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歷史沿革:為了加強渤海和黃海的海防力量,海軍司令部分別在青島、葫蘆島設立了海軍基地,1950年8月3日,第十一軍軍直及直屬隊共6262人,在副軍長鄭國仲、參謀長楊國宇、政治部副主任胥治中率領下開赴青島,組建青島海軍基地。隨後在1953、1954年從華東海軍抽調骨幹充實青島基地(外稱“華東解放軍海軍支隊”),1955年4月15日,中蘇舉行旅順軍港交接儀式,從4月16日起旅順軍港的防務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掌管。由此基礎組建旅順海軍基地。1960年8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還海軍司令部的命令,海軍直屬青島基地和旅順基地的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

海軍直屬青島基地時期的主力軍艦一覽:

“07”型驅逐艦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鞍山”1936年9月15日開工,1939年4月6日下水,1954年10月26日成軍

“撫順”1936年5月5日開工,1940年4月29日下水,1954年10月26日成軍

“長春”1939年下水,1955年6月28日成軍

“吉林”/“太原”1936年8月23日開工,1939年9月29日下水,1955年6月28日成軍

制 造 廠:

蘇聯尼古拉耶夫斯克造船廠(負責船體分段)

蘇聯共青城阿穆爾河造船廠(負責最後舾裝)

蘇聯海參崴達爾扎沃德修船廠(負責最後舾裝)

1953年6月4日,為儘快提升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技術裝備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簽訂《關於向中國海軍交貨和關於在軍艦建造方面對中國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六四協定》),該型軍艦就是《六四協定》中向蘇聯訂購的海軍軍艦,屬於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建造的“7”型艦隊雷擊艦,由蘇聯海軍從其太平洋艦隊的現役軍艦中挑選出售給中國。1954年10月13日,第一批2艘由蘇聯海軍人員駕駛,抵達山東青島大港三號碼頭,原為蘇聯海軍的“列考耳特內依”(Рекордный)、“列茲基”(Резкий),以兩艦為裝備基礎,10月25日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驅逐艦大隊,成為人民海軍的第一支驅逐艦部隊,10月26日正式舉行兩艦的交接、命名典禮,分別更名“鞍山”“撫順”,舷號“301”“302”。第二批兩艘原為蘇聯海軍的“列什切裡內依”(Решительнвй)、“列齊威”(Ретивый),1955年6月28日由蘇聯海軍駛抵青島交付,7月6日命名為“長春”“太原”(原定為“吉林”),舷號“303”“304”,也編入驅逐艦大隊。該型4艦入役後,1956年番號調整為驅逐艦51大隊。由於戰力較優,該型四艦是人民解放軍海軍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主力艦,被暱稱為“四大金剛”,經常出現於重大軍事演習、校閱等場合。四艦中,“撫順”艦於1989年最先退役,出售拆解。“長春”艦於1990年8月退役,後作為山東省乳山市銀灘風景區的觀光物,退役之前在青島參加了電視劇《北洋水師》的拍攝,飾演“定遠”等歷史軍艦。“太原”艦於1991年9月19日退役,被大連艦艇學院保留為泊港教學平臺,更名“青島”,停泊於大連老虎灘。“鞍山”艦於1992年4月24日退役,轉交青島中國海軍博物館作為紀念艦陳列。

排 水 量:1660/2040噸(標準/滿載)

主 尺 度:112.8米×10.2米×4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GTZA-24透平蒸汽機、3座水管鍋爐,48000馬力

航 速:32節(最大)

續 航 力:2670海里/19節

武 備:蘇制Б-13型130毫米單管艦炮4門,蘇制Б-2ЛМ型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4座,39-Ю型533mm三聯裝魚雷發射管2具,БМБ-2深水炸彈炮2具,深彈/水雷投放軌2條(接收時狀態)。

“C”型中型常規動力潛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新中國11號”1943年建成,1954年成軍

