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過去民間操辦“白事”的有很多行,其中最不好乾的就是槓房

小說:過去民間操辦“白事”的有很多行,其中最不好乾的就是槓房

舊社會所謂“五行八作”是當時人民在社會上謀生的各種行業,如果詳細統計起來略可分為三百多行。而在辦“白事”這一方面就涉及了不少行業。比如“槓房”,在過去那個年代,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業。到了晚清,幹這一行的必須要有“龍票”(就是一種特殊的執照,那時有幾個行業如錢莊、鹽灘必須領到龍票才能營業),民國以後也必須具有官府發給的“帖”,因此與一般的小商小鋪全然不同。

槓房也稱槓子鋪,專門從事喪葬服務,包括滿漢兩族各種儀仗執事,如罩棺材的繡花緞緞子官罩,儀仗隊用的開道鑼、傘、扇、旗、牌、車、轎、硬器等設備。在辦事時,按用主的地位職稱,什麼人用什麼樣儀仗執事,不能亂用。

負責抬棺材的人則稱為“槓工”,這些人都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

別看只是抬棺材,但是空有一身力氣也不行,生手根本就幹不了。因為抬棺材時,抬後面的人看不清腳下的路,一不留神,磕了絆了,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槓工裡面的門道極多,每一夥隊伍裡都會有一個“槓頭”,負責指揮全隊人馬。

槓工抬棺時,一切都聽槓頭的命令,沒有命令,誰也不能“撂肩”。因為棺材一旦抬起後,中途是不能落地,落一次地,相當於下一次葬,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然而有時十幾里路,一口氣抬到地方也不太可能,所以但凡槓工,每人都有一根形如“Y”字的杈棒,便於中途歇氣時,把槓子放在“Y”杈上,這樣棺材就不會著地。

除了杈棒,槓工還要自備一個墊肩包,以免擦痛磨破肩頭。每兩人一根槓子,還帶一些“凹”形(深凹處俗稱“良心”,即中心)的兩頭帶套繩的短槓,槓工稱之為“紐子”或“牛子”。這“牛子”是用來增加抬夫人數和轉變抬物方向的。

小說:過去民間操辦“白事”的有很多行,其中最不好乾的就是槓房

舊時有錢人家喪葬的大棺材,其捆紮方法就有在兩邊夾上兩根長木槓的夾槓捆紮法,一般是八人抬,秒為“八仙抬”;也有在棺材蓋上加一根很長的木槓稱之為“龍槓”,再把棺材紮在“龍槓”上;或在棺材底部兩旁夾兩根長槓,將棺材從底部套好捆紮好,並放上“喪罩”等件。這種抬法一般十六人抬,以講排場,顯示其家富有。

槓房的響尺,是槓頭發號施令的工具。它是彩用堅硬木材,和梆子戲班中的梆子大體相同。不過槓頭用的響尺較長,有二尺長,一寸多寬、厚。還有一根一尺長的圓檀木棍,把它和響尺用一丈二尺長的絨繩聯接在一起,用短的打長的,響聲高昂清脆。

全體槓夫及執事前引等起落走步,均以尺響為號,不許亂說亂動。如在行進中發現有個別人不聽指揮,槓頭有權當頭一棒,流了血不得抵抗,這是行規。另外,尺上的太二絨繩叫尺繩,是用來測量靈柩大小和門口寬窄、坑口大小的,好安排活茬,以免臨時抓瞎。響尺還有一項用處是,起槓前用來亂打梆子,使遠近人等都聞聲聚齊,各就各位,各操各業,誰拿什麼工具,誰和誰一條槓,都扶起來。各行都齊備了,響尺只打一聲,全體人就一齊上肩抬起開步走。到了目的地,槓頭響尺橫打,大家一齊都摘肩落地,然後由做活的將靈柩抬起到坑口下葬,行話叫“登坑下葬抖繩散”。

槓工在抬棺材時必須配合默契,行動一致。抬最前面的人為“尖子”,不但要身架樁子穩,而且要負責報路,對路面上的各種情況見景生情,及時報出,前呼後應。抬後面的視線被遮,看不見路,其行動完全聽從前面的報路指揮,前面說了上句,後面就知是什麼路況、怎麼搭步。有時為鼓舞情緒,使大家輕鬆愉快,也說上幾句。

槓頭不僅要認路,而且還得會報“路點子”,抬後面的槓工完全聽槓頭報出的路點子判斷路況。如槓頭前呼“滿天星”,是指腳下石頭亂,後面的槓工回喝一句“長眼睛”,證明自己聽到了。諸如“龍抬頭”代表開始上坡;“路上黑一堆”就是說路上有牛糞,小心打滑。正所謂行行有道,這裡面的門道外人很難知嘵。

