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漓江概况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传统意义上的漓江起点为桂江源头越城岭猫儿山,现代水文定义为兴安县溶江镇灵渠口,终点为平乐三江口。漓江上游河段为大溶江,下游河段为传统名称的桂江。灵渠河口为桂江大溶江段和漓江段的分界点,荔浦河、恭城河口为漓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点。漓江段全长164公里。沿江河床多为水质卵石,泥沙量小,水质清澈,两岸多为岩溶地貌。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漓江上。

河道走向

漓江, 珠江水系西江(珠江上游干流)的支流 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历史上对漓江的发源地,有三种说法:(一)《水经注》称:“漓水亦出阳海山”,“湘漓同源,分为二分,南为漓水,北则湘川”。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称:“湘漓二水,皆出灵川之海阳,行百里,分南北而下。北曰湘……,南曰漓,……”。(二)清·乾隆五至八年任兴安知县的黄海则说,漓水发源于县南之双女井。(三)唐兆民在《灵渠文献粹编》的《引言》中说:“……离水(漓水),实际上就是源出今兴安县西的严冈,上游称源江、中段称石龙江、下游称清水河、水流三十多里的一条溪河,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澪水(零水)”。“可知澪(零)水即是离(漓)水”。 各说所指均系灵渠的水源,并非今天的漓江。

中国漓江概况

漓江(3)

漓江发源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兴安县华江乡(四百里 越城岭山脉的最高峰) 猫儿山东北面海拔1732米(黄海基面)的 老山界南侧。四周群山环抱,竹海茫茫,漓江主源乌龟江和砂木江在山脚下高寨村区域的十里峡谷( 猫儿山十里峡谷)相会,在南流中西接龙塘江,东纳黑洞江,三江汇合后称六峒河,往南流至司门前与 黄柏江、 川江汇合称 大溶江,至 溶江镇附近与 灵河汇合,始称漓江。漓江经 灵川县过 桂林市在 平乐县平乐镇北与恭城河汇合,漓江段全长164公里。平乐镇以下称 桂江。河流继续南流至梧州汇入 西江。

在 兴安县境,自溶江镇河口,接古运河灵渠,为漓江起点(古代水文认为:灵渠为漓江的上源),接 小溶江后出境。

中国漓江概况

漓江(3)

在 灵川县境,在小溶江村进入境。漓江境内流域面积2173.29平方公里。 全长45公里,分两段:上段长33.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160米。自小溶江村起,流经峡背、岩头、三街、富丘渡、渡头、双潭、崔家圩、三岔尾;先后纳 白云江、 潞江、 淦江、瀑布水、三百源、 甘棠江诸水,沿下秦至大面圩流入桂林市。下段11.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220米,均卵石夹沙泥河底。自大圩镇上力脚村再人县境, 经敢兴、大圩镇至南村,纳黄沙河、涧沙河、潮田河3水,南流至清水潭受 古东水,出桂林市郊、下阳朔县。

在 桂林市区,漓江在灵川县秦家进入桂林市区,由北向南穿过城区,汇桃花江后至斗鸡山折向南流,过灵川大圩镇又蜿蜒向南,在草坪乡冠岩处入阳朔境,流经市区49.3公里。在桂林水文站(穿山乡樟木村尾)处流域面积为2762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39.2公里,干流长105公里。流域形状为上、下游两头较窄,中间宽的长形多支流河系。大溶江至桂林为岩溶峰林平原,河床比降为0.94‰,市区段河床平均比降为0.44‰。

在 阳朔县境,自杨堤乡官岩村流入县境。入本县境流经杨堤、兴坪、福利、阳朔镇、城关、普益、接纳山背河、土岭河、大源河、樟桂河、双月河、田家河、双桥河等支流,至普益乡马草坪入平乐县境,共长69公里,占漓江干流(通常称兴安至平乐河段为漓江,全长164公里) 的42%,为流经各县境最长的一段。

在 平乐县境,荔江(荔浦河、漓江、茶江(恭城河)三江在平乐镇相汇称桂江,往南流入 昭平县。

河床特征

漓江桂林市区段两岸地面标高在154~132米之间,属一级阶地的堆积物,上部为粉砂质粘土,一般厚度2~4米,下部为砂卵层,最厚达20~30米。河槽宽在125~585米之间,河岸高3~5米。河床由砂、卵石组成,并常年长有水草。河床滩潭相间,滩长潭深。河滩主要分布在董家巷、新码头、解放桥、象山、漓江桥、白果树村、吴家里、王家里、柘木镇及小龙门村附近河段。枯水期河滩水深一般不足1米,滩长一般在500~1000米,其中以吴家里滩为最长,达1970米。河床上的深潭主要分布在白石潭、泗洲湾、木龙渡、伏波山、九娘码头、象山、南溪山、净瓶山、胡子岩、龙门村、马家坊等附近。河段深潭处枯水时水深在6米以上, 最深处是净瓶山潭,水深达14米以上,其次是南溪山和马家坊,水深在12米以上。