“新中國12號”1943年建成,1954年成軍

“新中國13號”1947年建成,1955年成軍

“新中國14號”1948年建成,1955年成軍

制 造 廠:蘇聯波羅的海船廠

“C”型潛艇是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研發,又稱為“斯大林”(Сталинец)型,西方譯為“S”型。人民解放軍海軍創設初期,即對潛艇的建設發展非常重視,1951年與蘇聯海軍合作,在旅順由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旅順基地潛艇支隊幫助培訓潛艇艇員,C型艇即是當時的教學艇之一。1954年6月18日,人民解放軍海軍受訓的旅順潛艇學習隊結業,6月19日蘇聯方面決定在旅順將2艘該型潛艇移交給中國,原為蘇聯海軍的“C-52”“C-53”艇,屬於“C”型中的IX型,被命名為“新中國11”和“新中國12”,同一天,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建人民解放軍海軍獨立潛水艇大隊成立,由此開創了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部隊的歷史。“新中國11”“新中國12”於1954年6月24日在旅順由人民海軍部隊接收,經過短暫的交接受訓後,於當年6月28日離開旅順,29日駛抵青島海軍潛水艇基地,正式成軍。1955年7月6日,中國向蘇聯購買的第二批艦艇抵達青島交付,其中包括有2艘該型潛艇,被命名為“新中國13”“新中國14”,原為蘇聯海軍的“C-24”“C-25”艇,屬於“C”型中的IX-2型。“新中國11”“新中國12”“新中國13”“新中國14”是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部隊裝備的第一型中型潛艇,服役後初定舷號為“401”“402”“403”“404”,後根據人民海軍新的代號規則,改為“111”“112”“113”“114”,與同時服役的蘇制M型潛艇共同構成了人民海軍潛艇部隊最早的陣容。

排 水 量:840/1090噸(水上/水下)

主 尺 度:77.75米×6.34米×4.04米(長、寬、吃水)

最大潛深:100米

動 力:2座1-Д型柴油機,4400馬力;2座電動機,1100馬力

航 速:15/10節(水上/水下最大航速)

續 航 力:9500海里/8.5節(水面)

148海里/3節(水下)

武 備:蘇制Б-24II-2C型100毫米艦炮1門,21-K型45毫米速射炮1門,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

“M”型小型常規動力潛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國防21”“國防22”“國防23”“國防24” 1954年6月24日成軍

制 造 廠:蘇聯波羅的海船廠

“M”型潛艇又稱“嬰兒”型(Baby),是蘇聯在20世紀4、50年代設計建造的小型潛艇,用於在近海活動。1954年10月26日,中國向蘇聯購買的首批艦艇抵達青島交付,其中包括2艘該型潛艇,屬於“M”型的後期型號,即XV型,被命名為“國防21”“國防22”,與當時已經服役的C級潛艇“新中國11號”“新中國12號”共同編在獨立潛水艇大隊。1955年7月6日,中國向蘇聯購買的第二批艦艇抵達青島,其中包括2艘該型潛艇,接收後命名為“國防23”“國防24”,舷號“415”“416”“417”“418”。該型潛艇服役後,主要用於訓練教學和執行港口警戒任務。

排 水 量:281/351噸(水上/水下)

主 尺 度:50米×4.9米×3.6米(長、寬、吃水)

最大潛深:70米

動 力:2座柴油機,1200馬力;2座電動機,436馬力

航 速:15/10節(水上/水下最大航速)

自 持 力:15晝夜

武 備:蘇制21-K型45毫米速射炮1門,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

“122БИС”型反潛護衛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德州”“膠州”“常州”“通州”“溫州”“泰州”1954至1955年成軍

制 造 廠:蘇聯澤列諾多爾斯克第340造船廠

該型軍艦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計、建造的第一代大型反潛護衛艇,北約代號為“喀琅施塔得”級(Kronstadt),除具備發射深水炸彈等反潛作戰能力外,還因火力較強、航速較高,可以執行近海巡邏、護漁等任務,屬於一種多用途的巡防軍艦。1953年,中國和蘇聯簽訂《六四協定》,引進生產該型軍艦,即“6604”型。與此同時,中國另直接向蘇聯購買6艘該型軍艦,1955年7月在青島交付成軍,分別命名“德州”“膠州”“常州”“通州”“溫州”“泰州”,舷號“611”“612”“613”“614”“615”“616”,7月12日組建為驅潛艦大隊(番號後改為獵潛艇71大隊),是海軍青島基地裝備的第一代獵潛艇(“德州”“常州”艇於1957年8月調入旅順基地護衛艦7大隊)。

排 水 量:325噸(滿載)

主 尺 度:52.24米×6.48米×2.28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3座GM12-278A柴油機、3600馬力

航 速:20節(最大)

續 航 力:3000海里/8.5節

武 備:蘇制90-K85毫米炮1門,70-K37毫米炮2門,12.7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RBU-1200型五聯裝火箭深彈發射炮2座、大型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拋射架2座、水雷佈設軌道2條。