前呼:行頭摸到 後應:樁子穩起

前呼:滿天星(指石頭亂) 後應:長眼睛

前呼:龍抬頭(開始上坡) 後應:往上游

前呼:揚揚坡 後應:慢慢梭

前呼:兩邊空 後應:走當中

前呼:橫溝一丈八 後應:兩步當成一步

前呼:之字拐 後應:兩頭甩

前呼:高低一座橋 後應:千年古蹟萬年牢

前呼:照前不照後 後應:碰到你莫慪

前呼:腳下有毛(指有刺) 後應:誰踩誰遭

前呼:天上鷂子飛 後應:路上黑一堆(指牛糞)

前呼:照高(指頭頂上有物) 後應:彎腰

前呼:前頭作揖(指開始放物件) 後應:後頭勾腰

北京槓房業有句行話,叫“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因為槓房本身只有軟片、硬器出租,平常櫃上只有三五人看守門市,等候顧客,所以開支不大。一有大事,可臨時請同行幫忙。要應上個大人物或財主家的喪事,不僅槓房一行,所有有關的喪事用品行業,如壽材、棚彩、傢伙、紙活,還有僧道各門,就都來了賺錢的機會。槓房的繡花軟片,可現裁現繡,隨用主之所欲,東西用完後全歸槓房所有,槓房又可從中取利。

北京有家日升槓房,坐落在西長安街西段路南。東家鬱蘭齋是山西人,領東掌櫃王寶之,二掌櫃孟傳受。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光緒皇帝奉安,內務府都是交給日升槓房承辦。就是靠承辦過三次皇差的名氣,又因日升槓房抬的大小槓從未出過事故,所以在社會上名聲不錯。

就因為日升槓房聲譽好,1929年,日升槓房接了一個讓全中國都矚目的大買賣,負責孫中山先生靈櫬南移,取價一萬元。

小說:過去民間操辦“白事”的有很多行,其中最不好乾的就是槓房

據民國十八年5月26日《迎櫬日記》上記:是日,零時一點由西山碧雲寺起靈,靈櫬上加蓋小棺罩,國旗覆罩上。行起靈禮節後,奏哀樂,鳴禮炮。先由槓夫二十四人槓,出碧雲寺大門後,改用三十二人槓,至萬壽山改用六十四人大槓。到了西直門已九點五十五分,各界送殯代表及軍警馬、步各隊,按次序排定。走至西直門內大街上,天空有三架飛機旋繞。靈櫬經過地方,路兩旁觀眾雖擁擠,但秩序不亂。民眾均脫帽,俯首肅立。過新街口、西四牌樓、西單、西長安街、天安門、中華門,出正陽門至前門東車站。上火車至浦口輪渡,槓夫和其他執事人等就回歸。而事先日升槓房派有四十二名槓夫在南京等候,俟總理靈櫬在中山陵安葬後,這四十二名槓夫才能迴歸北平。

在清代,官民葬禮葬制都有規定,而且對使用多少槓夫、抬槓也有限制。按品級不同,有八十槓、有六十四槓、有四十八槓、有三十二槓、有二十四槓等。其中一百零八人抬的“大獨龍槓”是隻有皇帝才能用的規格,一般百姓最多用十六個人抬的“羅漢槓”,或叫“全上”。次為十二人抬的“虎包頭”槓,再次為八個人抬的“小抬槓”。還有四個人抬槓,二人抬的“穿心槓”(俗稱猴兒抱杆),小孩則用一人叫“挾匣子”。如小孩晚間死了,連夜買上“匣匣”(即小棺材),叫槓房鋪一人挾去放在鋪內,天亮後掩埋。

清帝遜位,各級官員都摘去了頂戴花翎、脫下補服袍褂。昔日何等高貴華美的衣著到了民間變成富有人家為老人送終的壽衣。那是槓房看準了商機,為喪生的老人生前沒當過官,讓其死後過過官癮。那補服靴帽,最初都是真品。後來供不應求改為仿製。更有應客觀需要為富家死去的老太太製作“觀音兜”的,隨後大量投產。那是因為慈禧曾化裝觀世音拍過照片的緣故。

前清殯葬規格是有等級限制的,不得越制。到了民國年間,富有人家發喪出殯,常見有用“八八六十四槓”的,正如當時民諺:“過去不靈,如今有錢則靈。”解放後,破四舊,破迷信,這個行當很快就灰飛煙滅了,而知道這個行當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