漓江阳朔段两岸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也是广西最美丽的河段。从近阳朔县境的潜经村开始,漓江进入峡谷地段,蜿蜒予丛山之中,河谷深切400米。漓江不但河谷深,且河床比降大,平均为千分之四,形成许多滩、洲、峡、矶。县境内漓江有滩38个。两岸有29个宽度不一的泛滥小平原和河漫滩,面积为2397亩,土层厚且质地松软,有机质丰富,酸碱度适中,自然肥力很高。

航道航运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秦史禄凿成的灵渠,不仅是全国南来北往最早的内陆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航道,也是境内最早的主要航道。此航道北自界首圩起,经唐家司、县城、严关、溶江圩至灵河止,全长约60公里。 古时灵渠航道沿途建有36个陡,陡与陡之间距离最长为2.5公里,最短为200米,一般为1公里; 均设有陡卒负责管理。高塘至界首圩一段,则有田产,供沿途村民拉纤之用。沿途河滩,由船民临时修整,或雇工修整,由通行的船主支付工钱。但因通航条件差,常误船期。清代以前,每年春季南来北往的民船较多,到冬季水浅时,南来的船只能在唐家司停靠,货物采用人力挑运到大溶江后,再装船转运至桂林。民国17年(1928年)、27年,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后,水路运输逐步由陆路运输取代。 解放后,50~60年代,灵渠航道仅在南陡口至县城一段有少数农船通行。70年代停止使用。80年代,随着开放旅游,有部分游船载客通行。1984年,交通部批准湖南、广西两省区在灵渠航道的基础上开发湘桂运河梯级航道规划。但由于资金问题,到1990年此规划尚未实施。

除灵渠航道外还有由溶江圩至司门前的大溶江航道, 长8公里,水旺时还可上溯至华江的六洞升坪;由河口至松江口的小溶江航道,长10公里,此两条航道,皆曾有民船通行,运输竹木、柴炭、土纸、茶叶、香菇、玉兰片及其它各种山货顺桂江至桂林、柳州、梧州。自60年代后期,陆路交通进一步发展,金石、华江公路通车,航运逐渐废除,只有水上排筏由金石和华江运出山区竹木。

漓江灵川段,流程45公里,上段(灵河口至董家巷)33.5公里;下段(大圩至阳朔县境)11.5公里。 1990年上段河宽平均200米;下段河宽平均150米。有6座堰坝,26条滩。水深1米至4米。南宋时可“渠通万斛船”。民国27年(1938)因抗日军运需要,曾进行疏浚。1958年后,因上游修建水库和植被破坏等原因水位逐渐低落。 60年代初, 曾采用“民工建勤”疏浚。1987年至1990年从青狮潭水库共调水入漓江4亿立方米,保证了桂林至阳朔的旅游船运行。

甘棠江航道, 原为县境西部主要航道,全程66公里。1990年潭下圩以上河宽55米,以下至三岔尾150米,水深2米。可航行5吨位船舶。历史上公平、蓝田、青狮潭3乡所产的竹、木、土纸、蓝靛等土特产品,均由此江运往桂林。1960年,因青狮潭水库截流,水位下降,航道缩短至45公里,其运输功能也为公路所代替。

潮田河 航道,是漓江主要支流。长44公里。50年代河宽20~60米,水深1~3米,滩浅水急。70年代以后因水位降低,只在春夏水涨时可放木排。

青狮潭水库航道 , 大坝至蓝田堡,航程17公里;大坝至公平,航程12公里。终年可航行5~20吨位船舶。

6

旅游开发

漓江风光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胜”之誉。从桂林至阳朔的83公里漓江河段,是漓江精华,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是岩溶地形发育典型、丰富和集中地带,集中了桂林山水的精华,令人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

1982年11月“ 桂林漓江风景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要求重点保护。1991年12月漓江风景区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名单中名列第二。1996年11月漓江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江河之一。1997年4月,桂林—阳朔航线被广西交通厅评为“广西水路运输文明航线”。1998年5月,桂林--阳朔旅游航线获自治区“广西水路运输文明航线”。1998年7月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区旅游区示范点”。1998年12月,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桂林至阳朔航线为“广西文明航线”。2000年12月交通部授予桂林—阳朔航线为部级“文明航线”;授予磨盘山码头部级“一级文明客运站”,授予竹江码头部级“三级文明客运站”。漓江游览景区由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2001年1月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漓江航线,被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水路客运旅游管理委员会评定为“部级文明航线”。2002年4月以桂林市交通局为管理主体的漓江旅游管理一举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保护管理体系、OHSASI8001职业健康安全三项国际管理体系认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