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分裂”是穆勒調查背後的關鍵詞

【僑報社論】4月18日,美國司法部將穆勒調查報告全文公之於眾,司法部長巴爾稱只有一些涉及大陪審團材料、情報材料等敏感信息的部分被作了少量修訂。國會得到的版本則更為完整。巴爾的結論是,特朗普及團隊沒有和俄羅斯共謀;關於干涉司法,穆勒收集到了一些相關證據,但沒有作出總統有罪或無罪的結論——巴爾則認為總統無罪。

特朗普、白宮、共和黨方面提煉出的關鍵詞是在“沒有共謀”、“沒有干預司法”、“獵巫行動”等,他們要求反調查是誰主導了這場針對總統的政治迫害。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民主黨找到的關鍵詞則是“誤導”、“偏袒”、“阻撓調查”,他們表態要繼續調查,已經發出了讓穆勒到國會作證的傳票。

社论:“分裂”是穆勒调查背后的关键词

被作了少量修訂的448頁穆勒調查報告已經公佈在司法部官網上。(來自司法部官網截圖)

這一幕似曾相似。不到一個月前的3月24日,巴爾向國會遞交了穆勒報告的4頁摘要,他得出的結論和現在一樣,特朗普和國會,共和黨和民主黨看到的重點和表達的觀點也相差不大——一方歡呼勝利譴責“騙局”,一方表示不信要求公開報告全文。其實,仔細分析會發現,雙方得出的結論、找出的關鍵詞也是似是而非的:穆勒原來的說法是,特朗普團隊與俄羅斯政府方面有接觸但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共謀”;有一些特朗普涉嫌干預司法的例子,不能確定有罪也不能確定無罪

——對立的雙方在尋找關鍵詞時顯然都在“立場先行”,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解讀這場“獨立”的調查。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關於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的傳言已經甚囂塵上。爆冷勝選後,2017年1月特朗普伴隨著“通俄”的質疑上任,2017 年5月曾擔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的穆勒被任命為獨立檢察官,在兩黨的支持下開始進行總統是否通俄的調查。這場調查持續了22個月,這期間共和黨與做出了一些政績的特朗普“綁定”得越來越緊,被特朗普斥為“獵巫”的穆勒調查成為黨爭的一大戰場。穆勒調查報告公佈後兩黨各自提取的截然相反的關鍵詞,其實暴露的更是調查背後的隱形關鍵詞——分裂。

而穆勒調查不過是美國政治分裂愈演愈烈的例子之一。從稅務改革,到醫保,到移民,到“國家緊急狀態”,關於幾乎所有的重大議題,國會議員們幾乎都在按黨派站隊。2018年11月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奪取了眾議院的控制權之後,特朗普和佩洛西圍繞“建牆”爭論無果,聯邦政府因此創下了部分停擺35天的歷史最高記錄。政壇分裂與社會分裂彼此影響又相輔相成,階層矛盾、種族矛盾、性別矛盾不時導致衝突。“搖擺選民”越來越少,每個人都在堅持己見。回到“穆勒調查”,“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特朗普團隊與俄羅斯政府共謀”無法說服特朗普的反對者;另一邊,“特朗普在穆勒調查開始時感嘆自己‘完蛋了’”也動搖不了支持者在2020年再投特朗普一票的決心。

如果從2020年大選的角度出發,特朗普是穆勒調查的大贏家,“沒有通俄”幾乎註定他的連任。但是,因為害怕調查大呼“完蛋了”、多次試圖解僱獨立檢察官的穆勒調查報告細節,讓這位總統的形象又受到重創。而作為穆勒調查背後關鍵詞的“分裂”,必然還將長久持續下去,在進一步調查特朗普“妨礙司法”、關於特朗普財務狀況等多領域的國會調查、“建牆”、健保體系、移民改革等議題上繼續充當關鍵詞。不管對於美國政壇還是美國社會,這都是難以痊癒、後遺症眾多的“內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