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內容營銷

從幾年前起,內容營銷的格局已經開始發生了巨大變化。APP原生廣告、KOL、大數據/自動化技術......這些,不僅是新格局中的重要元素,更是未來內容營銷的框架。然而,無論平臺與傳播技術如何變化,內容營銷的一個重要核心本質沒有變化——通過講故事吸引、留存、轉化用戶。


好故事≠內容營銷



在content marketing主戰場美國,從1900年輪胎商米其林將騎車旅行、地圖、加油站與輪胎生意深度聯繫並出版《米其林指南》,到80年代超級英雄,到新世紀傳媒對傳播線的延長與增效,再到審美疲勞下優質內容的崛起,講故事,一直是內容營銷的核心技能,沒有之一。那麼,怎樣講好一個內容營銷的故事呢?

1

洞察人心


首先要避免的,就是“寫出好故事卻寫不出好內容營銷故事”

故事的雙重目的:打動用戶+促進轉化,

而內容營銷作為對用戶認知的長期輸出,無疑需要在打動用戶層面下更大功夫。對於內容營銷而言,隨著網絡信息的飛速增長,用戶對信息的接受度越來越低,消費者的注意力正在被稀釋,對產品信息的觸動感在不斷下降。

用戶每天接收的數萬單詞相當於一部長篇小說或者是4部好萊塢大片,要想從這樣信息量中跳出,只能用精準的洞察和扎心的故事來獲取內容營銷式的效果。

不同的人群的不同訴求,使得好故事的標準也千差萬別。


好故事≠內容營銷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認同或共鳴,而品牌講故事的目標就應該是用鮮活的故事與消費者產生聯繫。人類歷史上,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正是各種故事:神話、寓言、典故......只有與觀眾產生心靈碰撞,才算是好故事。

只有通過洞察找到品牌與用戶的結合點,才能避免“寫出好故事卻寫不出好內容營銷故事”。

2

真實感


如果說邏輯是取勝之道,那麼真實感就是入場券。

內容營銷圈中不乏講故事的好手與自認為講故事好的選手,然而,真正深入人心的故事卻總是少數,大多數故事只是自嗨。無論多好的邏輯,也比不過消費者看傻子般的眼神——你扯啥呢?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講故事不是吹牛逼,故事敘述者的“自我感”越強,故事的真實感越差。有時候,一個好故事與一個壞故事的差距可能僅僅是一個人稱的轉變。當然,不只是人稱轉變,要做到故事真實可信,需要從一下幾點入手:

1.“遠離”仁義道德

不要誤會,不是讓你用毒雞湯式價值觀武裝自己。

營銷故事本身就是故事,作為故事,它的傳播特性與街邊地攤文學本質上沒有太大差異——讓人如同嚼瓜子般津津有味,而不是喝白開水般健康養生。

例如這樣的邏輯,就如同白開水般食之無味,難以得到新獲取用戶關注的目的:

我們通過各種艱難險阻,這麼努力,就是為了讓大家吃上最健康美味的菜餚/踏上舒適放心的旅途/享受完美便利的服務。

相反,那些“自私”的故事卻實際上最能讓人動心,夢想、快樂,這才是普通人的心願。

2.適當模糊化/弱化敘述者“中心感”

營造真實感的另一大法寶便是對故事敘述進行適當模糊化,並儘量弱化敘述者的存在感。

現在,連視頻這麼“硬”的內容,都被網友貼滿了彈幕,更何況眾多內容形式遠不如視頻“硬”與我有關、能參與、能互動才是粉絲在乎的。那麼應該怎樣做?

首先是細節。參考以下敘述:

一次,去日本餐館吃飯,進屋時大家都脫了鞋子,吃完飯後發現原本隨意擺放的鞋子的方向全部由向裡變為向外,並且整整齊齊。

簡要的幾句話,已經在觀眾心中產生了畫面感,然而卻不是什麼大場面大製作。鞋子的朝向變化,是極容易體會到的生活細節,充滿了代入感。所以,一個打動人的具有真實感的故事,首先要從細節做起。

其次,弱化敘述者的中心感也很重要。

以自我為中心的故事敘述者的眼中,既沒有同行,默認自己是領導者、顛覆者,也沒有消費者,只知道灌輸而沒有傾聽。


好故事≠內容營銷



愛彼迎作為短租平臺,就通過用在哪裡,吃的怎麼樣,住的怎麼樣,跟房東有什麼樣的故事等等零碎的用戶故事組合為了自己的故事,在知乎等旅行者話題分享欄中收穫了大批用戶,可以說是弱化中心的故事敘述者典範。

3

邏輯自洽


任何卓越的辭藻,都是修飾框架的點綴。

空有一堆熱詞,掩蓋不了眾多故事生產者老掉牙的內核,

奪人眼球的,常常是不按套路出牌。

在套路與反套路的博弈中,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

經典邏輯:

漫畫英雄故事中,獲取力量來源常常是不可缺少的篇章。這樣的經典美式故事,在創業公司的商業故事中也屢見不鮮——

車庫,就是一眾勵志創業故事的開端。蘋果的創立就是1976年起源於史蒂夫·喬布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想在車庫裡造一臺家用電腦......蘋果、谷歌、惠普都逃脫不了與車庫的聯繫。車庫的天才故事和愛迪生一樣古老。這些故事以標誌性的美國商業英雄為主角,塑造了一個年輕的創業者白手起家、與目光短淺的世俗偏見和種種不可能作鬥爭的故事。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邏輯制勝,不應該是反套路嗎?為什麼要舉這樣套路的邏輯的例證?

因為,反套路也是套路,機靈不只是抖機靈。只是想告訴大家,邏輯制勝,不是一味不等於譁眾取寵,新創意也要符合觀眾認知。

怎樣豐富我們故事的邏輯線?

例如,故事可以是:

目標——努力——成功,

還可以是:

目標——障礙——努力——轉折——成功

更可以是:

目標——努力——成功——轉折——失敗——轉折

其中最終更要的莫過於轉折,無論good ending 還是bad ending,結局都不是最重要的。並且,對於內容營銷而言,懸念的意義又遠大於故事本身價值觀的宣傳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