世同堂》等等。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日出》和《一隻馬蜂》。然後在百度搜索丁西林,出來的第一個鏈接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點進去看了看發現剛演完三天(懊悔臉)。然後我就在人藝的官網逛了逛,決定必須要看一場戲。最近演出的就是《櫻桃園》。”


這位同學,你怎麼總是這麼晚?

小七喜歡的青年演員雷佳


說到這裡其實我有點驚訝,因為《櫻桃園》大眾接受度並不高。但是小七說:“看完後的我一直在想,世界上怎麼還會有這麼讓人喜歡的藝術形式?那真是‘凝固的瞬間’組成了全劇的感覺。”其實作為觀眾,很難完全客觀地評價一個戲好或者不好。比較合理的說法大概是喜歡與不喜歡。小七不僅喜歡《櫻桃園》,而且飾演大學生的青年演員雷佳也成了她最喜歡的話劇演員。她收起了剛剛有點嚴肅的表情,笑著說,等著你們採訪雷老師吶。


這位同學,你怎麼總是這麼晚?

《日出》劇本朗讀會後交流


問到印象深刻的事情,小七說起了一次劇本朗讀活動。去年三月,人藝照常組織了的劇本朗讀會,那是小七很喜歡的作品《日出》。在朗讀結束之後的互動環節,有一位帶著孩子的家長說,女兒特別喜歡戲劇。之前在人藝看過一個戲的最後一幕是把所有劇本撕碎扔掉,女兒就在臺下把碎片的都撿起來帶回家粘好了收藏。而這次朗讀會結束之後,演員連旭東把劇本送給了這位小觀眾。演員與觀眾之間流動的人情味讓小七記憶猶新,她留下了當時拍的照片,小孩子開心地拿著劇本,和家長一起走出大門。


這位同學,你怎麼總是這麼晚?

拿到《日出》劇本的小姑娘


當然了,後來小七還是看到了自己最初想看的 《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我最喜歡的還是輕輕鬆鬆的短篇幽默。況且丁西林真的太妙了。給觀眾會心一笑的高級幽默感。那年暑假看戲,胖胖的導演班贊老師在劇場裡晃來晃去,隨觀眾一起退場後走到首都劇場門口,騎著他的小電驢在夏夜裡回家了。”


這位同學,你怎麼總是這麼晚?



看過正式演出的戲,也看過劇本朗讀會的小七說:“演員和觀眾,有時候是一起成長起來的;劇院不僅要培養演員,還得培養一批屬於自己的觀眾。”比起在別的劇院看過的戲,比如蜂巢劇場啦,國家大劇院啦,人大如論啦等等,小七的體驗是,人藝兩個劇場確實是演著最合自己口味的戲,同時觀眾們整體也是最認真看戲的。再加上免費的博物館、信息量巨大的公益講座、直接與演員互動的劇本朗讀會、學生公益場話劇……人藝成功地鎖住了小七這位觀眾。


這位同學,你怎麼總是這麼晚?



之所以與話劇結緣,除了孔慶東老師的課程,小七還接連讀了很多經典劇本。所以,是什麼支撐這份喜愛呢?那些蹭過的課、看過的書,沉浸在戲中的每一次落淚和嘴角上揚,都讓你在那個看似虛幻的世界中,獲得了真實的感動。

在北京上學,對小七而言最獨特的意義就是認識了話劇,有了一個很固定的愛好。她喜愛的歌手李健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愛好,用生活中的小恩小惠去消解負面情緒。小七舀起一小勺她最愛的土豆泥:“每次走在去劇院的路上,我就感覺,哪怕以後我不再狂熱地想看戲了,路盡頭的劇院也依然可以帶來安慰。”大概話劇對於我們就是這樣——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就像綿軟可口的土豆泥,溫柔地裹住你。


這位同學,你怎麼總是這麼晚?



新的一年開始了,一切好像也並沒有什麼不同,遇上水逆的話心態還是很容易崩。不過當你面前坐著一位從未見面卻好像久別重逢的朋友,感覺在霧霾的後面,還是透出了點點星光。

不知道屏幕對面的你,最近一次和朋友交心聊天是什麼時候呢?

這位同學,你怎麼總是這麼晚?

木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