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一般熟知的翻砂鑄錢工藝的流程,大致是先刻雕母,再鑄母錢,最後才有子錢。其實在雕母前面還有一個過程,就是製作一種先供皇帝或錢局審定的雕母,這裡我們暫且稱為 進呈雕樣 。進呈雕樣大多用質軟的材料雕刻,一般有錫質、牙骨質、木質等。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根據記載,開元通寶背甲痕錢的進呈雕樣是由蠟製作的。唐代鄭虔在其《會稡》中說:“詢初進蠟樣,自文德皇后掏一甲跡,故錢上有掏文。”就是說,歐陽詢給皇上進呈開元通寶的樣品(用蠟雕刻),被文德皇后(唐太宗皇后,當時應是王妃)用指甲一摳,留下了甲痕,所以開元通寶背後才有甲痕。後來這種甲痕也有附會到武則天、楊貴妃身上的。

早期的進呈雕樣有關記載很少,也可能不易保存而沒有實物流傳,對這種說法還有待考證,但用蠟作進呈雕樣的確是個不錯的辦法。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是清代的進呈雕樣。清代的進呈雕樣有實物流傳,考證也有據可查。鮑康的《大泉圖錄》記載,每次鑄造新錢,先以象牙雕刻成錢樣,供錢法堂審核。核准通過後,再依照此形制雕刻銅質雕母,雕母翻砂製成母錢,最後由母錢翻鑄流通子錢。由此可見這種進呈性質的樣錢,是鑄錢的源頭,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張絧伯書中收錄的牙樣拓片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咸豐泉匯》收錄的牙雕樣錢拓片

清代進呈雕樣存世也是十分稀少的,至流傳到民間的傳世真品都是屈指可數。清代的鮑康、民國年間的錢幣收藏大家陳仁濤、羅伯昭、張絧伯、馬定祥先生等,都曾經收藏過進呈雕樣,其中陳仁濤和羅伯昭的舊藏現藏於國家博物院。張絧伯先生曾得咸豐寶河當五十木雕呈樣錢,該錢名聲在外,今實物亦歸國家博物館收藏。

進呈雕樣欣賞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清·咸豐重寶寶福一百內計重五兩宮廷骨雕進呈樣錢 西泠印社拍賣92萬元成交

直徑:71mm;厚:8mm;重:54.7g

此品原為清代藏書家路子端贈送給鮑康,後歸臺灣收藏家陳鴻禧遞藏,2017年西泠印社春拍以92萬元成交。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咸豐通寶寶泉小平木雕進呈樣

此枚咸豐寶泉局木雕小平錢,方圓規整,包漿熟舊,刀工嚴謹,有書風相近的銅錢,可相互印證。該錢發現于山西晉中一帶,直徑26毫米,略大於流通錢,可稱為進呈樣錢的標本。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同治通寶寶泉局牙雕樣錢一枚 (下面為拓片) 北京保利92萬元成交 2011年

直徑27毫米

此枚同治通寶寶泉局牙雕樣錢原為京城北新橋香餌衚衕5號瑞府(戶部尚書)之物,後經北京王希賢先生轉讓馬定祥先生。象牙樣錢用料高貴,工藝精湛,此類象牙樣錢絕少流落民間。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比雕母還珍貴的錢幣


日本 《天命泉譜》所載的光緒通寶寶福象牙質雕樣(點擊圖片可查閱《天命泉譜》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