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早期任用諸葛亮蔣琬費禕,後期用黃皓牽制大臣,劉禪不簡單

小說:早期任用諸葛亮蔣琬費禕,後期用黃皓牽制大臣,劉禪不簡單

在後世眼中,劉禪就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尤其是投降之後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典故,更加坐實了劉禪不僅政治上低能,而且智力堪憂。但如果從歷史記載中看他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很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的,只能說他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但並不是特別罪大惡極的昏君。

由於《三國演義》的渲染,劉禪的形象基本上被塑造成了貪圖安逸享樂的昏庸之主。但貪玩、喜歡吃喝玩樂是很多君主都有的毛病,並不是劉禪才有。許多亡國之君都可以算是昏君,有些甚至很有某方面的才華和天賦,比如楊廣就有很多天才的創意,南唐後主李煜的文學成就也非常高。相比之下,這些亡國之君的主要表現是昏而不庸,而劉禪的表現則剛好倒過來,是庸而不昏。劉禪是亡國之君,肯定算不上什麼神文聖武的英明君主,但要說有多傻,多混亂,多殘酷,那也說不上。

只不過他的性格和特點,不太適合在三國鼎立這樣的大爭之世做君主。如果換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太平盛世,說不定他也會像乾隆一樣,留下下江南,到處題字,喜歡各種珍奇玩好的傳說。只是他很不幸,生在了三國,碰到的又是蜀漢這樣一個三國中最弱的一方,面臨著嚴重的生死存亡的危機。和劉禪同齡的魏明帝曹叡實際上也很喜歡享樂,但在諸葛亮去世之前,他始終是比較清醒的,並沒有過多的大興土木、貪圖享樂,一直到諸葛亮去世之後,他才逐步變得越來越昏庸了。

當然,現在很多人也開始給劉禪平反昭雪了,又說他不傻,其中很多人提到的例子就是,所謂樂不思蜀的故事,其實恰恰說明了他的聰明,因為如果他當時像下屬說的那樣,痛哭流涕,表示思念益州,希望司馬昭能放他回去,以司馬昭的為人,恐怕他就就要遭到司馬昭的懷疑了。

還有《三國志·後主傳》中的評語也說,他前期任用諸葛亮、蔣琬、費禕,蜀漢政權還是比較太平的,而且始終對曹魏保持著進攻態勢,後期又任用宦官黃皓和樊建、董厥、陳袛等人,排擠打壓當時蜀漢政權的支柱姜維,朝廷政治局面才開始出現混亂,直至最後滅亡。所以當時就有人說,後主是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君主,用賢臣就強盛,晚年任用奸佞,國家就混亂乃至滅亡。

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當然有,但不太充分。在失去荊州之後,多次北伐也未能突破曹魏的漢中防線,蜀漢的滅亡只是早晚的事,只要曹魏與蜀漢的硬實力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這個結果。即便英雄如劉備,實際上也未能改變這個局面,更不用說生長於富貴之中、從未經歷過艱難困苦磨練的劉禪了。不過,更能看出劉禪的帝王心術的,恰恰就是他在諸葛亮死後,開始不動聲色的逐步收回權力,而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棋子,就是任用宦官黃皓。

蜀漢基本上延續了東漢的政治制度,但是在不同時期有些變化,大體上的格局仍然是宮中、府中以及中朝這樣三個相互牽制的體系。其中,丞相府實際上發揮著現代國家的政府的功能,宮中包括皇帝身邊的尚書、中書令、中書監等,雖然級別不高,但是是決策機關。東漢以大將軍輔政,多數錄尚書事,參與重要事務決策。

劉備時期,蜀漢政權草創階段,但基本上是圍繞著“宮中”來運轉的,以丞相為首的行政體系主要是負責執行,決策權基本上控制在“宮中”的。而到了諸葛亮時期,因為諸葛亮有錄尚書事的職銜,所以朝廷的內外權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府中”。

這也就是劉禪後來所說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意思。同時,這也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意圖所在,就是希望讓後主劉禪不要對他有什麼疑心,趁他率軍北伐的時候在“宮中”另搞一套,架空他。主少臣強,畢竟這是很容易出現相互懷疑的局面。

諸葛亮死後,蔣琬時期基本上繼承了諸葛亮時期的做法,但錄尚書事的人開始多了,比如費禕就作為蔣琬的備胎,也參錄尚書事。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摻沙子的做法,分散權力。而到費禕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的身份執掌蜀漢政權的時候,劉禪在宮中實際上已經開始形成了一個小班底,只是尚未走到前臺。

費禕死後,劉禪已經四十歲了,才開始正式親政,自己處理蜀漢的日常軍政事務,黃皓的專權也差不多從這時候開始。但到蜀漢滅亡的時候,劉禪身邊的近臣中,還包括尚書令樊建、侍中是張飛的孫子張紹、秘書監郤正,並不都是奸佞之人。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是後主比較信任的大臣。

也就是說,信任和重用黃皓實際上是劉禪的帝王心術,是希望用他來牽制外朝大臣,重建東漢時期以宦官、內朝和外朝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而皇帝則可以超然於這三方之上,便於控制。用黃皓的另一個好處則是,如果出現了什麼問題,可以把責任推卸給黃皓,而不必由劉禪自己完全承擔責任。比如姜維、諸葛瞻就都認為,蜀漢國勢衰落的關鍵就是黃皓在壞事,並沒有埋怨劉禪的意思。後來也一直有人這樣認為,把蜀漢衰落的責任扣在黃皓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