“43噸”型炮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制 造 廠:海軍青島造船廠

1951年3月24日江南造船所設計、建造的42噸炮艇發生下水時傾覆事故後,海軍司令部造船部命令改由海軍直轄的海軍青島造船廠設計、製造40噸級炮艇,同年5月開工,7月即完成下水。此後,該型艇又陸續建造7艘,其中包括原型艇在內的前4艘裝備海軍青島基地部隊,後4艘則移交公安部門,充做鴨綠江邊防巡邏艇。

排 水 量:43噸

主 尺 度:21.73米×4.1米×1.1米(全長、寬、平均吃水)

動 力:3座通用GM-671柴油機,495馬力(最後4艘艇採用海格力斯柴油機)

航 速:11.7節

武 備:日製96式25毫米機關炮1門,美製“厄立肯”20毫米機關炮1門,日製HO-103型12.7毫米機槍1挺。

“52甲”型護衛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制 造 廠:海軍青島造船廠

1952年,在總結此前江南造船所設計建造的42噸炮艇,以及青島造船廠試製的43噸炮艇基礎上,海軍司令部造船部通過華東軍區海軍,組織江南造船所改進炮艇設計,並以蘇聯海軍的某型交通艇作為艇體的參考母型,完成了50噸炮艇的設計,即該型炮艇,定名“52甲”。

同年4月5日,海軍司令部向中央軍委申請建造30艘50噸型炮艇,25日獲得批准,其中青島海軍造船廠建造6艘,裝備海軍青島基地快艇大隊。

排 水 量:50噸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長、最大寬、平均吃水)

動 力:3座通用柴油機,495馬力

航 速:12節

武 備:蘇制72-K型25毫米機關炮2門(部分艇為蘇制70-K37毫米炮、蘇制72-K25毫米或美製“厄利肯”20毫米機關炮各1門),12.7毫米機槍2挺。

“55甲”型高速護衛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該型炮艇是“52甲”“53甲”“54甲”等炮艇的替代型,鑑於當時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量裝備的50噸級炮艇在航速、火力方面尚無法對臺灣地區海軍裝備的摩托化炮艇構成威脅,海軍艦船修造部於1954年8月設計了該型炮艇,艇體線性參考了“6602”魚雷快艇,設計代號“0102”,屬於鋼製近海巡防炮艇。該型首艇由滬東造船廠建造,1955年1月開工,5月9日下水,12月交船,定型為“55甲”型,又稱75噸炮艇,航速、火力較此前的各型炮艇有較大提升。不過,儘管採取了類似魚雷艇的滑行艇型,但該型艇的自重較大,配套的主機功率不足、航速不夠,在試航時並無法實現高速滑行效果,是為該型的設計缺陷。在首制艇後,該型艇的批量建造交由求新造船廠、廣州造船廠、大連造船廠承擔,其中大連造船廠建造的20艘就近裝備青島基地和旅順基地的護衛艇大隊。

排 水 量:73噸(正常)

主 尺 度:25.5米×6.06米×1.36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M50Ф1柴油機,2400馬力;2座3Д6柴油機,300馬力

部分為2座M50Ф1柴油機,2400馬力;2座3Д12柴油機,600馬力

航 速:22節(採用3Д12柴油機的型號)

續 航 力:500海里/11節

武 備:蘇制B-11型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12.7毫米機槍2挺,深水炸彈10枚。

“0101”型高速護衛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該型炮艇是海軍艦船修造部為了研製新艇,於1954年7月設計的另一型炮艇,設計代號“0101”,艇型、主尺度等與“55甲”炮艇基本一致,也是參考“6602”型魚雷艇的線型,但是艇體的材質使用木質,有減輕自重的考量,實際建成後,該型艇也無法實現高速滑行,和“55甲”存在同樣的設計缺陷。該型艇由青島造船廠建造,共建造4艘,全部裝備海軍青島基地。

排 水 量:75噸

主 尺 度:25.5米×6.06米×1.36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M50Ф1柴油機,2400馬力;2座GM柴油機,495馬力

航 速:21.3節(最大)

武 備:蘇制B-11型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12.7毫米機槍2挺,深水炸彈10枚。

“0108”型高速護衛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該型是“大躍進”期間海軍艦艇設計、建造權下方背景下的產物,由海軍青島基地聯合301工廠設計、建造,僅建成1艘,又稱“81炮艇”,裝備青島基地部隊。

排 水 量:110噸

主 尺 度:長33.5米

動 力:2座M50Ф3柴油機,4800馬力

航 速:30.4節

武 備:蘇制B-11型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21M型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深水炸彈8枚。

海軍直屬旅順基地時期的主力軍艦一覽:

