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待死亡超淡然,親人去世,至親要“夾白骨”全程不能哭泣

在去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日本人平均的壽命都在84.2歲,屬於世界第一的位置,在日本除了優質的生活之外,日本還有完善的醫療條件,重點是還有完善的老年服務,有了這些東西之外,日本人對於生死的淡然態度也是成就日本人長壽的原因之一。

日本對待死亡超淡然,親人去世,至親要“夾白骨”全程不能哭泣

其實最能體現,日本文化中生死概念的當屬日本文學,從日本最古老的書籍到村上春樹,死這一話題基本上就是避不開的,像是源氏物語這本書中,更是將死亡貫穿始終,在開篇,它就將母親和外祖母的去世,用大量的筆墨在寫,之後就是夕顏的死,父帝的死等一系列的死亡,重點是最後還有很多主人公選擇自殺,這本書用絕美的筆,將日本的死亡寫的十分的華麗。這是其他書籍不具備的能力。

日本對待死亡超淡然,親人去世,至親要“夾白骨”全程不能哭泣

受到這本書的影響,後來很多日本文學家都接受了這種文化的感染,在《挪威森林》當中,直子,木月等人更是呈現出了連續性死亡,於是給了大家一個概念,生死就是一瞬的事情,可能就是薄如紙的樣子,這種自殺的過程,更像是日本對於死亡的一種儀式感,甚至有人為了將劇本寫好,還親自體驗死亡。

日本對待死亡超淡然,親人去世,至親要“夾白骨”全程不能哭泣

日本有一個習俗叫做夾白骨,就是說親人死了之後,在火化完之後,殯儀館人員會通知家人來認領。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會推出一個小桌子,上面有人體完整的骨骼,除了胸腔的骨架會變成碎塊之外,其他的骨頭都是完整的,這些人都會進行組隊。家屬呈現出男左女右的樣子,兩個人一起夾白骨,然後放在骨灰盒子當中。

日本對待死亡超淡然,親人去世,至親要“夾白骨”全程不能哭泣

雖然這是一種習俗,但是看上去還是很害怕的,家屬要將去世人的身體骨骼全都夾起來,重點是還不能表現出任何的難言之色,像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的樣子,這一點確實有點難為人,將原先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現在的一堆白骨,然後還要像是享受的樣子將其放好,這種思想要是沒有一個幾百年,也確實不好形成。

日本對待死亡超淡然,親人去世,至親要“夾白骨”全程不能哭泣

夾白骨是有順序的,首先要從牙齒開始,其次才是腳趾部位的骨頭,接下來就是手骨,背骨,肋骨,喉結等,頭骨一定要放在最後。必須由死者最親近的人進行,這種全套的儀式不能哭泣,更不能害怕。在日本的思想的當中,這是一種天道輪迴的順序,所以是莊嚴神聖的,全過程還得穿上金色的外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