“48”號”、“49”號護衛艦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48號艦

該型軍艦原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建造的“丁”型海防艦,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向蘇聯賠償了“第48號”“第52號”“第76號”“第78號”“第102號”“第142號”“第196號”等七艘“丁”型海防艦,該型即屬於其中的兩艘“第142號”和“第76號”。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49號艦

“第142號”於1946年4月7竣工於播磨船所,“第76號”於1944年12月23日在三菱重工長崎船廠竣工。1955年,根據中蘇兩國的會商談判,蘇聯軍隊從旅順口撤走,一批蘇聯軍隊的武器裝備在旅順就地直接以有償或無償的方式移交給中國,該型兩艦即在當時移交,列入人民解放軍海軍序列,當時稱為CKP護衛艦,經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為“48”“49”號,編在旅順基地所屬護衛艦7大隊,曾參加電影《甲午風雲》的拍攝,在劇中飾演“定遠”“鎮遠”等歷史軍艦。兩艦舷號後分別改為“219”“220”,推測於70年代退役。

排 水 量:740噸(標準)

主 尺 度:69.5米×8.6米×3.05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艦本式甲25型透平蒸汽機,2座零號乙15改型ホ號重油專燒水管鍋爐,單軸推進,2500馬力

航 速:17.5節

續 航 力:4500海里/14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高平兩用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6門(“48號”艦為美製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6門),蘇制БМБ-2深水炸彈發射炮4座,深彈投放軌1條。

“50”號護衛艦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該艦原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建成的“神島”級敷設艇“神島”號,1945年7月70日建成於日本佐世保海軍工廠。日本戰敗後,於1947年10月3日賠償給蘇聯,編入蘇聯海軍,稱為“衛旅”號佈雷艦。1954年根據《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協定》,該艦在旅順就地無償移交給中國,編入人民解放軍海軍,隸屬旅順基地護衛艦7大隊,命名為“50”號艦,一度作為護衛艦使用。該艦入役後,始終未有正式艦名,而是以舷號代艦名,根據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舷號規則的變化,該艦1961年改用“391”舷號,1974年則改為佈雷艦,使用“800”舷號,俗稱為800號艦,是人民解放軍海軍擁有的第一艘專用佈雷艦,服役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除役。該艦服役期間,曾參加以人民解放軍海軍擊沉國民黨海軍“太平”號的歷史為原型創作的電影《“赤峰”號》的拍攝,在片中飾演“赤峰”號。

排 水 量:766噸(標準)

主 尺 度:74.5米×7.85米×2.6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艦本式23號乙8型柴油機,1900馬力

航 速:16.5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蘇制B-11型雙聯裝37毫米機關炮3座,美製厄立肯20毫米機關炮1門,BMB-2型深彈發射炮2座,58式型反潛火箭發射架2座。

“延安”號炮艦(1955年從華東海軍調入,具體數據見東海艦隊前傳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宜川”號炮艦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該艦原為湖廣總督張之洞為建立湖北地方艦隊向日本訂購的長江炮艦“楚同”號,為“江元”級的放大強化版,1905年11月5日在川崎神戶造船所開工,1906年6月12日下水,9月24日竣工。由日方船員駕駛送往武昌交付,1909年清政府統編海軍,該艦被編入長江艦隊,辛亥革命爆發後,該艦在武漢同民軍作戰,後隨清政府海軍主力在九江歸附革命,民國成立後,該艦長期列編第二艦隊。抗戰爆發後在長江中上游作戰,僥倖存活到抗戰勝利。隨後編入江防艦隊,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二艦隊起義時該艦不願起義,試圖向上海突圍,但中途擱淺被解放軍繳獲,4月28日被國民黨空軍飛機炸沉,不久即被解放軍打撈送入江南造船所修復,1950年4月23日加入華東海軍改名“宜川”,1955年隨“延安”號一起調入旅順基地充實該地防務。1959年退役後作為靶艦於6月12日用作C-2反艦導彈的靶艦,但未被擊毀,隨後艦體在“大鍊鋼鐵”運動中被拆毀回爐。

排水量:740噸

主尺度:60.96米×8.99米×2.43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三漲式立式蒸汽機,2座圓形水管鍋爐,雙軸推進,1350馬力

航 速:13節(最大)

武 備:不詳。

“43”號”、“45”號掃雷艦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該型掃雷艦屬於蘇聯海軍的“254K”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參考德國“M”型掃雷艦而研發的“254”型(西方稱為“T43”級)的升級型,加裝了導航雷達和新式掃雷具,於1948年定型。1954年中蘇兩國簽訂《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協定》,蘇聯將其海軍駐泊旅順口的2艘“254K”型掃雷艦無償移交給人民解放軍海軍,稱“43”、“45”號,後被命名為“石家莊”“臺兒莊”號,列編旅順基地掃雷艦5大隊(後調整至掃雷艦11大隊)。

排 水 量:569噸(滿載)

主 尺 度:58米×8.5米×2.24米(全長、型寬、吃水)

動 力:2座9Д柴油機,雙軸,2200馬力

航 速:14節(最大)

武 備:蘇制B-11型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雙聯裝12.7毫米機槍4座,深彈發射炮2具。

“6604”型反潛護衛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徐州”“梧州”1956年成軍

制 造 廠:上海求新造船廠

大連造船廠駐廣州404工程處

該型艇屬於蘇聯海軍122БИС型大型獵潛艇的授權生產型。1953年中蘇兩國簽訂的《六四協定》中約定蘇聯向中國轉讓該型艇的全套技術資料和部分裝備,並派出專家團到中國具體培訓、指導建造,1955年至1956年,由上海求新造船廠和大連造船廠駐廣州404工程處分別建造,共建成14艘,其中的“徐州”“梧州”艇於1957年調入旅順基地護衛艦7大隊。

排 水 量:319.6噸(正常)

主 尺 度:49.5米×6.2米×2.2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3座9Д型柴油機、3300馬力

航 速:18.8-19節(最大)

續 航 力:3000海里/12節

武 備:蘇制90-K85毫米炮1門,70-K37毫米炮2門,12.7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RBU-1200型五聯裝火箭深彈發射炮2座、大型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拋射架2座、水雷佈設軌道2條

“0105”型高速護衛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1958年,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關將艦艇設計、製造權下放給各部隊的裝備部門,針對當時海軍裝備的“55甲”炮艇抗風能力差、火力偏弱、航速偏慢等問題,一些海軍部隊和院校紛紛拿出了各自的設計方案和產品,其各項指標接近,排水量均在100噸左右,又統稱為一百噸高速炮艇。該型是當時幾種一百噸高速炮艇中,由海軍旅順基地聯合海軍機械學校和海軍401工廠設計、建造的型號,代號“0105”,同型共建造3艘,屬於帶有試驗性的產物,僅裝備旅順基地部隊。

排 水 量:110噸

主 尺 度:不詳

動 力:2座M50Ф3柴油機,4800馬力

航 速:30節

武 備:蘇制B-11型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21M型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深水炸彈8枚。

123Б、123K型魚雷快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該型艇西方統稱為P-4型魚雷艇,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發、裝備的高速魚雷艇,採用滑行艇型,鋁合金艇體,具體分為安裝有平面搜索雷達的123K型,和無雷達的123Б型。1951年,蘇聯分兩次向中國交付36艘該型魚雷艇,其中16艘配置於青島基地的快艇1大隊和華北軍區的快艇21大隊。1955年蘇聯向中國移交旅順防務時,以有償形式在旅順又移交了20艘“123K”、10艘“123Б”以及9艘“M123Б”型魚雷艇。

排 水 量:20.74噸(123Б),21噸(123K)

主 尺 度:19.5米×3.7米×1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M50柴油機,2400馬力

航 速:42節(最大)

續 航 力:400海里/13節

武 備: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2.7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123Б),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4.5毫米雙聯裝機槍×1(123K)

LST型坦克登陸艦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該型軍艦原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建造、裝備的坦克登陸艦,簡稱為LST,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美國曾將大量該型軍艦援助國民黨政權,因採用“中”字開頭的詞組命名,稱為“中”字艦。另有一批作為剩餘物資,被國營招商局等中國航運商購得,人民解放軍海軍編成內的該型軍艦,前身多為招商局等的商船。青島海軍基地的該型軍艦多從華東海軍調派而來。

排 水 量:1625/4080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1700馬力

航 速:11節

“55”型登陸艇

紀念人民海軍建軍七十週年之北海艦隊前傳

制 造 廠: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

本型是新中國成立後自行研發的第一型登陸艇,於1955年下達設計任務,因而稱為“55型”。本型艇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美製LCM登陸艇,運載能力為15噸級,可以搭載6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主要適合於近岸島嶼作戰與運輸補給,大量建造後主要服役於南海艦隊、青島基地、旅順基地以及後來的北海艦隊,現已全部退役。

排 水 量:68.6噸

主 尺 度:17.1米×4.47米×1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柴油機,雙軸,600馬力

航 速:8.5節

武 備:12.7毫米機槍2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